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鸦片战争前,一次中方与英方的武装冲突来看看,
当时中英双方的军事能力对比.
据"英国国家档案馆藏鸦片战争史稿"(中译本;上海书局出版社),
随着东印度公司长期享有的印度贸易垄断权结束,
英国政府看似也将开放对华贸易权的资格.
中方希望英方派遣一位官员来华,
负责管理这段期间可能发生的混乱情况.
英国政府答应了,
并派遣了律劳卑爵士为对华商务总监,
于1834年登陆澳门,之后抵达广州.
到了广州隔天,他派了副官向中国政府送信,
希望与广州知府会面.
可是,中国官员似乎搞不清楚这位英国人的身分意义
(人家可是英国国王授命的全权代表,不是以前民间商会的那些人物...)
很严厉地拒绝了这项提议;
理由是,
他交给中方政府的信函,
并没有用到"禀"这个中国官方传统里,下对上的文书格式!
之后两广总督卢坤又下达了一连串的严厉命令,
先是要求中国行商在律劳卑(他称律为"夷目")结束商务活动后,就送他到澳门
(可是人家根本不是来做生意的,是来监督商务的,而且当初是中国要求的...)
之后更正式中止了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
接着再次拒绝律劳卑关于双方会面沟通的提议后,
进一步要求中国工人,船夫及其他人等不得接受英国人的雇用,
并且不许向英人销售补给品,违者处死!
当然我们不知道这位总督大人,为何会对这件事做出这么激烈的反应;
可能的原因,
或许是他想对这位新来的,不识抬举的"夷目",
来个下马威吧~
很好,做为回应,
英国的两艘护卫舰开抵了虎门,
并带上了一位熟悉珠江航道的领航员.
它们进入内河,水道两侧及河上岛屿要塞的炮台同时向英舰开炮.
虽然当时风向不利英方战斗,
它们仍然在两小时内就打得那些中方工事停止反击;
之后英舰继续航行,在半小时内打得有十八门炮的大虎岛要塞停止开炮;
最后英舰抵达黄埔,对广州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最后给了两方下台阶的,
是律劳卑先生来到中国之后就病了.
此时病势加重,已经不能再处理事务,
英方希望将他送往澳门;
经过两方协商后,
英舰撤离,
中方则会负责安全引导及护送运载律先生的船只到达澳门.
(律先生最后在澳门病逝).
由这段记载,
大概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对所谓"夷"的态度是怎样的一个嘴脸;
然后,
当两艘"夷"的护卫舰就能够对广州产生实际上的威胁,
也无怪乎六年后(1840年)当人家跟你玩真的,
调派舰队来作战时,
会把你给稀哩花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