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您花时间在本人的文章,并认真的回应。
您对表演艺术的广泛接触与研究,亦令我汗颜。
也让我检讨,在讨论严肃的课题前,自身嘻笑怒骂的态度,
是否会令所欲传达的内容有所偏离主题。
因此,我简单就自身未完整表达处,再进一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偏见是怎么生产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容易得到答案。
问题在于,文化偏见的“再生产”是如何出现的?这便是我
所思考的起点。一切价值判断(不论是伦理的、或者有意营
造的偏见),都必须维持再生产,才能再群众的意识中发挥
影响力。简单举例,广告、宣传、仪式、教学等等讯息传递,
皆是价值判断的生产。“偏见”更倚赖此种模式,才能永续经营。
在这个基础上,大众媒体与表演艺术有更大的影响力。
接受讯息→认知→模仿(实践)
三阶段达到讯息内在化,成为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思考逻辑;
特别是没有经过理性的反思,这个进程的自动化效率,远比我
们想像的来的有效。
掉掉书袋请别见怪。“笑”是什么行为?根据学者柏格森的推论,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对超出常轨、机械化动作(如小丑、他人
受难等,亦包含语言运用错误)的惩罚动作。简单的说,一切违反
公众认定的行为,都是可笑的。透过笑,发笑者得到自我扬升的
优越感,同时令搞笑者意识自身的错误,进而回归到正常状态。
在舞台上以什么东西逗乐,便是什么超出我们的价值观;也可能是
超出了我们的偏见。若我们倚赖的价值观是偏见,那么以此逗乐,
不论对表演者与观者,我们都经历了文化偏见的再生产。
您也提到,相声比起铁狮玉玲珑、廖峻与澎澎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相声确实也是有其大众性的一面,很多段子也只是
纯属搏君一灿。如果我们肯定相声的艺术性,能够传达更具深度
的意涵予观者,那么上述的问题,是否能用“大帽子”、“娱乐性”
来带过?
电视吃方言的豆腐我无所谓,因为它本来就是低级娱乐,脑麻看爽就好,
去批判电视就像在泥坑跟猪打架,弄得自己一身脏。对相声有较高的标准,
是因为它是已经进入艺术领域,艺术表演者的敏感性没注意到这些问题,
实在无法说服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所举的例子如果不够正确,或令观者不适,纯属本人文化视野狭隘之过。
也再次强调,用台语举例,只是用来说明标准语言对方言的霸凌。
正确说来,连霸凌都没有的客语、原住民语言,是根本的漠视,
那是另一种的文化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