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badon0707 (阿拔豋)》之铭言:
: JJ真的是很棒的车
: 从大稻埕出发去淡水、八里、新月桥、碧潭都是很轻松的事
: 一路上Youbike、淑女车、租借车、各种小折、一般捷安特小折、登山车都是巴假的
: 除了会被公路车巴假的,
: 其他车轻松骑就轻易超越了,我巴其他车,就像公路车巴我一样的差距
: 今天大稻埕到社子岛更是一路超车
: 有让我考虑想进一步升级T3
: 想请问T3两万多败下去后,跟JJ骑河滨起来会有明显差距吗??
既然这种文章都出现了,我觉得我也可以讲一下我自己骑车时的几个想法:
1. 出于安全考量,我并不鼓励抱持着对速度的追求在河滨骑车,
因为河滨的道路在大部分的区段并不宽敞,也常有视觉死角,
而且有形形色色的使用者,速度从3~40KM/H都有,这让河滨的路面已经够难预测了,
在这里追求速度会大幅提高自身的风险,同时也让别人的风险提高,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该避免成为别人的危墙。
2. 对自身速度的评估不需要建立在与一群起跑点不同,终点也不同,
目的也不同的人的比较上,这群人甚至还不是同一群人。
装码表,或最起码装个Strava,去知道自己明确的程度在哪,
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又如何,比起计较著今天有超越什么车被什么车超越,
会过得有方向一点。
而且追求超越与不被超越会让骑士的行为变得更难以预测,
作为另一个用路人,我当然希望每个人都稳稳地用自己的步调骑车,
不要突然加速,不要突然跨来对向,越好预测越好。
3. 想换东西不是坏事,只要自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好,
需要更轻的重量?更低的风阻?更好的操纵性?更针对特定地形的齿比?换,没关系。
但如果需求是要不输别人,还是一群根本不知道是谁,多快,
只知道是骑公路车的别人,就不是一个很明确的需求。
试图以明确的解决方案满足不明确的需求,真的太难了,
而且难道人生中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得拿这种东西来刷优越感了吗?。
4. 人过了青春期之后还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在对自己的认识上,而不是别人的目光里,
我自己就很清楚我记不得一趟河滨中绝大多数遇到的其他用路人,
就如同他们不记得我一样,所以只要我稳稳地骑好自己的车,
并留意会不会有突发状况就好。
骑好自己的车,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健康,更能享受当下,更开心的人吧。
附记:最近买了美津浓的运动口罩,真的很好呼吸,虽然防护力不怎么样,
不过户外自行车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保持社交距离,
搭配一般的医疗用口罩个别在室外骑乘/室内休息补给时使用,
应该会是可以顺应现行的防疫需求下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