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闪电战?
在1939年的波兰,法国驻华沙军事使团团长保罗·阿门格德将军描述了闪电战:
德军将俯冲轰炸机和坦克相结合以突破敌人防线的战术体系,深入后方地区,为步兵开辟
道路;他们的任务是清除当地的零星抵抗力量,然后占领的领土。
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是这样描述闪电战的:
一种基于德国军事史传统的德国现象;作为一个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部队(包括空军)的学
说;在2-4周的时间内追击并消灭大量敌军。
师、兵团和军队进行机动,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在作战层面上利用他们的装甲先锋创造
机会,实现对敌人的机动打击侧翼和后方,导致包围和摧毁他的整个军事力量;换句话说
,以最快的速度摧毁敌人,并尽量减少损失。
也许最好的学术定义是由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巴里·波森提出的,他将闪电战总结为:
闪电战强调机动性和速度,而不是火力,尽管以坦克,俯冲轰炸机,和高速反坦克或高射
炮集中在关键地点;闪电战欢迎遭遇战,它使用集中空中力量进攻和防御,为前进做好准
备。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战术一样,闪电战强调渗透,以步兵和装甲部队进行侧翼行
动。就像一战前的经典学说,新的学说寻求单一和双重的包围,它的目标是敌人指挥系统
的迷失方向和混乱,然后歼灭敌军。这是通过深入敌军的后方来实现的。人们认为,如果
能够实现混乱,那麽歼灭战也许可以发生,或者更容易发生。
闪电战很强调时间,富勒曾说过一句话:“时间是战争的控制因素,机器会赢(我认为他
的意思是相较于人的两条腿),因为它节省时间。”
以系统面来分析闪电战
德国军队可以说是一个掌握了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的复杂系统,自于何谓复杂系
统,何谓系统思维,请参考Dietrich Dörner 的 《失败的逻辑》(The Logic of
Failure)与Peter M. Senge 的《第五项修练》(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比如在自我超越上,德军拥有一个良好的培养领导能力的教育系统,鼓励个人学习,并进
行只保留表现最优秀者的自然淘汰过程。
在改善改善心智模式上,德军的训练与养成让成员拥有一种类似的心智模式,让成员们有
类似的思考与处理模式,如果没有这一点,任务指挥导向不会成功。
成员们还要有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 “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我们可以
用装甲师的建立来当最好的例子,装甲师是德军上上下下脑力激荡下的产物,它诞生于下
面的条件:
(1)开放式对话所表达的创意张力,为组织提供了激发思维的动力,其最好的例子就是军
事周刊(Militär-Wochenblatt)上的大鸣大放;军队成员都能对该期刊投稿,无关乎阶级
高低,长官也不会因为下属撰文驳斥它的想法而恼怒,不存在官大=学问大的问题,我不
清楚黄埔是否也有类似的精神。
(2)那些致力于机动战争的人开始看到军事需求与工业能力能达到他们建立装甲师的需求
。
(3)德国军方与其他政府官员协调一致的重新武装策略。
(4)正如古德里安(Guderian)所说:“我们(在机械化部队的供应方面)应该归功于在
帝国的四年计划中采取了全面的措施,以确保燃料和橡胶的合成制造。”
德军的共同愿景很明确,目标在于整体军队上的速度提升,而不是特别单位(坦克)速度上
的提升,装甲师只是执行机动战的工具;在下一场战争中实现机动作战,不要回到一战的
老路上。
在德国军队在 Von Seeckt 将军的个人愿景下,创造了一个分享相同心智模式的组织,单
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促进团队学习。
复杂系统是一种研究系统各元件之间关系如何引起其集体行为、以及系统如何与环境相互
作用并形成关系的科学方法,复杂系统的研究把整体〈或整个系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基
本对象,试图以其组成元件、和其彼此相互作用来解释系统。
复杂系统有者动态、参数互相影响、不透明...等特性,如果在处理复杂问题上采循序式
的处理一路下去,很可能因为出现新的变量,而导致处理失败;以下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步
骤:
(1)制定目标。
(2)模型的制定与资讯收息。
(3)预测与推断。
(4)行动规划、决策与执行。
(5)检视行动效果并修订策略。
而德军在建立装甲单位上,可视为处理复杂问题的良好典范;透过演习/战争得到的反馈
,德军高层不断的进行修正步骤1~5,如果行不通,则退回到上一步,甚至退回到第一步
。
比如波兰战役后,德军取消了轻装师,把轻装师改回成一般的装甲师;根据法国战役的经
验,改善前进空中管制员(Forward Air Controller)的沟通模式,在巴巴罗萨,斯图卡轰
炸机终于能炸坦克了,之前在波兰与法国,斯图卡只能炸战前指定好的目标。放弃3号战车
作为炮战车,4号战车作为步兵战车的初步构想,4号战车在未来将会挑起大梁。最后,装
甲师的步装比调整为2:1,步兵的增多使装甲师更有韧性,在攻坚时也更有其力道;比如
英国装甲师就苦于步兵不足,需要跟步兵师配合,但装步两者的关系又极其恶劣。
德军把团队建设、共同愿景、个人掌握、心智模式与训练、领导、权力下放、知识氛围做
良好的结合,掌握了系统思维,成为一个学习性组织的典范。
闪电战为何失败了?
闪电战的主要概念是围绕着一个为中欧和西欧的短期战役而设计、训练和装备的组织而建
立的。闪电战系统的最终失败不能归因于一个特定的指挥官或事件。尽管许多学者认为希
特勒或俄国战役提供了解释,但问题可能在于Dörner所说的失败逻辑:
“毛奇认为在某种情况下是明智而有效的措施,但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却可能变成危险的
行动方案;我们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绝对不能将我们对某种情况视为永恒不变。一
切都在变化中,我们必须相应调整,然而,适应特定环境的需求与我们的趋势背道而驰。
”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军队没能调整他们的体制,无法改变其军事组织和作战实践的基本
模式,也没有对他们的战争方式进行改革和现代化,这导致德国无法击败了英国、苏联和
美国的军事优势(我怀疑德国就算100%马力全开、上下一心都不犯错,也打不赢);更重要
的,一直脆弱的德国政治-军事关系被希特勒破坏,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
如果使用得当,闪电战可以执行目标,同时允许战地指挥官灵活地利用当地情况和环境,
当政治驱动的战略寻求全面的征服和敌人的消耗时,《闪电战》被迫面对其创造者未曾预
想到的局面,以一种不符合其预期作用的方式使用时,闪电战失败了,导致意想不到的后
果。
这个教训可以也应该适用于当代系统的规划者和领导者考虑的业务计划和他们的实现。闪
电战作为一种作战系统提供了洞察灵活的价值学说、军事文化和作战计划。
结论
套一个外国网友说过的话,他认为闪电战的缺点是(1)需要高素质的军队(2)需要大量的载
具;当两伊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想复制闪电战,结果变成一连串的灾难。但他认为闪电战
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被验证过,因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闪电战vs闪电战,同样的,他也认为
大纵深战术也没被彻底的检验过,因为历史上也没出现过大纵深vs大纵深。
后记
此文来自美国沃思堡的教材,啥是沃思堡?美国陆军指挥与总参谋学院(CGSC)是也,如果
要当陆军将军的人,一定会去进修的地方;该校有啥杰出校友?反正你听过的美国陆军历
史名人,基本上一个都跑不掉;远的如马歇尔、巴顿、麦克阿瑟,近的到科林·鲍威尔;
那外国知名校友有谁呢,郝伯伯也念这一间。
这文并不是该书的直译,我从新整理过;比如我把德军的特性与第一到五项修练进行结合
,让读者能体会德军为何符合第五项修练,但原文没有;对于复杂系统处理,原文在名
词解释上写了好几页A4,但没放例子,我加上去了;然后我去掉缀词,更加强调某些概念
,比如德军的共同愿景是啥,但原文语焉不详,对德军的共同愿景,也理解错误(德军的
共同愿景并不只是建立装甲师)。
对于这教材,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的common sence,全是些老生常谈,别说军迷,连一般
人都能说出来,感觉十分的水;连我12岁儿子对德国军事理论的理解,都远高于此
handbook。
在我看来,本群网友除了实质的统御领导与带兵杀人放火以外,在军事理论的理解与智力
上已经超过CGSC了,难怪海空军总瞧不起泥腿子。
参考资料与出处
《第五项修练》
《失败的逻辑》
《从闪电战到波湾战争》
《德军的神话与现实》
https://www.omplexity.com/blog-post/solve-problems-systems-think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tributed_operatio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al_level_of_war
THE OPERATIONAL ART OF BLITZKRIEG: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YSTEMS PERSPECTIVE
https://www.armyupress.army.mil/Journals/Military-Review/English-Edition-Archives/November-December-2018/Blythe-Operational-Art/
多领域作战:作战准则的最新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