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学术角度探讨网络霸凌议题

楼主: leonasu (苏小猪)   2015-04-24 15:56:24
分享一篇最近从学术的角度观察板上网络霸凌/匿名发言议题,若版主觉得不符本版主题,
我会马上删除的,谢谢 !
==========================================================
从学术角度探讨网络霸凌议题:“匿名发言”助长的线上言语暴力
图文网志好读版:http://ppt.cc/prRd
这两天社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讨论话题之一是新生代模特儿杨又颖的自杀新闻,根据报导
,杨又颖选择轻生,可能是因为受到脸书粉丝团“靠北部落客”(目前呈现关闭状态)上
网友们的霸凌。
和一般脸书粉丝专页不一样的是,在多数“靠北系列”页面上发言是透过 AnonyMonkey 的
外挂匿名发言系统,而非直接以脸书帐号留言。当网友在AnonyMonkey 平台上匿名发表评
论后,“靠北系列”的页面管理者将会收到通知,在核可发文内容后,管理者会授权
AnonyMonkey 让其将民众评论发表在粉丝专页。因此,我们在“靠北系列”上看到的网络
发言全部都是代码而非真名。
在整起事件中有非常多值得探讨的层面,包括媒体及部分观众嗜血心态、脸书对于霸凌言
论的审核机制,以及公众人物面对负面评论的应对等,但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网络
上不负责任的辱骂言论与“匿名发言”的关系,而这也是网络文化发展中传播学者们长期
关注的一个议题。
的确,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社会带来更多民主的可能性,网络世代下随之崛起的社群平台
像是部落格和脸书,给了民众在传统新闻媒体外获取资讯的多元管道[1],也让民众有更多
机会和其他公民讨论和沟通公共议题,增进对不同议题的了解与参与[2],赋予民众更多
“享受”与“实践”民主的机会。然而学者们也指出,民众和社会要从这些讨论中获益,
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这些讨论需要是理性且尊重其他对话者,而非充满攻击性言论和谩骂
[3, 4]。
常见的不文明发言
只是现今社会上常见的线上讨论,虽然大多数仍是平和的意见交换或是理性沟通,但是仍
然无法避免部分发言仍是以“不文明”的形式存在。常见的不文明发言有几种形式,包括
指名道姓的谩骂(name-calling):针对特定人士或团体使用诋毁字眼
毁谤或中伤(aspersion):负面攻击特定想法或提议
指控别人说谎(lying):暗示或直接表明别人的发言是不诚实的
粗话(vulgarity):使用在专业场合中不会被允许的粗俗字句
贬义发言(pejorative of speech):使用诋毁字句来贬低别人的沟通行为
包括网络“新闻网站”在内,下方也会充斥着不理性且粗暴的留言。传播学者研究美国一
份地方报纸的线上新闻网站留言,研究资料包括 3 周内超过 3 百篇的新闻报导,以及下
方来自 1 千名读者超过 6 千则的留言。结果发现,超过两成的留言都具有某种前述的粗
鲁发言,而指名道姓的谩骂则最为常见,将近一成五的留言中都可以看到以此形式存在的
发言[5]。
此外进一步分析这些留言,可以发现越频繁在网络上发言的读者,进行不文明留言的机率
则越低;而只留言过一次的读者,将有统计上显著的更高机率会发表粗鲁言论。除了和读
者留言频率相关外,粗鲁的网络留言也更容易伴随“硬”新闻(像是政治、法律、经济和
外交等议题)出现,有关健康、生活型态和科技类新闻报导,则出现负面留言的频率则较
低(唯一例外是运动类新闻)。此外,不文明留言也和新闻中引用的名人言论相关。像是
引用欧巴马发言的新闻,招来攻击性留言的机率则明显较高。
另外,如果检视留言所伴随的赞成(竖起拇指;thumbs up)和反对(thumbs down)的数
目,平均来说,攻击性留言和文明留言获得赞成的机率非常接近,但是攻击性留言被其他
用户反对的比例比文明留言来得高。
匿名发言制的附加产物:线上攻击性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匿名留言,则这些粗鲁或不理智的留言比例将会大幅增高。[6, 7]
学者们很久之前就针对身分辨识与负面言论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证实当发言者的身分越
容易被指认时,负面言论出现的机率就越低。相似地,当民众可以以匿名身分在网络上发
言时,他们会越不在乎一般社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和大众眼光,因此越容易出现极端、冲
动以及社会较难接受的沟通行为。
最新的一篇传播研究比较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网络和脸书上相同新闻下方的留言。《华盛顿邮报》新闻网站下方的留言并未要求
民众以真名留言、具高度匿名性质,而《华盛顿邮报》脸书粉丝团留言则需要用户直接透
过脸书帐户发言,评论者身分背景可以轻易被辨识。研究发现,虽然是一样的新闻报导,
但是《华盛顿邮报》新闻网站上有更高比例的负面留言,同时也有更多针对其他发言者的
攻击性言论。相较之下,《华盛顿邮报》脸书粉丝专页留言则比较理性,就算是没有礼貌
的留言也通常不是针对其他发言者,整体来说,脸书留言者比较会用理性的论述来沟通论
点,而不会冒犯他人。[7]
而这样的显著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匿名性。当《华盛顿邮报》脸书粉丝专页上
的留言可以轻易追踪到发言者身分时,发言者会更小心谨慎且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反之,
当《华盛顿邮报》新闻网站开放让读者不须以真实身分留言时,则粗鲁言论的比例就会增
高。
网络攻击言论的负面影响:态度极化
而不文明线上发言的负面影响,其实比大部分民众所想像的来得更为广泛。除了像这次悲
剧中,网络攻击言论严重影响公众人物精神状态,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网络上的负
面言论也被发现会极化民众态度,改变民众对新闻报导的理解。
研究指出,如果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两组都先阅读一篇中立的争议科学新闻报导,然而
一组看到的是文明的留言,另一组则是有脏话或是辱骂性(像是白痴之类的字眼)的评论
,看到具有攻击性言论且本来就偏向不支持该议题的受试者,他们和看到理性留言的受试
者们相比,更容易认为该争议科学是有风险的。换句话说,接收到粗鲁留言的观众,不只
会极化他们对议题的态度,同时也会改变他们对中立新闻报导的解读。而长期受到不理性
评论所苦的《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 网站,也因为该篇研究而决定将他们的评
论功能关闭,避免发生阅读者扭曲新闻报导的状况。[8, 9]
对付网络负面言论的手法?实名制、关闭或管制留言
以新闻媒体网站为例,在处理这些网络负面留言时,有些机构选择
《大众科学》新闻网站的做法,直接关闭网络留言。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却会扼杀
民众参与线上讨论的机会,同时新闻媒体也失去和读者互动及交换想法的契机。毕竟,多
数民众的理性留言都能赋予文章不一样的观点,不只给其他读者思想上的刺激,也给予作
者或是编辑宝贵的建议。也因此除了会关闭少部分具敏感性的文章,像是审理中案件或是
其他可能会有法律疑虑议题的留言功能,大部分的新闻网站仍然持开放态度,鼓励网络民
众发言,但会用下列的不同方式来处理为数不多但却可能致命的负面言论:[10]
1. 实名制:
要求读者以真实身分留言,根据《世界报纸与新闻出版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访问全球 91 家新闻媒体机构,有 20 家会执行严格
的姓名核实机制,包括要求提供身分证号码、检查住址或是只开放社群媒体帐号登入留言

目前常见方式是透过脸书帐号登入发言,在 2011 年时,脸书开放其他网站透过安装其评
论外挂,来要求留言者在网络发言时得先以脸书帐号登入。好处固然是可以降低匿名制所
带来的攻击型留言,然而却失去匿名留言的价值,包括扩大参与以及更频繁且深入的互动
。根据以色列一家报纸编辑表示,他们的新闻网站让民众选择透过脸书帐号或是匿名发言
,结果 99% 的民众都选择匿名发言。
2. 管制言论(moderation):
而多数新闻媒体会开放民众以匿名帐号发言(91 家新闻机构中有 53 家要求民众透过电子
信箱之类的方式注册,但不会核实姓名或是开放以自订帐号留言;另外则有 18 家完全不
要求任何注册形式),但会执行言论管制(要求提供实名制的新闻机构也可能有一样的审
核机制)。
《世界报纸与新闻出版协会》所访问的新闻机构中,有超过九成都曾事前审核(阻挡不适
当留言发表)或是事后删除留言,平均大约一成的留言会被删除。而删除的留言类型往往
都具有攻击性、带有仇恨字眼、脏话或是垃圾留言。
但是管制言论需要有清楚的管制规章,避免留言者反弹或是引起其他用户疑虑,同时对于
留言量大的新闻媒体网站而言,审核留言将会是耗时耗力的工作。因此部分出版商会透过
额外支出,将审核留言的工作外包给管制留言的专门机构,由专业团队来随时留意留言情
况,并做及时处理。根据《世界报纸与新闻出版协会》访谈,采用此方法者多是欧洲的出
版机构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以及《经济学人》等。
除了上述这些管制方法外,许多新闻工作者仍在找寻及尝试其他潜在替代方案。然而这些
技术上的改进方法,其成效终究有效,且关闭或管制言论往往伴随着削减民主价值的负面
效应,最重要的其实仍是养成民众的网络民主素养,学会珍惜网络所带来的多元民主价值
,而不是像部分“靠北系列”网站中的用户,以匿名方式来散播攻击性言论,扭曲了网络
言论自由与民主参与的真谛。
————————————————–
参考资料:
[1] Shapiro, A. L. (1999). The control revolution: 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we know.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
[2] Scheufele, D. A. (2001). Democracy for some? How political talk both
informs and polarizes the electorate. In R. P. Hart & D. Shaw (Eds.),
Communication and U.S. elections: New agendas (pp. 19-32).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3] Papacharissi, Z. (2004). Democracy online: Civility, politeness, and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groups. New Media &
Society, 6(2), 259-283.
[4] Schduson, M. (1997). Why conversation is not the soul of democrac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 297-309.
[5] Coe, K., Kenski, K., & Rains, S. A. (2014). Online and uncivi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civility in newspaper website comm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4, 658-679。
[6] Rowe, I. (2015). Civility 2.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civility in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8(2),
121-138.
[7] Satana, A. D. (2014). Virtuous or Vitriolic: The effect of anonymity on
civility in online newspaper reader comment boards. Journalism Practice, 8(1),
18-33.
[8] Anderson, A. A., Brossard, D., Scheufele, D. A., Xenos, M. A., & Ladwig,
P. (2013). The “nasty effect:” Online incivility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 373-387.
[9] LaBarre, S. (2013). Why we’re shutting off our comments. Popular Science
.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psci.com/science/article/2013-09/why-were-shutting-our-comments.
[10] WAN-IFRA. (2013). Online comment moderation: Emerging best practices.
Darmstadt, Germany: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
本文出自新媒体世代:http://ppt.cc/HNv8
作者: yyff   2015-04-24 16:05:00
这文章只看到匿名的坏,没看到匿名的好
作者: dogbydog (神秘兮兮神经病)   2015-04-24 16:27:00
好处就是可以作梦 抹黑 垃圾话和妖魔化匿名造神也是很便利
作者: lovesthenry (因为爱是绝对的跋扈。)   2015-04-24 16:32:00
这篇又是谁写的...
作者: kageo101 (kageo)   2015-04-24 16:35:00
我先
作者: candyct1992 (梅子糖)   2015-04-24 16:48:00
最近怎么一堆这种的
作者: koneko2311 (koneko2311)   2015-04-24 17:02:00
实名制早就在韩国被判违宪了
作者: bettyshinn (跟宝宝说再见)   2015-04-24 19:34:00
够了XD借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