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3 14:37
联合晚报 本报记者李亦伸
台湾高中、国中毕业生旅美打篮球、念书成为潮流,这是时代的改变,也是青少年篮球未
来选项,能打球当职业最好,不能打球就好好念书,培养学识和其他能力,在社会上产生
竞争力。
只是近十几年来,台湾旅美球员究竟学到多少?打出什么名堂?为台湾篮球带来什么改变
?
但残酷的现实是,“改变非常有限”。一名SBL超篮教练说,“吴岱豪带回来什么,张宗
宪又带回来多少?这么说很难听,但美国篮球真的带给台湾球员什么突破、成长、改变,
如果连最基本的功能性和专长都没有养成,谈什么竞争力。”另一个实例就是196公分的
钟秀鼐在美国NAIA打了四年球,但回到SBL,连上场时间和空间都挣不到,美国篮球的养
成和定位,未必适合台湾球员,这是篮球基础和观念上的不同与落差。
另一名国家级教练认为,同样是篮球考量,韩国篮球或欧洲篮球或许更适合我们,美国篮
球的养成方式和文化,未必值得台湾篮球员和家长盲目向前冲。他表示,吴岱豪和张宗宪
都是靠身材、天赋在打球,但相关的基础、意志、自觉、投篮能力等,都没有因为美国篮
球和文化的养成有更大突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台湾旅美球员中有一半是篮球因素,希望找到突破点,成就更远大的篮球目标,甚至
挑战NBA。另有一半是“学业考量”,用篮球当做跳板,找到不同教育和养成方式,取得
旅美学位和学养。
旅美成风,不管是篮球还是学业考量,如何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和教育养成,让球员知道自
己追求的是什么,比单纯把球员送出美国更要。
http://udn.com/news/story/7005/193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