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卫勤体制在近年来精实为二段三级制,循“就近医疗”、“直接后送”之原则,其目的为结合防卫作战之特性,增进卫勤作业之效率。此一做法根据美军野手册1,的确有可取之处:“一支现代化的医疗支援系统的特色,在于依不同层次之能力及区域分配医疗资源。此一层次之分配为原则上、实用上、组织上之规则,而非僵硬不变通的准则。在合理的状况判断下,各层次之范围和功能可以扩大或缩小”。二段三级制相当于将美军第三、四、五级之军团、联合勤务区、美国本土卫勤合并成国军之第三级卫勤,即国军医院和国军总医院。在台澎防卫作战后勤线短的特性下,ꨊ瑶T为一增进卫勤作业效率的方法。然而,第一级至第二级后送的过程中,国军对伤患所能提供的救治,和美军相比较下就显得能量不足。美军为确保伤患之伤情稳定及存活率,不仅提供高级创伤处理(Advanced Trauma Management, ATM)及前进复苏外科手术(Far Forward Resuscitative Surgery)之作业能量,并且救护人员之素质和训练,亦是相当优秀的。
美军在第一级救护人员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非医护背景之人员在创伤专家(trauma specialist)到达前提供急救,除了官士兵之自救互救外,尚有所谓战斗救命员(combat lifesaver)之设置;二是具医护背景之创伤专家及紧急救治专家,或是外科医师及外科医师助理,或在营救护站的医师。特种部队则是有特种作战医护兵(special operation combat medics)、特种作战医疗士官(special operation medical sergeant)、在前进作战基地(forward operating base)的外科医师和助理。
所谓战斗救命员,就是非医护背景之士兵,受单位主官之命接受进阶之急救训练,但其主要专长及任务仍然不变。在创伤专家到达前,战斗救命员提供进阶之急救照护。通常每班、组或类同大小之单位至少一人应受战斗救命员之训练。在美军野战手册中提到,城镇战由于容易产生隔离的效果,导致紧急医疗及后送之及时性较差,而使战斗救命员所负责任更加重要。因此在预料有大量城镇战的地方,应训练更多的战斗救命员。此外,在一篇美国陆军医学中心委托RAND公司所做之研究报告2显示,未来战争的模式将使得部队更机动化且更分散,导致后方之医疗支援可能无法及时딊驮弦丳w救治,而一些大量出血的状况若未在数分钟内处理得当,将危及生命,更突显出具高度训练之战斗救命员之重要。
此外,美军亦有所谓远征医疗队,对前线给予快速与及时的医疗支援,其可提供多个快速部署之医疗小组(forward surgical team),其中一个小组包括5人,每人背约70磅重的背包,里面装满可以救治十个人的药品和简易器械,可以在战场施行简易外科手术。在研究报告2中亦评估增加快速部署之医疗小组的能量之可行性,认为其医疗小组的安全及其跟随战斗部队行动之能力,是值得怀疑的。所以较好的方案仍是提升战斗救命员的素质。
国军在第一级卫勤的救护能量,主要是由战斗营所隶之卫生排(组)开设营救护站,负则全营伤患救护与后送作业。各连第一线敌火下产生之伤患,由营救护站派出之连救护兵实施检伤分类及紧急救护,建制救护车则负责各连急救站(伤患收集点)实施伤患前接后送、就近医疗之任务。然而在救护人员上和美军相比较,高素质的人力不足,特别是营卫生排排长具医师训练者严重缺乏,因每年自医学系毕业至基层部队服役之医师甚少。大部份营卫生排排长的缺由未受医师训练之卫勤预官替补,而这些卫勤预官仅受过EMT1之训练,所能做的紧急救护项目及熟练度都不足,例如枪伤所
产生的气血胸现象,可由插一支胸导管排除,但是EMT1的训练并不包含此项,而未能提供救治。卫生排中的医护兵也大部分非医护背景出身,且也非所有人皆受过EMT1的训练。如此的救护人力素质,恐怕在需要时,仅能做到轻度伤害之救治及伤患后送,而较重度之伤患,就只能令其自生自灭了。如此的做法绝对不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因此在提畅“直接后送”的同时,应强调“稳定伤患,增加其存活率”。而达到此一目的之第一步,就是增进第一级卫勤的救护人力素质。
提升救护人力素质可由两方面着手:一是将战斗营隶属之卫生排排长全面换成具医师训练之医官,并加强医护兵之训练;二是仿照美军设置战斗救命员。国军在过去卫生排排长的确大部份为具医师训练,甫自医学院毕业的医学生所胜任,但是随着兵役制度的放宽,许多医学生都因病验退,导致符合资格的卫生排排长不足。在国军逐渐走向募兵制及专业化时,或许可以考虑用略低于民间医院之医师薪水招募甫自医学院的医学生为卫生排排长。此外,医护兵以招募护理背景之人员为优先,并以加给鼓励其接受更进一步的训练,如EMT2训练。
其次,在仿照美军设置战斗救命员方面,国军各基层部队固然已有派遣战斗人员接受EMT1或EMT2的训练,但是其普及率不足,而接受训练之人员之素质及意愿不一,其成效值得怀疑。因此,建议可使战斗救命员成为一专业而常态的设置,除了在受训前审核派训人员能力外,结训前严加考核其受训成效,并定期考核追踪其专业能力。然而,其既为一专业,就应有较其他战斗人员更优厚的待遇,以鼓励部队人员接受此一职务。
然而,国军并非如同美军一般,经常前往海外执行战斗任务,因此如何保持第一级卫勤人员之素质及熟练度,以备战时能发挥出应有之效能,达持“平战一致”的目标,实为一重要课题。日前国内发生921震灾、72水灾等,所造成之祸害几等同战争一般。在921震灾时,国军于震灾发生40分钟即发布命令,而救援部队于4小时内即陆续抵达3,这证明了国军具有第一时间反应之能力,能够迅速到达灾害现场提供救援。但是紧急医疗的体系主要由国军医院调派紧急伊疗小组开设医疗站,其时效性并不理想。以921震灾为例,国军的紧急医疗组在9月22日早晨始由802医院之人员开设4
。若在灾后四小时内到达之先锋部队具有战斗救命员提供初步的紧急医疗照护,配合营卫生排医官排长之进阶紧急医疗照护,则或许能拯救更多的伤患。在提供紧急医疗照护的同时,也可考核国军第一级卫勤平日训练的成果。
在提升第一级卫勤人员素质的同时,也需考虑应用最新科技,才能充分发挥人员之能力。美军野战手册在评估其卫勤支援系统之效能时,就以是否应用最新科技以增进伤患存活率为一重点要项1。而美国陆军医学中心委托RAND公司所做之研究报告2亦显示,应用最新的科技,例如新型的止血绷带或喷剂,以及可显示并传输伤患状况至后方的通讯系统等等,可能对战场伤患存活率有极大影响。在其模拟的2015年战场状况中,具有最新科技以及高素质的战斗救命员的单位,其死于伤害的比率为32%,但未有此条件的单位则会突增至61%。
国军近年来积极推动精实案,对于提升整体作战效能的确功不可殁。但是在大量裁并人事的同时,也应强化第一线基层部队的人员素质和训练,并同时积极应用及发展最新科技。就卫勤支援来说,“直接后送,就近医疗”固然可以增进卫勤作业之效率,但是后送的基础应在伤患病情稳定的状况下执行,因此第一级的紧急照护能量将更形重要。提升第一级紧急照护能量,除可透过设置战斗救命员,以及提升战斗营卫生排人员素质外,更要充份应用最新的科技,以发挥人员的素质和训练。此外为达“平战一致”的国军指导方针,应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将第一级紧急照护能量迅速
派往灾害发生处,除可考核平时训练成效外,更可展现保有此作业能量之重要性。
贰. 参考资料
一、 美军野战手册FM 4-02: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2-1~2-11
二、 Johnson,David E.:Conserving the Future Force Fighting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Army Medical Transformation Workshops, 2002. RAND corporation, 2004. 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4/RAND_MG103.pdf
三、 贺中文:国军参与灾害之防救-危机管理理论之研究 .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在职专班硕士论文, 2003. 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 getfile?URN=etd-0708104-182204&filename=etd-0708104-182204.pdf
四、 http://www.mc.ntu.edu.tw/department/cmrg/921paper/paper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