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战争(1419–1434年)是由捷克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扬·胡斯(Jan Hus)被罗马教廷
处决后爆发的战争。胡斯派军队主要由平民、农民和部分贵族组成,相较于当时欧洲传统
的重骑兵军队,装备较为简陋。然而,他们在军事领袖杨·杰利斯基的指导下发展出了一
种高效且适应战场环境的防御战术—战车堡垒战术。
战车堡垒战术的核心是将大批加固的战车排列成防御阵型,并利用其作为移动堡垒,形成
坚固的防线。具体构筑方式如下:
选择有利地形:胡斯派通常选择地势较高或地形复杂的地点,以减少敌方骑兵机动的优势。
排列战车:战车以长方形或圆形阵列摆放,车辆之间以铁链或木桩相连,形成坚固的屏障。
战车配置:每辆战车上装载弩手、枪手或使用火炮的士兵,并配备长矛或戟以对抗接近的
敌人。
火力优势:堡垒内部部署火枪手与弩手,利用远程武器对敌军造成伤害,并使用小型火炮
(胡斯派著名的“手砲”)对骑兵进行打击。
此战术有以下优点:
有效抵御骑兵冲锋:欧洲传统的骑兵部队依赖冲锋打破敌阵,但面对稳固的战车堡垒,骑
兵难以突破,甚至可能因冲锋时碰撞战车而陷入混乱。
机动性强:战车堡垒不像固定城墙,而是可根据战况进行调整,适合游击战与伏击战。
鼓励步兵参与战争:此战术使得农民与步兵能有效对抗贵族骑士,提高了胡斯派军队的战
力。
火器与战术结合:胡斯派是欧洲最早广泛使用火器的军队之一,战车堡垒为火枪与火炮提
供良好的发射平台,加强了战术效果。
战争期间,胡斯派多次成功运用战车堡垒战术击败强敌:
1420年维特科夫山战役:胡斯派利用战车堡垒防御,成功抵御罗马教廷支持的十字军攻势。
1421年库特纳霍拉战役:胡斯派在初期佯装撤退,随后迅速建立战车堡垒并反击,击败神
圣罗马帝国军队。
随着战争进入后期,胡斯派内部分裂,加上对手逐渐学习应对战车堡垒的方法,例如使用
攻城武器、集中砲火攻击战车等,这种战术的效果开始下降。1434年,胡斯派在利帕尼战
役中被联军击败,标志着战车堡垒战术的黄金时代结束。
胡斯战车堡垒证明了即使是非专业军队(如农民军)也能通过创新防御阵型有效对抗重骑
兵,影响了后来的瑞士长枪兵、瑞士方阵及西班牙大队等战术。他们还启发了后来火器使
用,包括16世纪的火枪兵以及17世纪城堡与防御工事的发展。后来的机动防御、临时工事
与非正规游击战都有他们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