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本发在K岛战雷版讨论串 经作者同意后转贴
原文连结: https://fenrisulfr.org/war_thunder/pixmicat.php?res=12361
其中有很多的补充资料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s://i.imgur.com/ey0UaUj.jpg
游戏作品中的阵风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日本海军基本除了"舰上战斗机"为主以外,以迎击敌轰炸机为主、防
卫陆上要冲为要务的"局地战斗机"思想也逐渐影响着手上的开发案。在一开头主力只有零
战的时点,其不仅作为舰上战斗机,也在各个陆上基地担任迎击与进攻掩护的任务,作为
泛用战斗机使用。虽其活跃证明了陆基战斗机与泛用战斗机思想的必要性,不过也因零战
在实战中显现的不足之处,让海军更加确信需要开发更加强力的陆上基地专属战斗机(也
因为海军一开头把零战当万能战机用,所以之后的开发案老是要求OO比照零战,XX不得低
于零战,变相被零战限制了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想像力与视野)。
肇因于此,海军于昭和十七(1942)年四月,颁布了在以往"性能标准"中不存在的规格和构
想:"十七试陆上战斗机"(J3K1),并责令川西担负设计主务。基于开战后对付盟军战斗机
的经验,对这架机体要求必须尽可能提高爬升率与高速性能,并具备比零战更强大的火力
。同时,由于在零战身上显露出俯冲太弱而常有追不上or跑不掉的问题,因此除了要求足
以胜敌的良好运动性之外,优秀的俯冲性能也是规格中的必须项目。
除此之外,由于敌机与我方轰炸机的高空性能都在不断提高,为了迎击或给我方护航,也
必须具备超越零战的高空性能。同时因为零战远大的续航力,在护航和深入敌境方面展现
的有效性,因此要求此案必须具备全负载状态下空战30分+巡航5小时的滞空能力(...光从
这就可以看出,海军又一次开出了啥都想要的不切实际要求,除了不必上舰以外,几乎所
有方面都要挑战极限,完全枉顾各种目标在物理上会互扯后腿的问题)。
为了满足海军这严苛的要求,在"暂称一号局地战斗机"(之后的紫电)之外,川西尝试以社
内称呼"K90"的陆基战斗机技术储备案来应对此次海军要求的"十七试陆上战斗机"专案。
由于原构想中"K90"是围绕着中岛的ハ45"誉"来进行开发的,所以原本川西也预定十七试
陆上战斗机是采用这颗动力来设计。但因当时开出的指标非常高,海军认为"誉"的高空性
能潜力可能不足以达标,因此指定当时高空性能指标最高的三菱ハ43-21(MK9B,无段变速
二级增压)作为动力源。
为此,川西在1942年8月将计画改称"KX-Ⅱ"并围绕着MK9B重新进行设计
然而设计开始后,预定装备的MK9B在液压联轴无段变速增压的环节不断发生故障,不仅跑
不出额定的性能,油耗也远远高出预期,被判定引擎一时之间难以实用化。动力未决,同
时机体的基础设计也不明朗,加上量产紫电、研发紫电改对海军而言是更优先的事项,需
要川西集中精神进行。最后在这种困境之下,海军不得不下达了"待昭和十八年初有更合
用的高高空用引擎完成之前,暂停十七试陆战的开发"的处置,最后在昭和十八年初正式将
计画终止。
然而,到了昭和18年8月,二级三速的"誉"四一型(NK9A)在实验室的进展不错,即将在所
有指标上都达到计画的性能。眼看当初期待的高性能高空战斗机有希望复活,于是规划在
原本"十七试陆戦"的基础架构上换装这颗动力,以"十八试甲戦‧阵风"(J6K1)的名目,将
计画复活。
基于横须贺航空队,(以下简称"横空"),在昭和十七年末开出的指标,阵风要满足:
‧极速:360kt (666.7km/h)
‧爬升:18分以内到达10000m高空
‧武装:13.2mm ×2+20mm ×4 或 13.2mm ×2 + 30mm ×2
‧航程:全装备或超载状态下进行空战30分钟+巡航5小时 (推算约2650km)
https://i.imgur.com/3I5baW9.jpg
装备13.2mm ×2 + 30mm ×2的早期阵风案
由于装备二级三速的"誉"四一型"引擎不出状况的话"阵风预计将比开发中的烈风拥有
更高的高空高速性能,因此被海军寄予厚望,钦定为之后的陆上基地主力。海军实在是
太想要这款战机,"至急実现を要す"(务必尽早实现),于是川西也挪用了不少在紫电/紫
电改上验证成熟的技术,务求阵风成为可靠的战机,迅速进入战列
到这个阶段为止,由于"誉"四一型(NK9A)具备二级三速的输出曲线,加上拥有2000马力的
高输出。预定重量4373kg,配上26㎡的翼面积,预计翼负荷将能压在军方期望的170kg/㎡
以下,达到168.2kg/㎡ (因此武装采13.2mm ×2 + 20mm ×4 或 13.2mm ×2 + 30mm ×2
两方案的阵风,运动性有希望跟飞燕一型丙或疾风试作机处在类似的水平)。 动力、升力
、增压器等条件一应俱全的状况下,根据川西的计算,阵风将能够达到上文写的,横空在
昭和十七年立下的性能基准。
: ※若用前辈他们的模拟试算,这个气动,这等重量,再配这个马力
: 阵风将具备:极速665km/h、升限12000m,爬升至10000m约15~16分的性能
: (减重到4000kg时更强化至,极速678km/h、升限13000m,爬升至10000m约13分半)
: 加上上述跟稍重的飞燕或轻荷的疾风相仿的格斗能力,以及强大的火力
: 若能在1943~1944年之间服役,这绝对是杀手级的战机,就算在战争末期都不弱
: (不过请注意,这阶段的阵风是完全没有考虑防火和防弹的)
问题是接下来的发展
由于发动机和机体双方面的试作延迟,昭和十九(1944)年3月的"试作処理方针案打合覚"
之中,对于预定在同年度9月完成试作机的阵风,给出了"可预期提升引擎的性能之后,将
能满足要求的飞行性能"这样的备注。
原本2000马力不是已经能达成预计的性能了吗?为何不赶快妥善手头已经完成的"誉"四一
型,反而还要求提升出力才能满足原本的性能需求?
原来是因为随着计画推迟到1944年,别说雷电紫电,连零战都开始安装防火和防弹设备了
,还在研发的重战斗机自然不可能还走开战当时的无防御路线。加上海军末期对还未服役
的机种都以"次期甲戦闘机"(又名:高高度甲戦闘机、次期戦闘机)的规范要求20mm ×6的
超高火力。防御和火力需求都爆增之下,大幅增重的阵风将无法满足原有的航程需求,于
是又需要进一步增加内油,而增加的内油也需自封,起落架和轮舱也要针对增重而强化,
重量不断失控下,最后阵风的4886kg的体重就是这么来的。比原本计算超重超过半吨的阵
风,自然就没办法以原有的动力达成当初的设定指标了,也难怪厂商需要跟军方请求更强
的发动机来配套,借此弥补损失的性能。
当初以"誉"作为预定动力的十七试舰戦,(后来的烈风),最初也是预估4吨上下,结果进
入试作后A7M1就超过4.4吨,A7M2更超过4.7吨;疾风从当初キ-84试作时的3250kg到最后
一型甲带挂架的全备重也是暴增到3750kg。所以阵风的超重幅度倒不令人难以理解,只能
说日本当时无论海陆军哪家厂商都有只考虑追求性能指标而对实用性不够深谋远虑的通病
,重量计算有着太天真的部分。
我不解的是,川西为何不削去位于阵风下颚进气口旁的13.2mm重机枪?
既然已经发现计画超重,有了20mm ×6的超火力就应该没必要拘泥于火力占比很低的辅助
武装了。这两挺机枪是初期配套两门30mm时,考虑到30mm弹道、射速、备弹量等特性不是
那么适合打战斗机时,才有必要保留的对轻目标备用武装。有六门20mm的话这两挺重机枪
的必要性就很薄弱了,而且两挺枪的枪体+各300发的弹药量加起来也是不低的重量。
如果真的有什么非保留不可的理由,那跟军方要求维持13.2mm ×2 + 20mm ×4的原有方案
,让38.5kg的九九式二号五型去取代掉45kg的十八试20mm机砲一型,牺牲一点砲口初速去
换更好的连射,同时四砲减26kg再少两门砲,总体偷个百来kg重量也是个办法。
不知道是什么理由,非得搞成两枪六砲的过剩火力,又不想牺牲防弹和航程,搞到系统超
重,本来能达成的目标就变无法达成了。
由于试作途中不断因应增大的武装需求(然后又不懂得权衡利弊去芜存菁,就是一直堆上去
而已),导致阵风最终增重幅度超乎预期,因此向军方提出了强化动力的请求。于是该计画
获得了在"誉"四一型(ハ45-41。NK9A)基础上进行强化的"誉"四二型(ハ45-42。NK9A-O),
作为新的动力来源。该发动机的技术含量相当高,在原有二级三速的基础上加了氧气喷射
注入装置,再行提高了进气压和转速。
想也知道,这么复杂又高技术含量的引擎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有点太不现实了。
除了原本"誉"四一型快要成熟而可以省下的等待动力时间,又被还在完善中的"誉"四二型
搞到再次拖延之外。由于"誉"四二型多了新的加力装置周边,原本阵风跟"誉"四一型搭配
得刚刚好的引擎罩和引擎架,这下子放不下新的整套系统,需要修改设计了。
: (※,日本的另一个问题:设计经常为了当下的最佳化而没有留下足够的余度,导致后续
: 升级或修改困难,动辄搞大改或全新设计,反而总体上花掉更多的开发成本)
https://i.imgur.com/W60Xj2w.jpg
红框处为"誉"四一型和"誉"四二型的资料
横空在昭和十九(1944)年给予阵风的要求性能随着年度和战况推移而提高
‧极速:370kt (685km/h)
‧爬升:13分20秒到达10000m高空
‧升限:13600m
‧航程:续航时间5小时
一来,发动机不变但机体大幅增重之下,完全不可能进行这么明显的性能提升。
二来,许多出处都把这性能当成是川西拿"誉"四一型套在阵风身上得出的试算值,但这是
不对的;该动力应付没超重的阵风也就有机会达成先前提的该程度性能而已,要达到现在
这个新制定的指标完全是过度乐观。
如果是之后获得的"誉"四二型2200马力配当初设想的4373kg体重,则这个性能看起来十分
靠谱,很多书籍和出处也是这么写的,所以长久以来没什么人怀疑。但事情的因果是先用
2000马力应付4373kg认为可以达标(667km/h那个),超重之后发现难以达标才请求新的动
力来源来填补损失的性能。也就是说,即使拿到新的2200马力动力,拿来挡4886kg也是差
不多刚好抵销超重的幅度,恢复到原本极速667km/h,爬升至万米18分以内的这个程度而
已。如果拿到新的2200马力却套当初未强化火力和防御的体重,这在时序和因果上是说不
通的,只是无视前因后果把不同时期的数字凑成一张性能诸元,乍看之下合理而已。
这个指标只是横空表示:"都这个年头了,咱大和男儿有点志气,朝这个等级的性能迈进
吧"如此的意向而已,不代表当时的阵风有能力达成这个指标。
结果不只引擎待完善,连机体都要改,这个变更导致了设计现场的混乱,计画完成的预定
时间又不得不推迟了。
之后虽然在昭和19年6月2日进行了全尺寸木型审查,确认设计可行,但在7月的"昭和十九
年度飞行机试制(改造)计画"中。军方和厂商一致认为开发案有过多滥发的倾向,造成宝贵
的开发资源被稀释,并使许多机种的实用化遥遥无期。结论是需要整顿开发中的试作计画
,使之收束在几个最有希望达成或接近指标,并且设计已验证可靠,能快速服役的专案上
。很不幸,由于武装过剩(看吧~)加上"誉"的性能向上型仍待成熟,导致整个专案严重延
迟的阵风在该次会议上被判定为"应当立即终止开发"的"丙等",请川西开发"紫电改"的高
空性能改进型作为替代其位置的甲戦。
于是阵风等不到7月8日的第二次木型审查,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https://i.imgur.com/aV1CdeQ.jpg
https://i.imgur.com/LGtqRww.jpg
https://i.imgur.com/VfuVfOB.png
阵风的木制模型
然而阵风的故事还没有这么快结束
昭和20年5月1日进行的官民合同会议,检讨了"次期戦闘机"(即高高度甲戦or次期甲戦,也
就是原本叫"二十试甲戦"但此时已不叫这名字的计画),各种方案的可能性
在会议中主要归纳出了三个方向:
1.广泛利用"紫电改"或"烈风"的部品零件,以图缩短开发期间的方案
2.阵风的再检讨
3.新规设计
并在六款马上能成为战力、五款足以成为次期主力,共计11款的备选引擎中,选出了六款
名为"决戦戦闘机用発动机"的引擎作为动力来源。沿用设计方面,则确立走将既有"紫电
改"或"烈风"引擎全开高度拉高的"中高度性能改进型",和直接换引擎挑战高空性能的"高
高度型"。新规设计方面,机体仍以既有设计做大幅气动+规模改动,放弃对日本而言超过
国力的涡轮orフルカン无段变速增压,改攻一级三速、二级二速、二级三速机械增压。
很遗憾,被认为战力化可能要推迟到昭和21甚至22年,明显缓不济急的阵风,没能活到这
场会议的尾声,确定整个专案被丢垃圾桶,直到战争结束,¯\_(ツ)_/¯
可以说阵风最终被量级接近但更成熟的"紫电改"或"烈风"上下夹杀,存在意义被这两者吞
没了。所以阵风(包含它还叫做K90或KX-Ⅱ的阶段)这个专案其实倒了三次:
"十七试陆上战斗机"(J3K1) →
"十八试甲戦‧阵风"(J6K1) →
"次期甲戦闘机"(原"二十试甲戦")
直到最后都没能复活成功 真的是死到不能再死
如果当初不要那么贪,搞什么过剩武装,也不要求那么严苛的航程,只要求有限度防御,
按其围绕着"誉"四一型发展时一度接近完成的试作进度,反而有机会抢在战争结束前先服
役,然后占到后续改进型的缺。"誉"四一型(ハ45-41)和"誉"四二型(ハ45-42)这两款引擎
,其实在大战结束时试作品都已经完成,基本证明可用。机体也已经进入到细节设计,所
以阵风倒也不是那么虚无飘渺的纸上案,大致的估测还是可以办到的,不过也因为它的延
迟同样可以预见,所以才被放弃。海军的判断倒也很明智,因为1946年甚至1947年才能上
的话,这个性能不仅不出彩,还显得十分落伍,继续投入只是浪费资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