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台语的豆腐好吃吗?

楼主: leeew (诚实可靠小郎君)   2012-03-24 22:29:43
网志影音好读版
http://zassili.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参观相声团体的排练。下班后还要课外活动,
根本是要我的老命。但抱持着人类学的考察精神,还是乖乖报到。
说是排练,其实比较接近上课。演员带着稿,在舞台上抓语气与语意。
导演(老师)就在一旁针对内容做指导。我咧,就手肘抵桌,掌拖下巴,
爱困加减看,遇到好笑的内容,偶尔也捧场一下。把自己当局外人,
安全无虞的偷窥,本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没想到排练到新段时,
老师说:“李不才,你来顶替一下什么什么位置。”靠北边走,躺着也中枪
大概就是这种状况。平常爱脸萧伟,偶尔也听听相声,但真要上台演出,
吓得我裤底差点多一包。算了,年轻人脸嫩还可以说可爱,小有年纪
还装纯情,就太恶心,硬著头皮也只好下海。
脚本颇有意思,说的是标准语言与口语之间的各种差异。突显不同类型
的口语-错字讹用、火星文、同义反复(废话太多)-与标准用语的差异,
借此产生笑料。小小弟我被分到同意反复的角色,但为了增加笑料,导演
(中国籍的大妈)希望我用台湾狗蚁发音。他母亲的,被强迫上台陪绑
(注:刑场杀头也颇具剧场特色,舞台中央如果只有一个死刑犯,声势太小,
不好看。因而需要几个非死刑犯充场,只陪上场不杀头,故曰陪绑),
台词原本就念的二二六六、坑坑疤疤。还要用台湾国语念,让我更火大,
一句话都过不了,只好放弃下台。
小事一桩,何必浪费上班的打混时间,偷偷摸摸打这篇文章?纯粹赌烂
表演文化中,标 准国语对台语的长期霸凌。台湾影剧有个特殊现象,
凡是讲台语的电视或电影,不会出现讲国语的人;讲国语的节目,
也别想看到方言。好像一个台湾岛被拦腰劈成两半,各有各的标准语言,
入乡就随俗。如果在国语语境中越界,那么出现台语的桥段,不是甘草人物
(《与龙共舞》中十一姑被吴敏配成本土阿桑)、便是非文化焦点的群体
(兄弟、劳工兄弟、与兄弟象无关可是与林易增罕满工威有关)。
相声既以口语作为表达利器,它对标准语与方言的差异便特别敏感。
在大陆的相声中,各地方言常成为表现内容。刘宝瑞的〈斗法〉便是一个经典,
透过对山东腔的模拟,塑造鲜活的角色形象。最具有艺术性,是侯宝林的
〈北京话不是普通话〉, 透过轻松愉快的相声内容,向观众诠释各地方言的特色。
这些演出中,方言不从属于标准语,而是各为主体,呈现多元面貌。
在台湾却不是这么回事,吃台语豆腐的状况屡见不鲜。就连相声演员到中国表演,
也要先来个两句台语或台语歌,印证自己的台湾血统(在台湾倒很讲究中国文化,
拒绝在地化)。爆笑的是,被引用的内容,往往阿撒布鲁、乌鲁木齐、不伦不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cOOQmK555k
此段由大陆最红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与靠盘龙花瓶走红的樊光耀,
两岸联袂演出央视春晚。樊光耀近年的代表作是《光阴的故事》中的孙爸,
但萤光幕前只是他的副业,说唱艺术才是他的本行。这个段子中,两人想
各自提出本地特有的风俗段子, 做为文化交流的体现。郭德刚便演出了北京叫卖,
这是老段子,马季〈卖布头〉可称此类经典;模仿不同小生意人的吆喝,
呈现老北京市景。台湾的樊光耀呢?他先是来了一段“歹铜歹铁拿来卖”,
接着又唱了一段台语摇滚之父-黄克林的经典歌曲《倒退噜》。 这可就大有问题了。
三轮车的收音机,传送收旧货、修理纱窗、猪血糕、烧肉粽等,
确实是台湾特有风俗,没太大问题。但《倒退噜》的歌词颇不正经
(“碰啊你咧 碰啊,胡啊挖咧胡”打牌必唱),既有请神颂词,也有歪歌
(我一直觉得,半夜骑车唱《倒退噜》,大概会变成百鬼夜行),
本质上就是阿萨布鲁、乌鲁木齐的怪诞物(单然啦,如果硬要说成后现代的拼贴,
我也不反对)。这并不是说歌曲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演唱者所处的场合,
与其所代表的背景为何?有必要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相声演出中,
唱非主流的台语歌曲,代表台湾?
这几年曝光率最高的相声团体,大概就是相声瓦舍了。他们的表演风格与
传统相声距离较远,以创新体裁、表演形式(从表演工作坊噱来的相声剧)打出口碑。
内容常涉及政治讽刺与对中国近代史的谐拟(《战国厕》),
让我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笑呵呵。但在国语霸凌的问题上,他们可说是不落人后、
一马当先。表演中的台语桥段,可用一个“俗”字总结;引发笑料、脏话、
低层人物等,可以说好用、耐用、舍不得不用。
有趣的是,相声自民间起家,表演场所无非是茶馆、人力市场、市集、天桥
(底下说书的),往路口一站,说说唱唱就可以招揽客人。观众自然也是升斗小民。
从源头说,它本是通俗(现今相声艺术化的成就之一,消灭相声中的低俗段子,
成为该表演的黑历史。中国推动“文艺为广大无产阶级服务,应起教育之责”,
为最大助力)。庶民娱乐的位置,被新型态的娱乐取代,自核心被迫至边缘,
自通俗而被束之 高阁地艺术化。相声移植到台湾,代表的是中原文化,
正统的口语(相对于“我不说台语”),如此,戏用台语只能用“回甘”来形容,
怎么吃怎么好吃,既可以做 为笑料,有可以衬托国语雅正,何乐而不为?
〈奴家正是王宝钏〉便是一个代表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IjnIV1bWaM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在台湾流传,主要是歌仔戏的推广。就算是不看歌仔戏的朋友,
也一定听过“我身骑白马过三关”。不只在歌仔戏,京戏(我讨厌叫他“国剧”)
与其他地方戏曲亦有此本。相声瓦舍在演出这个段子前,以老段〈戏剧与方言〉作引子。
这个段子在侯宝林的创作,是藉相声引介地方戏曲与方言,一剧多赏,非常过瘾 。
虽仍有推广普通话的政治正确之嫌,对地方文化仍保持着认知与尊重的立场。
相声瓦社的并未对本段作任何大变动,但接下来的演出,却使这个老段子有的新意含。
冯翊刚开头讲戏讲的跟真的一样,将京戏中〈武家坡〉两人一十八载重逢的典故,
以及表演手法。到此为止主题为京戏,格调仍是雅俗皆赏。但宋少卿一上台,
却来个“哇身骑白马过三关”,搭配似是而非、不三不四、不搭不七的身段,
三分正经七分戏谑的唱腔,笑翻全场(笑三小)。他母亲的,整段表演就被二分,
前段典雅,后段低俗。此后的表演就在两人尽情亵玩台语与歌仔戏中下台一鞠躬。
不同语言本没有雅俗之分,是其承载的文化强势与否,造成了这种差异。
台湾光复后,国语作为新的标准语,对原有的语言体系(日语,与各种方言)
有着不可避免的敌意。且语言统一为塑造族群认同的第一步,既有政治背书,
它的正统性更是不可撼动。也因此,日语作为前代的移植的痕迹已经逐步消失,
方言则转入了次文化中。随着政治解禁,对方言的控管不再明目张胆,
但长期成果仍被完美保留,改以隐性的方式确立方言的次等地位。
何况,台湾媒体的源头来自党政军,为永续经营中原正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准语与方言之间,本有文化认同的紧张关系。前几年看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
有段令我震撼的演出。时间为日据末期,高捷饰演的本省角头,
与唐山仔(中国人)谈判中间竟然夹着翻译。看这场戏前,我从没想像过,
方言与国语曾有沟通障碍。是随着政治演变,两者才被外力打开桥梁。
此处揭示的,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族群,本属不同的文化群体。
在语言上吃人豆腐,就是文化歧视。
整篇都在尻say吃人豆腐,结尾不妨来个和谐共演作为结尾,以平衡视听 。
廖峻与澎澎的脱口秀,便在标准语的沟通基础,廖峻穿插台语,澎澎夹带客语,
制造文化差异的趣味性。比起爱吃人豆腐的相声,登陆演出代表台湾,
我还宁可看两位可爱的前辈三声道的怀旧演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UAgljBCmk
◎方言被吃豆腐的绝对不只是台语,甚至台语本身强调本土性,
亦是吃其他族群的豆腐之举。此处以之举例,是因台语作为强势的地方文化,
与官方语言对着干,题材最多,因此为例。
作者: dagoma (两津)   2012-03-26 14:57:00
罕满工威的是林易增啦XD
作者: novapig (铁山猪)   2012-03-26 15:58:00
刚刚我也在想徐生明什么时候穿过黄金圣衣 XD
楼主: leeew (诚实可靠小郎君)   2012-03-26 19:17:00
= = 糗掉
作者: darlove (瑜扇子)   2012-04-13 01:11:00
差点以为我走到文化冲击版了XD
作者: spooky221 (Aki + Haru = 色情涂鸦)   2012-04-20 19:39:00
(Y)
作者: mocear (莫西亚)   2012-05-07 09:12:00
彭:纪老师的名字很难叫 廖:懂赧ㄐㄧ...妳要害我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