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歧视女性 《经济学人》认应重新造字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0910-D48e
【台湾醒报记者邱慕天综合报导】语言性别歧视(linguistic sexism)在性别平权的近
代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主题。文化汇入了语言,语言又巩固了文化。
耶鲁驻校学人安妮‧法迪曼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曾谈及
谈及传统英文词汇中性别不平等的“他/她问题”,例如用“mankind”代表人类,或为
女性的专业从业人员(如女皇帝、女雕刻家、女作家)创设女性化的字尾。
在词语分“阴阳性”的欧洲语种中,近年都开始反省:德文辞典加入“无性字汇”;法文
使用者开始辩论为何“阳性”当是各种形容词、副词的原型?
学中文者揭发
《经济学人》新一期文章向西方读者解释:汉字虽不如欧洲语言分有阴阳性,却透过“部
首”系统运作性别的刻板印象,而且一个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前几个小时就能够察觉”
。
文中指出,一般汉字部首都包含了与部首意义相近的关连字词,如“言”部首有“语、话
、请、谈、谢”,但唯独众多性暴力或是道德贬义的字词都集中在“女”部首中,例如“
妒、嫌、奴、妖、奸”。尽管也有“安”、“好”、“妙”这些正向字眼,但其造字结构
却暗示了女性要有“家”的屋簷遮盖、有孩子陪伴下或当值年少才能“安”、“好”、“
妙”。
性别观不合时宜
事实上,中文造字内建的性别观念不是第一次被提出质疑。黄玉顺1994年文章《汉字里的
性别歧视》举出“妥”、“委”、“如”字将女性置于“爪”、“稻禾”下和一张“口”
旁,强化了女性的三从四德,就像“男”性必须在“田”中劳“力”一般,已经不合时宜
。
2010年时一位上海律师叶满天更以《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
部落格文章,引起广大中国网友对汉字性别问题的探讨。文中所点名的16汉字包含娱、耍
、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他认为,这16个字都具
有一定的贬抑,让人在学习、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降低了对女性的评价。
文字符号的扭曲
2015年11月原来在北京有一场名为《奸: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号》的女权艺术展,意在
暴露更多汉语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如“父母”、“男女”这些带有“男尊女卑”潜在意涵
的构词。佟玉洁是被取消的艺术展的召集人,她为展览准备的文章中写道:“为什么由一
个女人变成由三个女人组成的字,是具有如此政治和道德想像的符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
和政治理论仇恨的物件?”
佟玉洁指《左传》以“奸”为“邪恶”、《国语》以“奸”为叛徒。此外,意指“争吵”
的“奻(读“暖”)”则有《易经》做背书:“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纽约时报》
在该展因故取消后引述驻北京汉学家莫大伟说法指出:“所有语言中都写进了性别。但由
于中文的视觉特性,让性别在中文里显得特别醒目。”
女人新字典
《经济学人》最后指出,文字书写是文化认同和国族自豪感的一部份。推广新字,总比因
时代正确不正确的理由废弃既存的字词简单多了。2014年时,由马来西亚华人陈子豪、陈
姝利、许家尹成立的字型工作室Typokaki就推出了一本“女人的字”新字典,将新时代作
女人的经验植入造字概念中。
毕竟,文化和语言不仅传承,也会变动。网络时代以来,华语已不知新增多少词汇;而我
们有否想过“汉字”本身,也有重构再造、打破刻板印象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