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
为何人们说台湾女选手“不像女生”
新闻内容:
http://i.imgur.com/JvngWlB.jpg
世大运期间,PTT 上有热烈提问,为什么台湾的女运动员相较之下少了女性特质?被“减
去”的女性特质,反应了台湾女运动员的何种困境?
世大运如火如荼,台北我们的主场,台湾为自家运动选手骄傲,孵育在相较欠全的体育环
境,他们俐落夺下 26面金牌,34面铜牌,30面铜牌,我们始看见奖项背后有故事,凭著
个人恒常的练习与努力,羽翼丰厚。
我们曾于上周谈过运动场上的身体与欲望,身心二元对立的视角如何侷限我们的观看想像
;近期在 PTT 有则讨论也很是热烈,累积 312 则留言串,他提问,为什么台湾的女运动
员,经常看不出来是女生,少了女性特质?
http://i.imgur.com/PAjE802.jpg
原文引述,“看世大运比赛,拼劲台湾不输,但在外观方面,似乎西方的女运动员,都保
留一些女性特质,反观台湾 好像蛮多项目,都很有男子气概。你不说,我会看不出来他
们是女生,这是因为台湾人比较军事化训练?还是因为运动产业不够商业化的原因?”
这个问题,引来关于性别气质的讨论。何谓性别气质?女性特质难道就是长发肤白纤瘦四
肢?而难道“看不出来”像个女生,会有损她是女生的事实吗?
运动与性别的角力:女运动员和阳刚的游戏规则
回顾运动与性别的交错历史,有其角力,运动最初被认定是男性的、力量展现的、阳刚争
夺的、禁止阴性涉入的。
最早的希腊奥运,竞技运动要赤身裸体,展现身体的均衡之美,女性既没有参赛资格,也
不得入场观看。男性的身体是被崇尚的力量,女性的身体是被贬低的欲望。
http://i.imgur.com/0QF2zYe.jpg
1894 年,现代奥运之父 Pierre de Coubert 推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亦曾反复论及反对
女人参与公共运动竞赛,指称“女人在奥运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应当如古老竞技场,仅是
男性赢家头顶的桂冠。”,引来社会学者 Jennifer Hargreaves 批判,“奥运在发展之
初,即是制度化的性别主义与阶级宰制的最佳范例。”
1990 年巴黎奥运,997 位参与运动员,仅有 22 位为女性;2016 年里约奥运,女性运动
员已占 45%。女运动员开始走入运动场,挑战权威,自我赋权,运动场上有更多各异的女
性面孔,而实际上,她们仍被要求玩着相对阳刚的游戏规则。
运动场里身份断裂,一个女运动员得先看起来是个运动员(而运动员要有阳刚的身体原型
),接着才是个女人,隐匿女性的身体,才显得有力量。
妳的女性特质呢?运动场外的女运动员改造之路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亚洲尤甚。女性特质在展现力量的运动场经常是无用的,不必要的;
女性特质的追求是该被减去,甚至被贬抑的。
http://i.imgur.com/H05bEKj.jpg
运动场上,一旦被欲望了,不知为何她就不专业了。为免麻烦,不如中性,不如阳刚,
省得牵挂。
运动场外,却是另一个世界。女运动员在运动场里割舍的女性特质,走出运动场,却被急
急追讨。人们如梦初醒,以改造与女人味挑战之名,要她们证明自己仍是女生,依然可欲
可亲。
举个例子。
举重好手许淑净,于 12 年伦敦奥运夺银归国,媒体报导许妈妈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看到
女儿穿裙子。16 年,里约奥运夺牌,不得清闲,新闻做了许淑净的少女心特辑,盘点小
时候她的“女性特质”,并称:“许淑净退休后可以慢慢把裙子穿回来,头发留长、开始
化妆,说不定美丽动人的许淑净又可以回来了。”
女运动员在运动场内与运动场外,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身份。但为什么台湾的女运动员要
在场外,或等到退役,才可以“把裙子穿回来”,才可能恢复其女性身份?“裙子”与“
女性特质”在运动场内被视为不合宜,是我们更该讨论的问题。
场内也把裙子穿回来:一个女运动员被好好看见的运动场
于是,当举重女将郭婞淳以挺举 142 公斤打破世界纪录;当中华女篮队摘下铜牌;当桌
球好手郑怡静抢下女单银牌;我们期待台湾体坛能有更多关于性别的讨论,能建立女运动
员被好好看见与善待的运动场,能支持女运动员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参与体育竞赛。
http://i.imgur.com/RH6Z29U.jpg
关于台湾体育界中的性别讨论向来很少,翻查论文,《台湾体育界的性别文化与阳刚女运
动员的生存策略》论文,即针对 10 位阳刚女运动员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发现阳刚女运
动员并非有性别角色冲突,而是“必须”透过转化女性的阴柔形象,才得以潜入体育文化
与运动场域。
体育场上隐藏父权,崇拜力量,阳刚的身体与外型,在运动场上是特权,也是门票,让妳
更顺利地进入体育场。于是台湾的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经常被鼓励不要化妆,不留长发
,割舍女性特质,才可能与男性在同个场上拼搏。
许多女运动员在运动环境下习得了一件事:选择去性别化的外型,阳刚的身体,是为了无
痛进入体育场,是为了更好地被视为一个运动员,更被注目她的专业。
女运动员的加入,更可能积极促进运动场的转型。运动场确实有其性别化的起点与历史,
而时代有变,今日运动场上有各种身体与性别,也该松绑教条,不再由单一性别制定游戏
规则。运动场上的力与美,未来能有更多形状与可能。
世大运之后,我们庆贺个人的努力,国家的胜利,同时也该有性别的下一步讨论,人说运
动归运动,性别规性别,而我说或许这次世大运其中,澎湃的性别讨论,关于身体与欲望
的,关于性别气质的,我们早已迟到了太久。
新闻连结:
https://goo.gl/xeuqj5
心得:
好像女生带给人的映象ㄧ直都是比较弱势,在华人社会又更严重
有很多例子是女生家里重男轻女为了反抗而把自己装办成男生的样子
(在台的)运动员可能某方面也要抵抗那些男性的霸权 无法反抗 就变成那个样子 至少
比较容意被接纳(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