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地区别土地生产力(近代)

楼主: Oswyn (Oswyn)   2019-10-05 01:13:34
图表先
https://imgur.com/0fW0TfN
上)明治13(1880)年之每反米产量(应该是水稻)
中)明治13(1880)年之每反麦产量
下)明治15(1882)年之每反水田地价
※一反=300坪、黑白着色若有上色错误以黑白图样为准
※江戸幕府 上田 中田 下田 上畑 中畑 下畑
1石5斗 1石3斗 1石1斗 1石1斗 9斗 7斗
虽是近代的资料但也算是农业机械化、水土开发现代化前的数据。
https://imgur.com/MkRZ6oL
明治16(1883)~昭和34(1959)年间的各地每反水稻产量
https://imgur.com/QoBFNDl
昭和16(41)~30(55)、6(31)~15(40)年区间的各地
每反水稻平均产量
※M=平均(石)、σ=标准差(斗)
这几个图表都是以每反(300坪)单位面积产量来计地区的生产力,由于不含总面积
主要反应的是该地区的田地好不好种而不是总产量多寡。
主要影响产量的因素有天候(气温、日照、雨量等)及地力等状况。资料来源应该都是
当时日本各地府县的农事试验场所作的比较试验。
有趣的是水稻好种的地区麦不见得长的好、反之亦然除了萨摩两种都只有个惨字。明治
初期五畿内除了大和风水都不错、近江不意外但淡路居然很好种田,尾浓的水稻不怎样
跟甲斐同样是中等。
但随时间或许是品种改良与技术的进步产量开始渐渐飙高。
从资料可得知有些常觉得地很烂的地方并不算烂、觉得很肥的地方并不真的最肥。是靠
耕地面积的多寡决胜负。

做个补充
明治中期后产量开始飙高也或许跟产量上升过剩后米也更不值钱。开始有水田弃稻转种
其它更高经济价值作物、麦田也有此现像。
所以比较烂产能比较差的田都换跑道了,留下来的都是精英所以也更把生产力推高也说
不定。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9-10-05 01:36:00
萨摩还是种芋头吧 XD
作者: alvis000 (艾尔)   2019-10-05 01:41:00
有趣
作者: sdiaa (桂纶镁)   2019-10-05 02:07:00
萨摩芋是地瓜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9-10-05 16:09:00
必须考量到土地转用 浓尾平原关东平原许多都变工业用地不过科技无敌 可以让各地地力的差距大幅缩小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9-10-07 18:31:00
北部到后期不升反降是怎么了
作者: seishin (星辰)   2019-10-08 17:44:00
P大应该说东北那带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9-10-11 13:12:00
原来如此 感谢
作者: a910343 (SaintTay)   2018-01-26 02:33:00
推详详细整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