[心得] 吴明益《浮光》

楼主: MaxMarcoWei (凤梨人)   2014-05-12 01:26:40
如果因为看过电影《白日梦冒险王》,而曾经一度想要放弃摄影的人,那么
,我想由小说家吴明益在今年(2014)所出的这本《浮光》也许可以又成为
一个让您重拾起相机的好理由。
只不过,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在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想要重新再用快门,
去记录观景窗前所发生的事咧?这就必须该好好的思考一下了。
作者似乎想要由摄影的起源开始讲起,引述了许多在过往一些知名人士对于
摄影的各种见解,主体脱不了“人为什么要摄影?”这个命题,间又讲述自
己在当兵时用照片记录下的一些事物,他所使用的文字非常美丽,有时候会
让人开始想像他所述说的场景,但有时又会觉得他描述的影像太过于梦幻,
不是有过丰富山林经验的人,较难深入其境界。
拍照这件事,在某些层面上并非完完全全的只属于个人的自我陶醉,甚且还
带有文史作用的功能隐含于其中,例如,若能够有人在台湾云豹还的而且确
存在的年代,利用当时的摄影技术将之拍摄下来,那么在今日,我们将更能
确定牠美丽的形象,以及拥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足供动物保育使用,那么相比
之下,西恩潘在《白日梦冒险王》当中,跟班史提勒在喜马拉雅山上拍雪豹
时,突然选择不按下快门,只想要尽情用双眼享受雪豹的美这段戏,是不是
相形之下显得有点自私咧?不只云豹,原本以广大的美洲为家园的印第安人
也是一例,一个族群的消亡,也许也意味着一支语言的绝响,或者一种文化
的薪火就此熄灭,像是我们台湾的原住民亦然,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所崇拜
的仪式,还是代表族人骄傲的传统服装,如果能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做好记录
与保存,不也是全岛人民的一种福气?
由傻瓜相机的发明、数位相机的问世,乃至智慧型手机的进步,摄影这件事
不再只是由几个拥有专业身份才能够驱使的一种魔法了,当然,这年头变魔
术的人却也变多了,滤镜一弄,美肌一调,满脸坑坑疤疤的月球表面也能立
马变成一个个波多野结衣,两造分别沈溺于其中的观者与被观者之间,也许
就存在着一些你情我愿的氛围,不过我相信,也就是因为拍照科技的进步,
能够真正找到一张会说故事的影像,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事了,而这些照片,
也时常被滥用于 FB 当中被转贴到烂的诸如心情小语或者警世名言当中,配
上几句似是而非的词句,那照片似乎就让观者“心有戚戚焉”了起来,可能
就是切中他们当时的心境,也或者就是看那张照片的人书读不够多,而他们
看完之后大部分会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也往往就是点了一下下方的“分享”
键,又为地球的温室效应多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这样而已。
相机之所以驱动,是因为背后的那颗脑袋,下了命令给自己的食指去按下那
颗快门,藉以记录当下由眼睛在观景窗内所看到的情景、人事物,当然,那
相机镜头对着妳自己的脸或者胸部时就另当别论了,读过京极夏彦的《姑获
鸟之夏》,里面的主人公不时在强调“人的脑子是会骗人的。”这件事,的
确,谁还想得起来十年前的那次远足所看到的美丽山岚景色是怎么样的吸引
人吗?如果还记得,你有办法一五一十地将那样的场景重现在想要分享这段
回忆的人面前吗?除非是个厉害的画家,否则在柜子里面找出那次远足的相
本,挑出那张照片,还是会比较方便吧?我们的记忆有限,更会容易因为后
天性的疾病而让记忆只剩下断简残篇(例如阿滋海默症),摄影,或许会是
个很好的记录方式。
就拿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来说吧,这是作者在冈山空军官校服役时所拍下的冈
山旧车站,就位在如今仍在营业的心心食堂旁边,旧时的车站主体早已被夷
为平地,一点都不留了,如果想要撰写一本冈山的地方志,那么这张照片,
是否比起存在所谓“地方耆老的记忆”当中还更来得客观、真实呢?作者详
述了几个被摄影镜头记录下来的场所,例如美国的优胜美地(Yosemite),
Ansel Adams 在 1941 年所拍的钜作《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John Tomson 所拍摄的柬埔寨、中国等系列,还有英国的诺福克湖区,乃
至台湾的淡水河等。
而作者本身,则是对于自己从小成长的台北市中华商场有着浓厚的乡愁,我
想不只是他,许许多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也都在各自的心中会有几段故
事与中华商场有所连结,不是过年去那边买东西,要不然就是在高中时跑去
那边订做西装裤等等,虽然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那完全是我无法有一丝丝记
忆的场所,也许可以类比为在我年幼时常被带去的高雄六号公园地下街在记
忆当中那像巨兽一样往下跑的电扶梯,还有楼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排大型游
乐机台,也或者是五福路的大统百货楼上卖冰淇淋球的美食街冰淇淋店,那
都可以算是我们心中的中华商场了。
作者根据许多张不同的照片,拼凑描绘而出的中华商场,随书以明信片的方
式附赠,但愿台湾各地能再多一些对于地方有那么浓厚感情的人,如此还可
稍稍感觉不那么亏欠下一代了。
令人有点惊讶的是,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也在这本讲述摄影的书当
中被作者提及,这本书是在一月出版的,而让汉娜.鄂蓝开始为大多数人所
知的那场学运,却是发生在三月,她所提起的概念“邪恶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是由于在六〇年代,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代表《纽约客
》杂志到耶路撒冷纳粹战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后的不断思索而得出
的辩证,在书中突如其来的看见这个名字出现,瞬间有一种即视感出现,将
这个概念套用在近日的纷争当中,也许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却偏
偏可以说出那么反智、没人性的话了。
作者还时常以在深夜带着相机在城市里漫步的方式,试图记录更多在城市的
表层生活的居民所看不见的“里层”,尤以台北市的万华区为喜爱,深夜的
街友、深夜的经济模式,老旧商场里的那卡西,如不是亲身经历,便无法深
刻了解,而且更是没有资格一言以蔽之的去否定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居民的,
想到还有人以“驱逐这些游民”为诉求来讨得中产阶级的欢心竞选民代...唉
~如果能力足够,谁会不想要从阶层中翻身咧?
这本书虽然引述的资料非常繁杂,加之以作者的行文习惯也善于以词藻堆积
,所以每每都会给我一种“绕一大圈说话”的观感,也许他只是力求客观,
或者试图增加自己个人阐述的说服力,实在也不得不佩服他所读的书雨雨作
品等的范围之广,他也明白的在书末说明啦,他就是故意要让所有读这本书
的人知道,哪一句话是来自哪一本著作当中,一点都不想要含糊带过,或者
给人拾人牙慧的观感,这样的立意不能说不好啦,但是在头脑昏沈想睡时,
有几个章节非得要多看过几遍才能知道作者真正想要阐明的论述,再加上大
量的注释,我想,下次要重新再读一遍这本书的时候,可能要先能有大量、
大量的空闲时间才行了吧。
稍微读了一下吴明益的《浮光》 完
网志图文版:http://maxmarcowei.blogspot.tw/2014/05/20140511.html
作者: alikeps2 (开一地陌生花)   2014-05-12 21:28:00
大推吴明益老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