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花] [愤怒鸡]通通给我去看哈代远离尘嚣的导读

楼主: rebornMAI (rebornMAI)   2021-02-22 04:00:44
◣ ◣
◣ █◣█◣◣
█◣█▉█▉█◣
◥██▉█▉█▉█◤
◥ ╯╰ ◤
╮╭   
◣ ◢
█◣\|/◢
◢◣   ╭──────────────────╮
╭┼┼╮ _█◣ │ │
╰┼┼╮ ╲﹒ ╯ 不看世界名著,不然要看圭贤? │
╰┼┼╯ ◢█◣ ╮ │
◢ ██▌ ╰──────────────────╯
◥█◤
其实这是贴给我自己看的
等看完小说再看
这是在博客来的书本资讯看到的
=

导读
田园爱恋三部曲? 吴雅凤/台大外文系教授
  台湾的读者对哈代并不陌生,他的诗与小
说由徐志摩引介,是第一批进入中文世界的英
国文学,对当时革命狂飙的民初文学有所启发
。哈代小说中描绘在工业革命下乡村的凋零,
同处于动乱的中国读者也感同身受。哈代企图
以文字保存农村古老传统,他笔下的小人物与
无情的大自然与严峻的社会规范搏斗,为中文
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
  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父亲是石匠与建筑
师傅,母亲教育水准较高,性情敏锐细致。哈
代年轻时曾在伦敦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负责
过最重要的案子便是圣潘夸斯教堂(St
Pancras Old Church)的考古挖掘,之后并在
原址以哥德复兴风格兴建圣潘夸斯车站,这个
车站至今仍是伦敦的交通枢纽与美学地标。这
段经历在一部早期的小说《蓝色眼睛的少女》
(A Pair of Blue Eyes, 1873)中有所描绘
。后来哈代放弃建筑,多半因为他不赞同当时
流行以中古哥德风格“修复”原本不属于此风
格的建筑有关。
  从早期的作品开始,如这次介绍的《远离
尘嚣》,哈代对活泼奔放、不愿随波逐流的年
轻女性情有独钟,她们赤裸裸的挣扎也构成一
条贯穿他作品的中轴。一般读者比较熟悉的作
品,如《黛丝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石匠玖德》(
Jude the Obscure, 1895)等,属于晚期,对
社会的批判较幽微深沉。《石匠玖德》是哈代
最后一部重要小说,之后他决定专心写诗,以
更紧凑的结构形式、简明的意象、精妙的音律
,传达世纪末科学蓬勃发展、帝国与资本主义
扩张、宗教式微,对人类生命与历史文明的冲
击,如国内英语系学生熟悉的〈暗黑的画眉〉
(The Darkling Thrush)。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哈代的研究也回归
到作者丰富的生命历程,以不同知识领域的交
叠来重新检视他强盛的企图心,例如《蓝色眼
睛的少女》里以英国西南富含化石的海边为场
景,陈述对地质环境的科学观察;《石匠玖德
》里希腊感官耽美与英国教条派的角力,当然
也包含建筑风格的讨论;《黛丝姑娘》里哥德
美学意识形态对女性的箝制,还有离婚法案对
人民的实质意义。有关他诗作的部分,则较多
天文学方面的探讨。
  《远离尘嚣》是哈代第四部小说,有着里
程碑的意义,第一次呈现哈代基于个人经验、
历史研究与文学想像,构筑位于英国西南的威
赛克斯(Wessex)。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设在
这个半虚幻半真实的物质与历史场域,这区域
南边是英吉利海峡,西边则是大西洋,自古以
来,便是安格鲁萨克森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也存留十一世纪法兰西诺曼民族征服英国的
文化遗迹,十八、十九世纪交界因自然历史(
Natural History)各种活动的兴盛,发现海
岸地层含有丰富的史前生物遗骸与先民文明的
考古材料。这个哈代苦心经营的各种势力角逐
追竞的舞台,也以发达的交通网与临近的城市
巴斯(Bath)与帝国首都伦敦相连。与喧嚣的
城市比较,农村生活当然恬静和谐许多。但是
在哈代笔下的自然却常是农人辛勤工作的场所
,严酷的自然环境,加上资本主义体制下城市
与农村的权力消长,似乎完整验证了达尔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哈代小说多半
以悲剧收场,《远离尘嚣》则是少数例外,但
所谓喜剧结局也是在历经了三段感情与种种劫
难后,男主角决定移民美国,女主角真正了解
到生命中早已缺少不了彼此,这才有了结合的
契机。
  这部小说最初连载于流行杂志《玉米丘》
(Cornhill Magazine),或许正因如此,发
展出错综复杂、高潮迭起的情节,希望吸引都
会读者的兴趣,一八七四年哈代将连载篇章集
合成册,这个模式也是当时其他小说的主要出
版方式。这部小说以维塞柏里农庄为中心,由
年轻俏丽的贝莎芭.艾芙丁成为叔叔家业的唯
一继承人开始,记录女主人的成长历程与农庄
的季节劳动。由女性继承产业在当时仍属异数
,贝莎芭强势地辞掉了欺瞒她的农场管家,凡
事事必躬亲,如此艰辛地一步步赢得下人的信
任与对农事的掌握。她初来便经历了一次干草
堆火灾,幸好经过此地的牧羊人盖伯瑞尔.欧
克镇定地指挥救火,才不至造成重大损失。盖
伯瑞尔与贝莎芭.艾芙丁是旧识,那时盖伯瑞
尔拥有自己的农场,在树林里偶然瞥见她骑着
马,百般无聊地赤足仰卧正在转着圈子的马背
上。他向她求婚被拒,因为年轻的她预见到独
立的自己,恐怕无法受他驯服。但是这次他乡
再遇,她已是另一农庄的主人,而他只是受雇
于她的牧羊人。
  碍于悬殊的身分,他虽然尽力维护心爱的
她与她的农庄,也只能看着她周旋在隔壁农庄
主人威廉.包伍德与后来的曹伊中士之间。贝
莎芭对严肃寡言的包伍德开了天大的玩笑,在
侍女的怂恿下寄了张情人节卡片给他,包伍德
以为自己受到青睐,进而开始喜欢上贝莎芭,
了解到长久以来的生活是孤单的,因而向贝莎
芭求婚,贝莎芭无法做决定,但答应会在收成
结束,包伍德从城里办事回来之后给他一个答
案。就在这段时期,曹伊从军队放假回来,身
著猩红军服的挺拔身形,加上毫无遮拦的甜言
蜜语,让贝莎芭体验到在这简朴平淡的乡间从
未见过的活力与奢华,解放了她真实的感官欲
望。贝莎芭接受了曹伊,回绝了包伍德,却很
快便了解到,自己已铸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哈
代对四位主角都有相当程度的同情,没有一人
是万恶不赦,却因一时疏忽或一时执著,造成
彼此交织的悲剧命运。
  哈代在这部小说中企图保存英国乡间已然
逝去的、与土地人民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习俗
,农庄的各项工作如农场管家 、牧羊人、牧
童都有用词上的讲究。随着四时节气的工作与
庆典,如照顾小羊、洗羊、足以致死造成农场
重大损失的羊胀气病、堆干草、收割等,哈代
都以几乎是在地人的细微观察,向都会的读者
展现农村丰富的生命力、劳动的韵律、群力合
作的生命共同感,与收割后的欢乐。小说的题
目其实来自十七世纪的诗人葛雷(Thomas
Gray)写于一七五一年的诗句,葛雷以仕绅的
角度赞美乡村的纯净美好。相对地,哈代以乡
村为出发视角,层层剥开文学传统下自然与人
血淋淋的竞争,以及一名女性在阶级、法律、
性别重重的限制下,为爱情付出惨痛代价,最
后才终于了解到,真爱一直在身旁守护着自己

  传统农庄是经济共同体,也是道德伦常的
机制,在此庞大体制之外,则有收留边缘人的
宗教慈善机构,如嘉德桥市收容所。曾为贝莎
芭叔父工作的芬妮.罗宾私自离开农庄,想与
曹伊结婚,在听错会面的教堂,因而错过自己
婚礼后,不断寻找临时工作,最后因为再也隐
藏不住怀孕的身形,被迫在临盆之际长途跋涉
,终于步行抵达收容所,却因体力不支,生产
后便过世,婴儿也接着死去。
  这部小说的艺术手法在乔治.艾略特(
George Eliot)的写实主义与玛丽.布兰登(
Mary Brandon)的煽情小说之间摆荡。相关电
影改编时,导演手法也就有所取舍。一九六七
年的电影改编,似乎把英国乡间的故事改为美
国中西部的场景,贝莎芭的独立性格当然有几
分像美国好莱坞电影擅长处理的材料,如《飘
》(Gone with the Wind)里的郝思嘉,除去
英国人独特的内敛性情与端庄举止,我们很难
了解贝莎芭的痛苦挣扎。导演将小说关键情节
,也就是曹伊在树林里对贝莎芭表演军人的剑
舞,从恋人首次幽会的树林移到空旷的平原,
虽然违反小说的叙述,却也点出曹伊像动物般
求偶舞蹈的炫耀,也预示他未来对贝莎芭生死
的掌控。一九九八年英国改编的电视影集,较
为贴切地呈现英国西南的人文与自然景象。农
庄生活是单纯明朗的,但任何的窗明几净都是
下层工人汗流浃背的结果。在农庄的劳动虽然
辛苦,被迫离开农庄的芬妮所能从事的工作更
为卑微艰辛。导演巧妙地加上大家合唱“
Blow away the morning dew, how sweet
the birds they sing”(吹散朝露,群鸟欢
唱)的桥段,这首歌谣未曾在小说里出现,却
是英国西南部松美赛特(Somerset)流传已久
的隽永小曲,后来收录于弗汉.威廉斯(
Vaughan Williams)一九二三年的《英国民谣
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影片
以此歌谣做为结束,庆祝贝莎芭与欧克的婚姻
,也将哈代欲为乡间风俗做传的心意,表达得
淋漓尽致。
  我对哈代小说最初的认识,除了徐志摩感
性的介绍外,要算十四岁时看过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导演的电影《黛丝姑娘》。
清楚记得几个桥段,一是纨绔子弟以红莓诱惑
黛丝,二是弃她而去的丈夫回来想重续前缘,
为了生活已成为别人情妇的她,从二楼下来站
在阶梯上,梦呓般地说道“It’s too late.
Too late”(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大
导演的处理手法俐落明确,实能掌握哈代以极
具象征的文字所组成的故事精神。多年后读了
小说原文才知道,哈代除了对女子在两个截然
不同追求者的浪漫铺陈之外,对于乡村人民劳
动也有深层的体认。在《远离尘嚣》里,哈代
更企图保存农事的集体肢体节奏与乡野人民所
用的语言。或许有评论家曾批判,这部小说将
英国乡间的民俗像奇观一般呈现在都会观众眼
前,反而更加异化了乡下,这种批判,为了迎
合新潮的文学理论,而轻易忽略了哈代对在乡
间生活的同理心,对人为生存与土地挣扎的强
烈情感,与大时代进步的转轮下,必然消失的
传统,例如欧克担任农场管家后引进新式机器
,得以精省人力,增加收成,其实就是传统农
庄经济与道德结构瓦解的开始,原世代为农工
的青年也因此有到都市自立谋生的打算。
  哈代以女性为焦点,在层层的压力强逼下
,更显追求幸福与基本尊严的可贵。但不管是
身分卑微的黛丝,《石匠玖德》中知性伶俐的
新女性苏姗,还是桀骜任性的贝莎芭,女性的
爱情道路似乎同样步步凶险。哈代独到之处,
便是他对在大时代里挣扎的男女,抱持一般的
悲悯,还有他对自然肌理的认识,如土壤、矿
物、化石、建筑石材、植物等以身体触感的方
式呈现一个完整的物质与历史的场域,只有仔
细体会,才能慢慢了解哈代的作品之所以伟大
且动人。
收回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