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ungning1 ()》之铭言:
: 身为一个高中应届毕业生,一个今年7/3号指考考了第一届历史99课纲的高中生,我想要
: 说一些我的看法
: 反课纲到底在吵啥?
: 主要是吵两个点
: 1、程序不正义:编辑历史课本的教授名单未完整公开
: 2、课纲微调的内容:以下17项(由苹果日报整理)
: http://i.imgur.com/r6belHR.jpg
: 而反课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在高中版看过大家的留言,大部分是:“你要为了你的小
: 孩想想”
: 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反课纲的重要性在于“课纲内容”而不是“程序不正义”
: 所以以下我针对课纲内容的修订来说我的想法以及我在准备历史的心路历程。
: 现在我读的99课纲历史,是依主题式的,也就是依序“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
: ”、“文化史”的顺序来上的,从国中我就是上主题式的分发
: 而这件事是发生在我初次上台湾史的时候的事情了
: 我上到了牡丹社事件,我只知道清廷好笨好白痴,怎么就这样傻傻把琉球送日本。
: 我不知道当时的国际局势,不知道清朝在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台湾。因为这是在之后的中
: 国史才教的
: 我上到了基隆在中法战争被炸了。中法战争是什么?基隆怎么突然被炸了?
: 我只知道被炸,不晓得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背景,甚至不知道中法战争是什么
: 由此可见,许多台湾史事件的果,都是源于中国史的因。
: 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台湾的部分是融于中华民族史之中的一份子。
: 而中华民族史,通常人们叫它中国史。我觉得2~5项将台湾事件融于中华民族史更有助理
: 解事件之前因后果。
我已经不是高中生很久了,也不知道现在的高中生到底在历史学科这里学到了什么。
我想讲的跟高中历史可能没关系,姑且看一看吧。
历史作品在写作时,本来就没有哪种方式比较好、哪种方式比较差的高下之分,而历史
的延续性、不可分割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也使得写出完美的历史作品变得不可能
,也因此,历史上历史学家在写作历史作品时,都各自有他的取向。
历史这么长,牵涉到的人事时地物这么多,要怎么处理?
如果高中还有上过国学概要,应该会教到四库全书,书中的史部将古往今来的历史著作
分成15个部门,就是这个道理。
以你所讲的牡丹社事件、清法战争法军砲轰基隆为例,他的写作方式很符合历史学家所
普遍接受的“略彼详此”、“略此详彼”写作技巧。他们跟台湾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台
湾被母国无辜牵连进战争里,所以只需要在这里提到有这件事,在中国史里再详细提为
什么有这件事即可。
讲这个例子也许大家会比较了解:赤壁之战。
参与赤壁之战的主要领导人物有曹操、孙权、刘备、刘表,以及其麾下数十、甚至上百
位的文臣武将。陈寿写三国志时,如果因为怕读者不清楚,而在所有牵涉人物的传记中
都详细讲一遍来龙去脉,这部三国志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陈寿的处理方法变成,跟该人物直接相关的才写,无关的就略过。
又比方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阵营此后的战略指导方针。
参与三顾茅庐的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但隆中对只在诸葛亮传中出现,而不是
在四个人的传记里都提一遍。
所以,历史学家是按照史学界共同的概念(不是法则、也没有法则这东西)来写作牡丹
社事件、清法战争部分。
至于你所说的二至五项,应该是指荷西时代到郑家为止的台湾史吧?
把他们融入中国史,好则好矣。但是,当时是国际交流大开的时代,如果只在中国史里
讲,要怎么解释荷兰人西班牙人海外扩张的原因之一是新旧教之争?怎么解释郑芝龙为
何能成为海上霸主?郑家跟日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荷兰如何建立其东亚贸易网络?
荷西到郑氏,中国史的主线是明末党争、明清战争、流寇、清朝定鼎中原,直到1658年
以前,台湾根本不会在这时代的中国历史主线上出现。
: 就算仅仅是以“方便理解”这个角度而言。以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我赞同以第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