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木栅起源以及那些日治遗迹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9-07-27 08:50:02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30v3SNd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因为最近正在举办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选,我也有投文山篇的影片
若有机会希望文山的朋友,可以帮忙投个票:https://bit.ly/30v3SNd
[地方 #木栅老街区] 偷走木栅老街区附近,那新旧融合的故事 #文山区Wenshan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要寻找木栅开发的起源,还是得到景美溪那走走。汉人当初移垦是顺着河流往上,康熙、乾隆年间先由淡水登陆,再溯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木栅地区也逐渐成为街市;又有汉人移民逐渐往景美溪上游,像是深坑、石碇等山产较多的地区去做开垦。而中间的木栅以及景美就成为中运站或转运站的概念,从下游繁华城市的日常用品与山上运来的山产在此进行交换。
在道南桥的河滨公园上,有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于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立的“木栅旧址”碑记载了木栅的历史。过去木栅地区其实称为“内湖”,因为此地三面环山,中间又有景美溪贯穿,形成一东西向的河谷平原与盆地,在闽南语“湖”便为盆地的意思,从清代至日据时期皆称为内湖,行政上也称为内湖庄。木栅取代内湖应该是国民党政府来台之后,为了与台北另外一个内湖做区别而改成木栅。
不过木栅这地名也是其来有致,根据木栅旧址碑,康熙中叶,就入垦当时称为“内湖溪”的景美溪一带。因为惧怕当地的马来社平埔族侵扰,便在大埤张姓族人发起下,于前面所提过的打铁寮至万寿桥投以木桩围起栅栏,作屏障防堵原住民,并在更寮山设置更寮守望。木栅设置和拆除的确切时间尚未确定,但木栅地名最早出现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淡水厅志》,刚开始应该只是聚落名“木栅内”。
话说早期木栅要到对岸必须依赖船运,而有渡船头,早期在政大渡贤桥附近便是对岸的古渡船头,而木栅这边的则在打铁寮。但在大正13年(1924年)的八七水灾,古渡船头遭到冲毁,古渡船头移至指南路一段59巷、96巷,那里也被称之为“渡船巷”。昭和十年(1935年)指南宫为了方便香客上山参拜仙公,便自费兴建了到南桥连接木栅渡船头及新兴(现在的万兴里),再加上景美溪逐渐淤积,且台北至石碇的公路开通,船运功能就此没落。
现在当然找不到渡船头,除了木栅旧址碑外,在道南桥附近,永安街上的小丘上有一座“渡船头福德宫”,它的庙名乘载了过去道南桥头为渡船头的历史。渡船头福德宫属于驻守河流的土地公庙,过去虽依赖河运,却仍有风险,便建庙于此护佑传度的安全。渡船头福德宫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庙原本是在龟头山上,但历经指南路与木新路的开通,龟头山和前面所提的更寮山都被夷平了。
道南桥是木栅最早的桥,曾经改建为 RC 拱桥,优美的桥身伴随着木栅与政大学生几十年的时光,后来为让河道畅通才改成现在的桥身。不过木栅这里的河滨公园,伴随着后方的山麓还是挺迷人。之前有在这里参加过万寿桥旁著名的“Ruins Coffee Roasters”的河边耶诞市集,觉得逛完市集后,买点东西坐在河滨公园的草地上,挺舒服的!不过他们最近好像很少办市集,还是贼没发落到?
木栅路三段上的木栅国小,可是间超过百年的学校。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依深坑厅令,获准设立“景尾公学校内湖分校”,就此校名来看,景美作为文山区最早开发的地方,当时地位仍大于木栅。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独立成为“内湖公学校”,现在校址的校舍落成,全校迁入,两年后学校改名为“木栅公学校”。在木栅国小前可以看到一改建后的日式平房,现在功用为“文山公民会馆”。
这座房舍建于昭和二年(1927年),过去是木栅国小校长日式宿舍。木栅国小第二任校长刘山铭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接任第二任校长,并于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退休,两年后辞世。不过他的夫人刘女士仍住在校长宿舍内,直到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往生,老校长宿舍便成为废弃的闲置空间。
木栅国小校长宿舍的保存其实是在文山社大草创之初所面临到的议题,当时也有人提议要将宿舍拆除改作为学校的农园。后来决定将校长宿舍原有的围墙打掉,修建成一座社区得以使用的空间,也就是现在的文山公民会馆,并于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启用。成为公民会馆其实是台北市政府多年以来的政策,在不少区都有公民会馆,盼作为推广社区文史和社区营造的空间与场所。
贼是不知道文山公民会馆的经营怎么样,有看到当时修复建筑师孙启榕的意见,文山公民会馆除了修复好的日式木造和室旧馆外,旁边还有两层楼的新馆,原本是希望新馆与旧馆间的广场能做些结合,可惜都没有达到成效。而日式老屋保存的老旧回廊,与新馆的玻璃映照,也有传承历史文化的想像,也许下次大家去公民会馆可以多留意空间上修复师的用心,特别是保留了特别的“钻石形气窗”。
除了修复后的日式校长老宿舍外,在公民会馆附近还有几块日治时期留下的石碑,也弥足珍贵。其中一块是在木栅国小内小山丘上的“御大礼树纪念碑”。御大礼意指天皇的登基大典,遵古礼就是在丧期满后再择日举行。明治天皇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逝世,但大正天皇是于服丧三年后的大正四年(1915年)才登基,并举行御大礼。某些地方学校就会有植树纪念的活动,并制作石碑纪念这件事情。
在木栅国小对面的“文山公园”,也坐落了两块对木栅地方史相当重要的石碑,一块是“畜魂碑”、另一则是“忠魂碑”。其实这两块碑,贼贼之前就有专文讨论过了,在此就不多讲,只是要提醒大家木栅地区其实不少日治时期留存的文物,只是都没有被好好保存。像木栅国小里面的御大礼树纪念碑,就被蔓草给掩盖,从外面只能看到“御大礼”三字,不过对照之前他人寻觅的照片,其实是没有草的啊!
虽说渡船头附近的56巷、96巷,才是河运时期最繁华的地方,但现在隔着木新路这条大马路,河滨旁反而成为边缘地带。若要寻找木栅老街区的踪影,倒是可以在木栅集应庙附近走走,这里也算是木栅最早发展的街区之一。首先是开元街,这条街道很接近渡船头,也是木栅庄最早设店的地方,过去称为“顶店”。前面提到的忠魂碑就是要纪念日治初期,台湾人为对抗日本政府袭杀日警六人的“顶店事件”。
当时忠魂碑是立在景美溪畔的更寮山上,在更寮山要被铲除作为加油站用地时,石碑原本是要被丢弃,所幸最后留在文山公园内。在开元街上有一间基督长老教会文山教会,也是木栅重要的宗教历史。光绪元年(1875年)指南山区茶农张迺鸿途经新店屈尺适逢马偕博士布道深受感动而信教,其后带邻人参加礼拜。光绪四年(1878年)成为新店教会的长老。
为方便信徒做礼拜,便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指南村渡船头成立“内湖教会”。后来在光绪三十年购得开元街现址的土地,兴建教堂,并取名为“木栅教会”。国民党政府来台后,教会内部曾因不合而分立成两派。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在台北中会协调下,两派复合并更名为“文山教会”。后来因信徒增加空间不敷使用,教堂才改建成现在的新颖样貌,不过教堂在木栅也有百年的变迁历史。
虽然渡船头和开元路是木栅最早成市街的地方,但木栅老街应包含开元街、木栅路三段、保仪路、指南路一段等街区。也就是北至木栅国小、南至打铁寮渡船头;东起景美溪畔,西至保仪路集应庙、木栅国中一带。虽说老屋已经很少,多半都改建成现代街屋,也有出现更新款的高层豪宅,不过巷弄间还是可以找到些许古早味。就像集应庙后方用铁皮搭盖的那些老店一样,好像有一间冰店颇有名。
其实贼以前有来过这,但都平视,没有抬头瞧见上面庙的格局,以为是普通的商家。某一次抬头才发现,原来这是座庙,而且是木栅人的在地信仰中心“集应庙”,所以文章当然要把它给写进去。可惜的是,也许是多次整修的关系,庙已失去古样,而未被列为文化资产,但文山地区的尪公还是略有不同,木栅集应庙也值得一书,并来上香求个平安。
之前在景美的文章中有提到,原乡皆为安溪的张、高、林家族,于咸丰年间在文山地区垦殖有成便协议分庙,并以拈阄分配原供奉宝物各自建庙奉祀。高氏获保仪尊王神像于景美建集应庙奉祀、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于万隆建庙供奉;而得获得香炉的张家,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木栅建集应庙奉祀。而那陶制香炉作为镇庙之宝,因为有些许裂缝,便以金属框镶嵌,并置于保险箱内妥善保护。
集应庙在建成之后,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因白蚁所害而整修,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因保仪路拓宽,再加上信徒日渐增多不敷使用,就地重建成现在的二层楼庙宇。虽然到庙里面看不到那陶制香炉,不过殿中有挺多光绪年间的牌匾,包括“大平世泽”、“保我黎民”、“泽被东南”、“聪明正直”,这也证明集应庙的老历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