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写食品工业的书,还有林杰梁医生的演讲,还有史丹佛大学一些公卫影片
关于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高果糖糖浆、代可可脂、香精...等等
再加上前一阵子的食品安全风暴,发现食品产业真的太多眉角。
从此之后都很注意看产品的"成分标签",然后发现到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事情。
有些优格根本没活菌,都是明胶或增稠剂+香料、
有些蜂蜜的成分里除了蜂蜜竟然还加高果糖糖浆。
常常吃的起司片原来真的奶酪含量不到30%,剩下都是胶跟"淀粉类填充物"
很多巧克力味写着"代可可脂"其实是类似椰子油+香料的方式来做
有时候觉得这些工业食品是包含各种奇怪组成的"概念",而不是真的食物
大家知道食品标签上的优先级代表了由大至小的含量比重吗?
大概近一两年,都尽量自己做吃的,也想试验一下什么是"食物的原味"
OREO、生乳卷、面包、蛋糕、优格...想吃什么就会研究看看(一方面也是兴趣)
才发现某些名店的蛋糕面包香精真的放的很重。
另外自己买过烘焙材料,才知道为何外面的东西比自制的便宜很多还可以营利。
现在基本上不太买零食了。非必要不外食。
大家买东西的时候除了赏味期限外还会细看成份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