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不想把纷争带到板上,但无奈这里就是我被剽窃的现场,
所以最终还是只能回到这里来解决。
下文是2022年2月底剽窃者做出尾随行为后,
我觉得对方并没有打算放弃侵略行为,
所以只好抓时间来进行相关举证工作,
所以文中描述的时间点为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底这段时间,
特此说明。
===============================================
2021年8月31日,excubitorium剽窃了我的大量观点,
写成《权宦心头朱砂痣》分析文,
发表在原创板。
从剽窃文发出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半年。
该文刚发出时我就发现了,
当时对于要不要发声明维权也考虑了很久。
因为剽窃者的文看起来像大学生,
感觉是年轻写作者在探索途中一时没想清楚,
我希望在维权之余,也尽量避免过多的伤害。
最后我选择在两周后、这篇文章的热度已完全过了,被洗到好几页之前,
然后才在自己的部落格发表剽窃说明,
同时也请部落格读者不要把事情带到PTT。
该篇维权声明如下:
https://littlecharm.pixnet.net/blog/post/220195440
此文我原本没有置顶,
只要对方到我部落格“取材”时看到这篇声明,知道收手,
这件事就会随着时间过去。
维权文内涉及对方ID的部分全部用网址或截图处理,
不曾用文字露出她的ID,“excubitorium”这个ID还是干净的,
不会在搜寻引擎上跟“剽窃”二字相连。
半年来,我没有再做出任何额外的动作,在PTT也完全没提过。
但当时的保护之意演变成现下的结果,加上这半年间看到的一些事情,
最终我决定还是该好好处理这件事,把当时保留没说的话全部说清楚。
最初的维权声明,主要是列举了我被剽窃的概念,
并且厘清
“为什么她都拿来改头换面、照样造句了,
那些观察概念还是不属于她”。
因为当下光厘清概念篇幅就已经很长,
而且很多东西细讲其实很伤人,
所以在列举被剽窃的观点之后,
我并没有作细部分析,现在就是把后续的举证与分析工作补完。
剽窃者窃用的理论/赏析角度
为便未读维权文的版友参考,
以下先摘录原维权文中列举的剽窃项目:
1.剽窃文将这篇分析
《知否》里的男人画皮(结语)
https://littlecharm.pixnet.net/blog/post/214705344
提出的“同一部小说涵括世情与言情两种小说质性的转渡”之观察,
改造成“同一部小说涵括世情与奇情两种小说质性的转渡”,
然后拿去套别的文章。
2.剽窃文中“人与世道角力”的观点,也同样出于上述系列文之中。
3.剽窃文中提及的“作者使用不同文体呈现不同女性追求”的论点,
我也曾在这篇分析里提过
鲜橙 ‧ 江北三部曲(三)《江北女匪》
https://littlecharm.pixnet.net/blog/post/2002324
4.在正文之外,
她回推文时剽窃了我在《替身竟是本王自己》系列分析文中
“文学节奏呼应音乐节奏”、“明暗”、
“作者对人物怀抱悲悯”等多个赏析角度,
拿去对人宣称那是她自己赏析文章的方式。
经典文学理论/新创理论 之差异
以下先以简单的、回推文的顺手小剽窃为例来分析:
原文
https://i.imgur.com/fiXqbJt.jpg
剽窃
用音乐性来赏析文学,并进一步阐释明暗手法
https://i.imgur.com/tZ59xl2.jpg
作者对人物怀抱悲悯
https://i.imgur.com/XuwpgXW.jpg
她剽窃的这个赏析方式包含以下三种角度:
A.文学节奏 B.音乐节奏 C.明暗
她在为自己辩解时声称“文学与音乐的关连性所在多有”,
试图将风向导往“这种赏析法是老生常谈”。
然后她借由一个国乐影片提出的“B+C”来证明,这些东西她本来就会,
顺便暗示,我把老生常谈当作自己独创。
可是,
如果今天世界上的既有概念多是“A+B”、“B+C”、“A+C”,
而在某个人提出“A+B+C”之前,
就是没人想到要把三者用来分析同一个对象,
那么这个结合三者的想法,就是创造性的概念。
声称自己本来就会,旧文程度却有很大落差
江湖一点诀,说破不值钱。
今天剽窃者学会别人提出的东西之后高高在上地表示
“这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会”,
可是事实是,在别人说破给她看之前,她自己就是不会,
她发表的所有文章就是证明。
https://i.imgur.com/3sZ4ltG.jpg
从2019年7月10号到2021年8月27号,
两年的时间里,她在原创板发了11篇文,
这些文章里面讲到“节奏”的部分,
从来只有“紧实”、“明快”“紧凑”、“仓促”
这种用漂亮词汇来讲
“节奏好所以好看、节奏不好所以不好看”的基础层次,
她的思考从来只停在单纯的A,连初步组合延伸都作不到。
2021年7月13~16日,
我在部落格与原创版发表了《替身竟是本王自己》的三篇分析文,
两篇是正文,一篇是补遗,
只是因为文章已经太长了,
所以我当时没有把后面整理的补遗篇发到板上。
(剽窃者在正文里剽窃的观点也有部分来自我只发在部落格的文,
她是会去我部落格“取材”的。)
我在正文里面提出全文结构的节奏变化与音乐乐章相呼应,
同时在补遗中详细说明了本文的明暗笔法。
然后2021年8月31日,剽窃者发表剽窃文,
并在回推文时教导别人可以学她看待文章的方法,
“文章如音乐,有明暗快慢”,
她在教人的同时,其实是她本人第一次这样讲文章。
永远只能照搬别人写出来给她看的东西
再深一层探讨,世界上真的没有“A+B+C”这样的先见在前吗?
我不知道。我不像剽窃者自称的那样博览群书识见深厚,
这样的文章可能是有的,
只是我自己没看过,我是根据自己的发现而写。
同时,剽窃者也没看过这个“经典先见”,
证据就在她面对质疑的几次回复里。
https://i.imgur.com/JWe9PE2.jpg
https://i.imgur.com/uTQhZaL.jpg
https://i.imgur.com/yGY8uex.jpg
从面对质疑最初的原始反应,
到几小时后冷静下来,想到更漂亮的说词,
重新给自己塑造一个更沈稳更懂的知识份子形象,
但还是激动到连标点符号也打不全,直到隔天才补上。
在这么长的时间、以及绞尽脑汁塑造形象的处境下,
她脑袋里有的,就只有一个间接的“B+C”。
因为她真正看过的热腾腾的“A+B+C”,
就是我在相隔两周前的《替身》心得文里演示给她看的那个。
(而且她剽窃的不只是“A+B+C”,
后面还有一个“作者对人物怀抱悲悯”的观察。
光是这个推文聊天的顺手小剽窃,
就是一大串的“恰巧是我分享的观点”,
也是一大串的“恰巧她自己从没这样分析过”。
因为她剽窃这个概念的时间段很短,
是在原文刚出现不久,她印象热腾腾时就兴冲冲摘来用了,
没有时间的缓冲带可以让她零碎窃用展示、慢慢经营这个方向的形象。)
我不知道剽窃者今天突然充满自信的冒头,
是不是半年来google不辍,
终于找到了一个“A+B+C”的文学典范,所以想上来打脸,
但是这半年的工作时间正足以证明,
这个概念就不是她想引导的那样“简单直接、全民皆知”,
连她自己也花了半年才找到。
这个概念没有那么单纯常见,
她不是引用文学理论公共财,而是剽窃我的创造发想。
剽窃文正文调色盘
剽窃者在《权宦》心得文里偷来当全文架构的概念也是这样的:
1. 同一部小说涵括两种小说质性的转渡。(from《知否》心得文)
2. 小说在辩证人与世道角力的双面性。(from《知否》心得文)
3. 作者用不同文体呈现不同的女性追求。(from部落格《江北女匪》心得文)
这三个概念,都不是既有的常见理论,
因为它们就是我在当代网络小说里面观察到的新现象,
这是网络小说作者们从既有经典文学出发、延伸而成的再创造,
我观察到了,然后将之记录下来。
所以且莫说没有既定理论,这些现象在大众熟知的经典里根本就是罕见的,
这是属于新时代人们的延伸创造。
我不曾阅遍世上之书,
所以我没办法声称世上绝对没有这样的作品、没有这样的研究,
但我自己从写文当下到现在,都没看过这样的作品,
这是我经历的真实。
就事论事,如果剽窃者在过往所有文章中已经有这样研究,
或者终于google到相符的经典作品与研究,
也可以提出来。
我在最初的维权声明里已经附上被剽窃的文章源头以供对照,
但因为该篇声明很长,被剽窃的原文也都很长,
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时间心力来理解,
剽窃者或许也是仗着这一点而有恃无恐。
所以这次我作了调色盘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剽窃始末的调色盘。
A.全文架构:一部小说包含两种质性的转渡
原文
https://i.imgur.com/LIBfWZJ.jpg
剽窃
https://i.imgur.com/6bgSQik.jpg
B.“道”的双面性、作者用不同文体呈现不同追求
原文
https://i.imgur.com/fzrigd1.jpg
https://i.imgur.com/AyL0Hb8.jpg
剽窃
https://i.imgur.com/8pxwGTJ.jpg
https://i.imgur.com/x6nBxTX.jpg
C.包括剽窃者文末使用的、以对仗式格律来看待事物双面性的辩证笔法,
同样也是我文章中惯常用来分析,而剽窃者文章中从未出现的技巧。
原文举例
https://i.imgur.com/AOe2B3k.jpg
剽窃者模仿
https://i.imgur.com/8KlmASN.jpg
剽窃者的既有程度
写到最后想起另一个很重要的点,
如果旁人是从剽窃文来认识剽窃者,
可能会误判她的程度而影响到对整个事件的理解。
我想大家同样没有心力去详读剽窃者过往全部发文,
所以在此也附上几篇对照连结。
(愿意花时间理解的人也可以去补完对方的全部发文,
文章全部都摆在那里。)
2020年,我们给同一本书《娇藏》写过书评,
放在一起对照,
应该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我前面说的思考路数差异是怎么一回事,
在那篇剽窃文之外,剽窃者的文都是这样的模式。
这是剽窃者的文,刚好包含了:
(1)在故事框架内归纳情节与人设
(2)填塞零碎知识点
(3)最初级的节奏评论这三种特色。
https://www.pttweb.cc/bbs/YuanChuang/M.1583441562.A.436.html
这是我的文,不是说它多么高妙,但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
除了故事本身,同时也观察
创作意图、创作主题、经营策略与成果的应对关系。
https://littlecharm.pixnet.net/blog/post/218526354
剽窃前:先亦步亦趋模仿
为了避免被说取材不公,故意找随笔小品来对照,
以下再附上两篇参考文,
2020年4~5月,
我在原创版发表《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系列分析文: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587920096.A.9A5.html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588418104.A.94B.html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588419315.A.77C.html
2020年8月,剽窃者也找了一个太子追回太子妃的火葬场故事,
试图对故事中描写的情感作深度延伸阐释。
这是一篇精心规划的长文,内容是根据故事情节作情感抒发: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598478061.A.3AA.html
一年后,到了2021年8月,她的文开始试图分析写作视角,
不过还是停留在炫一下名词,描述一下套用名词后的样子,秀完就算。
这是她写了两年后、动手剽窃前的程度。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630064666.A.8D0.html
上述的参考文涵盖她整个写作进程,
内容有长有短,但思考方式都非常一致,
拨除那些偷来的概念,
她文章的思考层级就如上述,这是她原本的视野。
如果没有人写出来给她看,
凭她自己是没能力发现她剽窃的这些现象的。
我知道这样举例很容易被拿来攻击贴标签,
把我打成妄尊自大、敝帚自珍,轻视其他风格的创造。
但我没有这个意思,我很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观察。
剽窃者的动力
我列举这些是为了呈现,剽窃者的养成,
不是一次的突变,而是漫长的累积。
那是一个人从题材、写作风格、论述笔法等开始模仿,
凭模仿获得的回响犹未足,
最后直接上手剽窃他人创造的观点,一出手就剽窃一大票,
借此建立初步的王国,成为她剽窃的资本,
让她后续能进行更多的掠夺。
我不知道在支持剽窃者的人里面,
有多少人是因为那篇剽窃文而开始真正记得她、信任她?
拨除掉剽窃文里面偷来的对文章体裁、创作企图、作者关怀、经营策略等观点,
打动支持者、让支持者如此信服她分析能力与思考视野的是什么呢?
对方剽窃的那些那些概念是我的观察、我的凝炼、我的呈现,
我认得它们,因为它们是流经我思路而面世。
被剽窃之后,它们不仅成为剽窃者的声名资本,
还可能被拿来反击原创者,
说她会这些耶,怎么可能偷。
这对经苦思而得的原创是很大的伤害,
而对剽窃者来说,只要不断嚼烂口水,就能一轮一轮累积剽窃资本,
最后的结果就是原创停止,
场上剩下一堆口香糖渣无止尽循环反复。
如果我当初没有在第一篇剽窃文出现就发表维权文,
依照她剽窃文内享受瘾头的程度,
绝不会只偷一次就收手。
半年后她发现没遭受什么批评
(原因却是我从一开始就不断为她留余地),
于是又冒出头来、底气更足,宛如stalker般尾随我发文,
不过也是再度试水温,看看环境能让她走到哪一步。
对方现在正走在建立剽窃伟业的分岔路上,
会走向那个方向,取决于她获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