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ak (默艾)
2015-06-08 03:23:54※ 引述《Ecclestone (Freude am Fahren)》之铭言:
: 这种东西是相对的 你要找怎样的对象
: 也要先看看自己(男生)的条件
: 如果你不是家世显赫 家财万贯 高富帅
: 能改变的 也只有冲高自己的薪水
: 所谓感觉 就是一堆说不出口(很现实)量化条件的整合
原来那篇有个很严重的问题结构,就是整个文章的起源与主轴,是他
给同事的建议。但偏偏那个建议,他自己不是很确定,以致于这个讨论
串的生成。
也就是他自己认为要有交往对象,月收入不能太低,于是他建议同事
月收入要高一点才行,但他并不知道多少月收入才叫够,然后引发这个
讨论串。
这本来就是个很奇妙的问题。没有对象,这个讨论的意义在哪?自己
扎草人自己怕。
而这种方式的讨论在网络很常见。文化的关系,也是教育的影响。我
们对自己的想法没有太深刻的定见,于是倾向于向社群寻求答案。所以
我们常常把很主观的私人问题扔在网络上,然后不明白你是谁的陌生网
友,在不得罪你的前题下,就会给一个看私公允的答案,也就是默认为
放诸四海不会太差的建议,然后就会成为标准答案。
而这种风气成形,就会变成竞争形态,越是高标准的答案越有人气,
最后每个女孩的男友身高与单身男人的收入就成为高空烟火。不够高的
没人注意,越高的越多人注目。
最终也只是许多目前无感的人,为自己的无感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而变成这个社群的相对主流意识之后,便幻化为可以炫耀的项目。
然而最终这个问题的源头,是有了这个条件之后,就追得到喜欢的人
吗?
我们从社会新闻去分析,只怕事实更残酷。当我们花了更多时间精力
在工作以谋取收入的时候,又好几年过去了,运气好的时候我们成功了
,当然我们也付出额外的代价,头发是不是少了,脂肪肝变成重度,甚
至,我们讲话的逻辑,有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加偏执。
因为当我们选择这样的目标去生活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一定会跟着
改变。如果你认为价值观不重要,那等你赚到那笔钱或赚到那个身价之
后,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就会偏重于砸钱。新闻很多,足以参考。
这如果就是一开始默认追求对象的方式,那就罢了。
如果不是,那就糗了。
当然,这是文化造成的结果,除了很依赖网络资讯而造成单一价值观
的成形之外,也很习惯制造假想敌的模式去自我练习。
以致于我常觉得在看这种还没有发生感情的感情问题,都有很强烈的
排他意识,像在战争一样,藉以制造自我优越感,创造将来遇见感情时
可以取得胜利的假象。或者我们看到在感情失败的时候,把问题推给这
些标准,方便当事人掩饰更真实的原因。
: ※ 引述《CryForYou ()》之铭言:
: : 我是男的
: : 小鲁有个同学
: : 年近三十岁 月薪三万五 年收入约五十二万
: : 工作不稳定 属业务职 只比免洗缺好一点点
我还是认为,有空的话看一下心理学的书,比较能暸解人际关系的问
是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