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某个网红议员,在那宣传自己的教改很成功
不过问版上大众,大概没几个同意教改很成功吧
教改不是应该让教育变更好吗?
怎么每改一次,制度就变得更复杂,反倒是感觉穷人要翻身更困难了。
有没有八卦?
──────分隔线──────
民国57年,在那个资讯不流通的戒严时代,发生了台湾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叫作“消灭明星初中”。
在这之前,读初中要联招。
一个12岁还在妈妈十块的小朋友,就要面临升学压力,是多么的可怜阿。
于是乎,家长们就不爽了。要求分发入学。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但是,就跟前几年的十二年国教一样,
当时的九年国教一推行,立刻引起很大的争议,
就是“私校崛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意负担私校高学费的高社经地位家长,
便把小孩子送往明星私中就读,反而造成富人一校、穷人一校的教育阶级化。
为何一个立意良好的政策,在执行时会产生变形呢?
毕竟国中课程已经有些难度。
究竟公立国中的老师,要顾及学术型学生,还是顾及不会读书的学生?
于是,在那个戒严年代,许多公立国中选择了前者,“把每个学生当菁英教”
开始了被家长们所诟病的“少一分打一下”“受联考压迫”的年代。
而奇蹟的是,许多公立国中,也的确留住了高社经地位的子女就读,
与私立国中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台湾大概是全世界少数,菁英阶级和8+9会在公立国中上课国家。
但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这种重视升学率的教育方针,也开始备受质疑。
这时家长们又不爽了。
“学习怎么可以是为了考试?”“成绩不重要,品德才重要”之类的华丽口号纷纷出笼。
于是,家长们配合人本团体,又开始对政府施压。
为了配合教育部、佛地魔的“快乐学习”理念,许多公立国中渐渐弃守升学主义,
十二年国教、延后上课等等教育措施纷纷出笼
却也造成中上阶级的学生,大量转学到私立国中,
而那些没钱的、跑不走的中下阶级子弟,只能就读公立国中,使公立学校的招生更加困难
。
原本立意平等的教改,显得更为讽剌。
《私立国中招生 盛况好像小联考》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368498
《桃市私立国中挤破头 新生录取率仅2成》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54884
是不是有种,时光回到民国57年前的错觉?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两难:
到底要“因材施教”,还是要“有教无类”?(网友补充,"有教无类"应改为"常态分班")
如果要“因材施教”,势必会有分类、有能力分校or分班。
如果要“有教无类”,势必要把大家绑在一起听课,
只好牺牲某部分,对这个学科没兴趣的群体,强迫他们听课。
左派、PTT佛地魔的教育理念虽然很棒,
大家都希望,营造一个没有读书压力,可以快乐学习的环境。
但是这几年主导的教育改革,是愈改愈烂,还是愈改愈好呢?
如同共产主义,企图干预市场经济,反而愈改愈糟一样,
教育也是经济行为的一环,
这几年下来,我们看到政治菁英们,
企图用几句简单的教育口号、教育政策,就能解决读书压力。
可能吗?
富裕的家长们,可以转学、可以补习、可以请家教,用教育巩固他们的社会地位。
受害的,都是中下阶级,没钱跟富裕阶层竞争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