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命故事,是认识多元同志最直接的方式。在11/5的课堂分享中,仍有极少数大学生表示不曾听过LGBT同志。有个学生说她曾在校学到“双性恋”一词,但还是不了解内涵。
这次社团的分享者是夜希。她将自己的生命故事分成以下三段:
1困惑恐同期:
她高中时初次对同性有好感,但不知如何厘清友情和恋情的暧昧,也不知如何确认自己的性向?虽然后来一再喜欢上女生,也看了女同志电影,但却对其中的亲密画面感到不舒服,仿佛头脑与心灵产生分裂...
与男生交往后,她更确认自己的亲密渴望不限于单一性别。但是,她不敢把这些秘密告诉任何人,只能日益加深自我的困惑、孤独与厌恶感。
2尊重主观认同:
她透过学校咨商师的陪伴,以及双性恋社群的帮助,终于能够自我接纳--原来,即使对男女有不同的偏好,那也没有关系。每个双性恋都不一样,做自己就好。没有人有资格代替她,说她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就是尊重的本质。
后来,她回溯童年经验,想起自己原来在国小就曾经感受到同性的魅力,只是后来她忘记那种感受了。这就是《异同之外:双性恋》一书提及的“#性倾向连续体”,可以从一生的故事来认识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只从某个时间的切点来认识片面的自己。
3出柜:
曾有人问她是否曾被男生伤害,才会喜欢同性?她说,这是一种刻板印象;退一百步,就算真是如此,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妈妈也询问她,能不能别再参加相关活动,别再认识同志朋友?她的回答是,自己开心幸福最重要,她不想继续压抑,等未来老年才后悔--那不只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伴侣。她选择参加双性恋社团,就是一种自我负责,负责任地探索“我是谁、我爱谁、我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课后,有人传字条给讲者,提及她非常感谢这段分享,因为她自己也对男女有不同偏好,这让她很困惑,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性向...听完有帮助她解惑。这也再次显示了同志教育的不可或缺,以及双性恋资源的不足。
愿每个人都有无限的爱、智慧与勇气,面对真实的自我。感谢老师与同学们的倾听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