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常长。
这次的话题引出不少曾经被不公平对待的孩子。
当看到各板对此新闻讨论的留言,心里有很多想法,一直没提出来讲,
因为如果只是口水战是没有意义的。
台湾的新闻,常常只就事情发生经过描述,也很喜欢报导家庭背景,
爸爸做什么工作妈妈做什么工作、孩子在校成绩如何、人缘好不好、同学老师眼中对他的评价,
但从来不曾探讨“心理”的层面,总是在显于外的东西上打转,
也许台湾本来就对犯罪心理学这块没什么琢磨吧。
我不是唸心理学的,但对这部分有点兴趣,看过一点点相关文章,
大概了解父母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多大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但不知道影响的程度可以深入到什么地步。
记得以前学生时课堂有教过,曾经有案例是人类一出生就被动物照顾,
未社会化的人类可以完全像动物一样的习性跟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幼儿时期人格性格思想的养成,是可以任意被搓圆捏扁的,很可怕。
有一部被我推崇为神作的漫画叫作《怪物》,
如果有人看过这套漫画,并且完全理解漫画内容,应该能够懂我在说什么,
人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灌输”被“引导”的,
大人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深植在孩子脑袋中变成潜意识的念头,
即使长大成人后也可能被影响着,连自己都没有发现。
比如说,父母其中之一曾经对孩子说:“你不乖我不要你了!”然后放开他的手扬长而去,
即使只有一次、一个动作、一句话,过一分钟马上回来,
但未来这个“你不乖我不要你”以及“被丢弃”的印象可能就在他脑海中,
尽管长大以后已经忘记曾经有这件事,
但这个阴影很可能在一个很随意的场景里出现,例如他停下来看旁边店面的橱窗,
他的朋友、情人没注意到而往前走,看着熟人离去的背影而产生不安感,
很可能在他的情人要去外地唸书工作、甚至只是出游而产生严重不安、被抛弃感,
却不知道自己会这样大反应很可能只是当年父母之一的一个小动作所引起。
有些人不知道,父母的影响对一个孩子成长影响有多么大,
因为父母是孩子一出生就依靠的对象,在孩子真正独立成熟有自己的生活伴侣家庭以前,
父母的影响都是非常的大,那种影响是看不见的。
幼儿的感受往往比以为的更敏锐更纤细,
一次的拒绝就可能造成他往后再也不敢开口,
一次的别过头去就可能让他觉得自己不被爱。
我在隔壁板看到有人说的很轻松,
有人说:“某些人天生就是恶魔”。
不,恶魔是可以被养成的。
有看过《玩偶游戏》吗?
为什么羽山秋人一开始那么的顽劣?
因为他从小就被身边的人告知:妈妈会死都是因为你,你是恶魔。
姐姐讨厌他,爸爸不注意他。
大家在看这部漫画/动画时可能哈哈哈的看过去了,其实隐含在里面的是一样的道理。
纱南打开了他与家人的心结与他的心灵,
如果有关注的人,其实这部漫画完结的多年后,作者有画过纱南生孩子的故事。
羽山跟纱南为了生孩子的事吵翻,他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纱南怀孕,因为害怕纱南跟他妈妈一样,
阴影仍然会影响着他。
稍微有点离题,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人的个性千百种,
甚至一个家庭同样的父母养出来的小孩会那么不一样,包含父母的态度、做法、乃至于往后遇到不同的人跟环境,
一点点细微的不同都会影响这个人将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就算父母偏心,都长到16岁了还不会想吗?”
不,从幼儿时期就被影响的思考模式,不会因为年龄变大就突然“会想”。
我只能说,能讲出这样的话的人,代表你还算幸福。
前面提到了,每个人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到之后开始受教育,
遇到的人、细微的事情、身边人碰到状况的任何反应,都会影响一个人人格性格思想的养成。
如果这个人,从妹妹出生后(妹妹出生时他才两岁),所看到的就是父母的差异对待、
所感受到的就是被忽略、
父母永远将妹妹排在他前面、
开口关心的时候永远都是先问妹妹、
好东西总是先给妹妹用,
他潜意识里从小可能就觉得妹妹是个来剥夺他的世界的恶魔。
如果他的人生路上,没有任何契机、或是任何一个引导他走出这个阴影的人或事存在,
深植内心16年的愤恨,有可能突然消失吗?
(这部分不了解少年实际状况可能有脑补,只是一个推测)
这里有不少人分享了她曾被偏心的故事,你们没有像这个少年一样走上此途,
很可能是因为,你们还有对你好的其他人,可能是阿公阿嬷、老师、邻居阿姨、其他亲戚、同学,
或是在学校找到能让你快乐的同侪、或是交了爱你的男女友,
你能借由父母以外的人对自己好而产生平衡感,
或是借由其他快乐的圈子创造自己另一块的人生,
因而对这块失望绝望放手,
内心多少仍有阴影,但不会因此在脑海中只存在负面念头,
或许直到大家都长大成熟后,会因为某些契机放下对手足曾有的埋怨。
所以这次的事件上,我自己仍旧认为问题最大最大的是父母,
父母对于家里孩子的态度、差别对待,
甚至是其中一个孩子的心态已经出现了偏差浑然不觉造就了今天的悲剧,
该则新闻里有提到,少年跟父亲的电话里讲了一句“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
很可能他已经多次反应提出了他的求救讯号,
最应该注意孩子的父母却没当一回事。
这篇新闻除了当成一个社会事件来看待外,其实深入的想想,是非常非常悲哀的。
这个孩子想要的,也许只是父母能够分他多一点点的关注跟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