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ω・`)
※ 引述《vd490 (vd490)》之铭言:
: “女生应该要学会保护自己”
: 这句话我们常常从爸妈的口中听到,但为什么身为女生我们就要承受着对这个社会带来的
: 不安全感?怕走在陌生的街头被性侵,怕感情处理不好被泼硫酸被杀害?为什么我们从来
: 不会听到爸妈对哥哥或弟弟说嘿你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性侵?
: 为什么不是男性被告诫“男生不应该伤害女生”呢?
(结果还是引用了……)
1
“男生不应该伤害女生”其实也有它的危险呢。
早期的反暴力宣导常将重点放在“女性要自我保护”,
后来发现这样会将责任归咎到受害者身上,变成谴责受害者。
例如,要求受害者自我伤害以免于遭受性侵害的“熨胸”(http://goo.gl/Iia5es),
就是典型而极端的“将责任归咎给受害者”的结果。
于是,宣导重点开始转移到“教导加害者不要伤害别人”的层次。
因为从实务经验与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加害者是男性,主要受害者是女性,
于是这个层次的宣导概念往往也等于“男生不应该伤害女生”。
问题是,“男生不应该伤害女生”的意思,
到底是指“性别权力优势者,不应该利用权力来伤害性别权力弱势者”呢,
还是说“强壮的骑士不应该伤害脆弱的娇花”?
若是前者,权力是流动的,男性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直接将之等同为“男加害/女受害”,会有过于简化的危险--
事实上,“过度”强调男加害/女受害的反暴力宣导逻辑,
也多少与男性和LGBT暴力受害者遭到忽略的现象有关;
若是后者,它其实是一种“父权骑士精神”,一种亲和性歧视,
将女性理所当然地视为被动弱者,男性理所当然地视为主动强者。
帮女性提包包、让女性走在人行道内侧、替女性开门跑腿搬重物……,
我们当然不能武断地说这些行为一定是父权骑士精神的展现,
但很多时候,社会确实是用父权逻辑来合理化甚至呼吁这些行为的:
因为你是男生/女生,所以应该这样做才对。
日前曾流传过一段影片,在谈反性别暴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4_CPb0CgI
无论拍摄这段影片的倡议团体当初的宗旨是什么,
她们确实点出了一个重点(我们晚点再回来看这个大哉问):
如果男孩们都知道不该使用暴力,
为什么长大成男人后,当中有些人却开始使用暴力了?
与此同时,这部影片的呈现方式,
却也隐然(或许不自觉地)重现了上述的父权骑士精神。
这时候变得很尴尬:
一方面,我们实在不希望反暴力倡议的结果,
是让男性用“自以为强者”的态度来“保护女性”,
因为这种“男强女弱”、“男人保护女人”的概念,本身也相当父权;
另一方面,我们亦不希望在拆解任何一种性别(女性)所遇到的父权暴力时,
却强化了另外一些性别(男性)所面临的父权枷锁。
上述对于“男性所遭受的父权枷锁”的未曾觉察或未能顾及,其实是相当有趣的现象。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印度反暴力组织VogueEmpower的宣导影片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j99epLFqg
这部影片的台词很简单,前面大概90%都在说“男生不可以哭”;
到了最后面,倡议者说的台词是:
“我们一直教男生不可以哭,现在是时候教他们不要让女生哭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的感觉是什么啦,我们第一次看时感到满傻眼的。
并不是说这个“不该对女性施暴”的倡议内容是错的,而是它“少了些什么”:
影片最有张力的一段,或许是中后段男人面无表情地抓着女伴的手,
然后画面一转,他走了,她一个人留在原地,只有男人留下的暴力痕迹与她作伴。
如果从影片前段的内容,全都在讲“男生不可以哭”来看,
这里的逻辑应该是父权社会对男性的情绪阉割,
最终造成男性不哭了、却也不说了、甚至改用暴力来处理情绪。
当然,这不是合理化对女性施暴的借口,
只是逻辑若如上述,那么只倡议“教他们不要让女生哭了”,其实很奇怪啊!
对于始作俑者的“教男生不可以哭”的部分,不也该做些什么吗?
例如,最后的倡议台词或许可以修改成:
“我们一直教男生不可以哭,现在是时候教他们不要让女生或其他人哭了,
而且,男生当然可以哭。”
2
如果用比较简化的概念来理解父权体制,
它是一套权力游戏,将人区分成两个阶级:阳刚与阴柔。
此外,利用“阳刚崇拜”与“阴柔贱斥”,
来肯认前者更有价值、可以获得更多权力。
(早期或现在的某些性别理论/女性主义流派,
将两个阶级定义成“男人”与“女人”。
这样的定义也不算错,但会有些问题。看下去就知道了(吧))
只要顺着游戏规则走,就能换到权力或资源,享有父权红利。
如果身处阳刚阶级,你能分到最多的利益;
如果不违反游戏规则,则多少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人们可能因为先天的身分而被配置到不同的阶级内,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男人是阳刚的,女人是阴柔的。
与此同时,后天的行为会调整你在这套阶级游戏里的位置。
人们可以透过赚取更多的阳刚资本,来让自己向上流动,
只是后天的位置调整,仍同时受到先天身分的钳制。
权力阶级就像金字塔,不可能每个人都处在顶端;
另外,表现不合格的人,也可能被踢出阳刚阶级。
男性虽然先天被理所当然地配置到较好的权力位置,
但也必须不断证明自己有资格留在阳刚阶级内,
甚至不惜彼此踩踏竞争,努力向上移动。
那些不够格的--同志、娘娘腔、身障男性--
往往向下掉落,成为阴柔阶级的一分子。
有时候,他们的处境甚至可能比某些女性更惨。
父权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你要有男子气概(够阳刚),像个男人。
要做到这点,至少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展现自己的阳刚资本,证明自己是“真男人”。
证明的方法很多,例如有没有钱,书唸得多不多,身材够不够高壮,女性伴侣有几个;
有时候,阳刚资本的定价可能随着时空改变,
譬如原始部落更在意你的体能,而都市丛林更在意你的学历。
第二则是比下有余。
借由对那些阴柔/不阳刚的对象施加暴力(社交排除、仇恨言论到肢体暴力),
来证明自己是属于阳刚阶级的一分子。
就像虽然同样会被胖虎欺负,小夫仍可以透过欺负大雄,
来让自己和胖虎“成为同一国”一样。
这也是所谓“厌女暴力”在谈的--
从将所有阴柔阶级含纳进来的广义阴柔贱斥(例如恐娘、恐同),
到特别针对女性而来的“杀女”现象(femicide:你是女人我恨你,你该死),
它们所共同反映的是:
父权社会默许、强迫甚或鼓励阳刚阶级的成员,
必要时对阴柔阶级施加暴力,藉以巩固自身秩序。
有些男性对“厌女”的谈法很反感,其实真的不需要这样。
因为,虽然男性先天被配置到阳刚阶级内,
但一样可能掉到阴柔阶级里,而承受厌女暴力啊!
甚至就连留在阳刚阶级内的男性,也可能在参与阳刚竞逐时,
因为“不够阳刚”而承受过类似的伤害。
承认女性因为处于阴柔阶级,因此更普遍而全面地面临厌女暴力/阴柔贱斥,
不代表就是否认男性也可能承受父权伤害的事实啊!
3
至于女性要向上攀升,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强调自己专业、理智、表现得“像个男人”一样好,来将自己阳刚化。
但走这条路时,她们也必须兼顾父权期待:身为女人,先天就被配置到阴柔阶级内,
因此在阳刚的同时,仍必须保留一定程度的阴柔“女人味”--
阳刚过头就变成僭越性别阶级,在学男人、不像女人;
阳刚不足则可能被说毕竟是个女人,果然不行--
整个过程就像端著水盆走钢索,必须拿捏得极为精准。
第二种方式则是学着展现阴柔阶级“应该有的样子”。
有些人说的“女人明明过很爽”,大概某部分是指这种状况:
借由符合父权社会对女性的阴柔期待,女性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父权红利。
然而,女性若要透过这种方法来获得好处,
就必须一定程度地依循父权想像,将自己物化成“美丽脆弱的无能娇花”,
才能从“另一个父权骑士/男人”的手中,换到资源或权力--
也就是说,就算服膺父权秩序,女性也无法直接获得资源;
她必须先承认自己是脆弱的次等人种,接受亲和性歧视,
并让自己短暂或持续地依附到某个/些男人之下,
才可能据此换到资源(或骗到,如果你坚持要用这个词汇的话)。
这代表在父权秩序中,尽管不是所有男性都得到资源,
但资源确实被优先地配置到(某些)男性手上--
这种依据性别而来、优先配给男性使之具有相对支配地位的资源分配方式,
正是我们称之为“父权体制”而非母权体制的原因之一。
或许“资源被换走”是部分男性因此对女性愤怒的原因,
但女性要能因此换走资源,也是因为这套交换逻辑成立的关系啊!
并不是说女性服从父权逻辑就好棒棒没关系,
男性服从父权逻辑就好坏坏臭沙猪,而是说:
相较于责怪彼此,能不能意识到,
更大的问题是出自于那套“男强女弱”、“男主动女被动”、“男阳刚女阴柔”、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的价值在$$女人的价值在身体”的社会制度?
我们可能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走阻力最小的路。
但就算如此,能不能记得我们所受到的那些伤害和委屈,
并不是来自于另一种性别或另一群人,而是来自于不公平的父权游戏?
能不能试着理解各自的难处,而非不断否认彼此的伤口?
能不能在有人试着挑战父权沉疴却有所忽略的时候,
提醒对方忽略了哪些东西,而不是非黑即白地将之推走,
甚至要其李代桃僵地成为父权制度的代罪羔羊?
4
确实,有些人在谈“男性压迫女性”或“男性是父权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时,
往往只看到先天层次中“男性被理所当然地放进上层阶级”的现象,
而忽略了后天层次,甚至导出“男性没有受到父权伤害”的结论。
这种分析只看到父权社会给男性糖果(“男性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不愿意改变”),
却忽略了父权社会同样利用鞭子,惩罚悖逆秩序的男性。
这种忽略,往往是男性对女性主义或性别平等没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因为,性别理论和他们的经验,在某些地方根本是断裂的。
板上曾有CCR之乱,当时不少人对“反CCR”的仇女逻辑做出有力批判。
不过,其中有一句对“反CCR”的反击,让我们看到时非常震惊:
“还不是台男自己不争气,才会沦落到只能娶外配。”
(记不清楚啦,大概是这样)
这句话有两个可怕的地方:
第一,“沦落”显示了言说者对(东南亚)婚姻移民的国族歧视。
第二,借由“自己不争气”,将世代不正义、婚姻梯度的父权逻辑等等结构问题,
全面简化成某些男性的个人问题--
这种将结构问题怪罪到个人身上的做法,讽刺地正好是仇女言论常用的逻辑。
另外在讨论婚姻市场中男性面临薪资要求的时候,
也偶有一些“唉呀择偶本来就有各自的考量啊”,
或者“爱情怎能不兼顾面包呢”之类的辩护。
当然,“现实考量”或许是一件中性的、与性别歧视无关的事情,
但难道我们能据此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男性必须负起主要经济责任”的父权期待吗?
不断强调“要求伴侣要有多少薪水”只是一种“中性的”现实考量,
却否认了经济压力是男性所面临的父权期待的事实,其实是一种“去性别化”--
而这正是女性(或LGBT)在争取平权时,常遇到的一种父权反挫。
例如,就算面对女性更容易遭到暴力对待的事实,
仍相信“暴力就是暴力”,与仇女/阴柔贱斥无关。
或者,要求妻子的身材外貌年龄,然后说“这只是中性的择偶标准”,
却忽略了父权社会向来以“身体外貌”衡量女性价值。
对于上述现象,我们当然感到挫折,也能理解男性看到这种言论后的感受:
是啊,如果女性明明也经历并理解了“伤害遭到否认”,
这种确实遭到体制压迫而受伤、社会却又不断否认压迫存在、
甚至一直将受伤责任归咎到你个人头上的痛苦,
为什么还会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男性所受的父权伤害呢?
可是同样地,如果男性也因此了解了经验被否认的痛苦,
为什么不是说清楚这种痛苦,而是将责任怪到女性身上,
甚至如法炮制地否认女性受到的父权伤害呢?
尤有甚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男人为难男人”--
比如前一阵子有板友询问大家对家庭主夫的看法,
就有其他男性以自己“又能赚钱又能兼顾家事”来贬抑对方。
这种现象或许不难理解:
身为阳刚阶级的一员,男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暴力。
他们早已习惯了时刻警觉,彼此竞争相互踩踏,
必要的时候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来证明自己足够阳刚,
借此避免向下掉落后可能遇到的惩罚。
只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让男性得到喘息的机会吗?
或者不过是一面让自己向上流动,一面延续了既有的父权游戏规则而已?
5
很多时候,性别平等的推动困难,
在于我们虽然都从父权秩序中受伤,并据此了解了这套制度的残忍,
却对彼此的伤口视而不见,并愤怒地互相否认。
甚至宁可顺从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将制度问题推到个别的代罪羔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