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大凌河之战明满纪录比对 [4] 长山之战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20-01-04 17:37:25
[九月二十四日:长山之战的兵力]
孙承宗〈辽事大略疏〉“及二十四日,仍回松山进兵,皆抚镇定议”,明军在二十四日完
成兵马的集结,开始北上,揭开长山之战的序幕。
过往对长山之战的认知通常是明军出动四万兵马,这是基于《清太祖实录》宣称明军“马
步兵四万来援”。然而有趣的是,《旧满州档》显示最早的笔迹是三万,是后来改为四万
,而孙承宗的〈辽事大略疏〉更透漏其他讯息:
“盖一次背城、一次用奇,俱未得当,而吴襄与张弘谟俱言:‘凌河两万不能杀出,锦州
两万何能杀入’......”
“臣以今五十日不解之围,我已无衣无食,虏方取衣取药,兼以马步二万俱称精练,而关
门之炮卒可五千有奇,且两战有功、人心大定,过此不进,则师老虏坚、无可乘之气。”
孙承宗叙述明军于九月初在锦州集结两万兵力,决战前夕又从山海关增援“炮卒”五千余
人,若另有兵力还未计算到,两万五千到三万之间大概是合理的估计。
明军投入解围大凌河的单位,已知包含但不限于:
﹝关外单位﹞
前锋中营、前锋右营、中权中营、左翼中营、左翼右营、右翼中营、右翼右营、车中营、
宁远参营、握奇营、标骑营、道标营、平夷左营、抚慰营、前屯营、中后营、锦州参营、
松山游营、杏山游营、广武营
﹝关内单位﹞
南兵前营、南兵左营、左车营、右车营、前锋营、右车骑营
除了上述番号外,兵部的奏疏中还提到从黑庄窠抽调七十人等,关外各城堡的守军大概都
尽行抽调精锐出战。
各营的出动人数参差不齐,如左车营一次性出动三千人,而道标营第一时间只派了四十人
,因此难以凭借本就不全的番号来推测兵力。〈兵部呈为王道直题请优恤大凌河城战死将
士本〉提到前锋营副将萧伟、车中营副将汪子净没参加到松锦之战,应该是指八月到九月
十六日的历次战斗。车中营是山海镇的部队,应该是包含在后续抵达的关门炮卒之中;前
锋营则是密云镇的部队,从关内抽调,可能因而较晚抵达。
满州方面的《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在二十六日说“明军二万余”、“明兵步骑共三万”
,长山战后又记载皇太极叙述明军是“马兵七千员、步兵二万名”,皆与孙承宗的叙述大
致相符,后面才又补上说“时作战明兵实有四万人”,恐怕是事后灌水,夸大敌军兵力与
己方的功蹟。
满州方面称皇太极率领包围大凌河的半数兵力去迎战明军。《清实录》称皇太极率领约两
万人;《老档》先是说不及二万人,后面又说是一万五千人;《值月档》说“诸申兵仅有
一万人”,又曾提到“是役也,蒙古所有马步俱至”。
后金出动包围大凌河的时候,八旗诸申只出动约一万人,一半是五千人,《值月档》的说
法大概是混淆视听;《老档》说蒙古军有两万余人,取一半是约一万人,再加上旧汉兵行
营兵一千六百余人的一半约八百人,皇太极二十五日率领南下的部队约有一万六千人。
所谓蒙古所有马步俱至,可能指二十七日决战时,又将其他蒙古部队悉数抽调增援,因此
后金军兵力在战役结束时最多可能达到约两万六千人,不过另外一半的蒙古兵可能是在长
山战役的后半段才陆续抵达,不确定是否影响胜负。
[九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接战]
《清实录》描述明军在九月二十四日开拔后,“过小凌河即掘壕,列车盾枪炮等器,整列
甚严。我哨卒见之来报,上欲更番迎击,因分军为二,亲率其半先往,令士卒亦列车盾。
上见敌壁垒严整,意在必战,恐彼营坚,致伤我众,不宜轻战,欲俟彼军起行前进乘隙击
之,遂引军还。”
《旧满州档》和《满文老档》多了“拟攻两日”一句;《值月档》战后的描述有提及二十
五日“欲战,因薄暮,率军还营”,二十六日“欲俟彼军起行时击之,故发炮即还”。
孙承宗提到“二十五日,兵抵双堡,连二日射打,虏死无算而我兵无伤。抚臣与关臣相贺
成功,谓刻期可抵大凌,而自信谋之既臧。”
《崇祯长编》在这两天分别描述:
“报闻监军道加太仆寺少卿张春会总兵宋伟、吴襄,提兵过小凌河东五里,袭大清兵于双
堡、为大凌诸将声援,大清盛兵长山以扼之,竟不得进。”
“辽东巡抚丘禾嘉遣督阵官张丕振至锦州,同副将张弘谟、祖大乐、佟守道、靳国臣、孟
道,游击杨振、海参代、杨华征等,于是日黎明出兵,与大清战于五里庄,连接二阵,大
清兵分二枝一向白云山一向亮马山而去。”
《崇祯长编》说得好像是明军积极向后金军进攻一样,显然有误。
对照文献后,可知皇太极曾在二十五、二十六日连续两天与明军接战,但是只是试探,没
有显著战果。后金军判断明军的防御阵地相当顽强,所以决定等明军开拔行军时再进行攻
击,选择后撤。
[九月二十七日:长山之战]
满州方面对长山之战的描述,《实录》说是:
“上虑车兵行迟,于是率两翼骑兵直冲敌营,敌坚峙不动,比接战,火器齐发,声震天地
,铅子如雹,矢下如雨。我右翼兵冲入张春营,敌兵遂溃,明总兵吴襄、副将桑阿尔寨等
先奔。我左翼兵因避礮矢,未迎敌冲入,亦踵右翼兵而进,以故敌兵尚拒战,我军复攻破
之,截杀大半,追奔三四十里许。吴襄、桑阿尔寨远遁,其余复收溃众立营。我军追敌未
还,上命佟养性部众屯于敌营东,发大礮火箭、毁其营。时有黑云起,且风从西来向我军
,敌乘风纵火,势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敌,被焚者甚众,少顷雨霁,我追敌
兵悉还。是役也,上先遣精锐为伏兵,扼敌归路,而列行营兵车盾于前,护军及蒙古兵于
后,于是行营兵推战车近敌,纵骑兵发矢冲阵,敌阵坚、施火礮鸟鎗力战,我兵复以矢攻
之,敌不能当,遂溃走。我军先杀其步兵,后四向追击,其骑兵间有脱者复遇我伏军发,
悉歼之。”
《老档》与《值月档》等其他文献的描述都差不多,不过《值月档》在当天的描述中没有
提到明军纵火与天气变化等情形,是后面补充的;《旧满州档》则是在明兵纵火与风向变
化后面,多了“汗因无法收兵,乃亲射箭、用腰刀砍斩,而后才勉强收兵”的描述。
孙承宗的奏疏描述“及二十七日,襄议近水,伟议远草,丛议方定,而虏哨已到。盖伟有
栅木拒马,一驻即营,虏到火炮即出,虏不能攻,而襄所将兵,虏见其未有营栅,遂一攻
而入广武及车中营,襄以骑将南奔时,伟之营兵尚收拾溃营之器甲火炮于营,及虏以全力
死攻,至晚而张继绂之营以炮热而溃,继绂与满库、李光孝俱死,而宋伟亦南奔。”
“盖伟所将兵,皆其所自练火炮,而营栅已定,故虏难入;襄所将皆乌合,而营栅未定,
故虏易入。倘两营皆定,则夹击之势成,不可谓兵难野战,而只要用奇、只要背城也。夫
两用奇、两背城,而亦有胜、有不胜,安在不用奇、背城。虏用车用炮用奇,而我仍止言
骑,乃骑于锦未得力,而长山先奔,则车步炮尚泄泄不讲,而曰野战为难,岂虏之狡而专
一坚壁背城可了乎?”
明、满双方都一致描述明军分成两支兵团,分别由团练总兵吴襄和山海关总兵宋伟指挥。
明方的纪录都显示宋伟指挥的大部分是关、宁两镇的精锐步兵;吴襄除了自己带了几百名
骑兵之外,其他是东拼西凑而来的蓟、辽兵马。宋伟兵团有携带大量的拒马栅栏,吴襄兵
团则否。
后金军先以骑兵攻击,吴襄兵团接战不久就败退,其中的骑兵溃走,不过部分步兵仍重整
再战,几经奋战后才溃散;宋伟兵团抵抗比较顽强,后金军的第一波攻势被击退,陷入苦
战,皇太极甚至亲自上火线指挥。皇太极在战车与步兵等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后,向宋伟兵
团再次发动攻击,最后明军终于被击败。
满州方面描绘明军乘风放火但是因为风向转换而焚烧到自己,大概只是抽象譬喻双方的炮
战,并且用天气变化来暗示满州有上天的庇佑。实际上孙承宗的说法是明军因为火炮连续
发射之后温度太热,无法继续战斗,因此被击败,这类情形早在袁应泰经略辽东时期就发
生过了。
[其他]
明、满双方还记录了一些小股交锋,例如《值月档》八月十一日“阿山追击锦州哨探,杀
四人,获马四匹”、八月二十五日“台吉阿济格、阿哥硕托追击明锦州哨兵,斩三人,获
马三匹、甲一副来献”,《明清史料乙编》〈辽东巡抚丘塘报〉“本月二十日夜四更时分
,有奴贼深犯至本台东空徐家山台西空洋地方,有东来夜行班夫遇贼,砍死二十七名等情
”、“十七日夜至四更时分,有本协营红旗于志得回营,口报十三日离锦州行有三十余里
至臧家堡台,遇贼对敌,在阵斩获首级三十余颗,生擒活夷二名、骆驼七只、达马五十余
匹”等等。
因为多只有单方面的记载且不太重要,就不一一列举。后金军与大凌河守军的多次交战也
略去,因为守军几乎被全歼,只有后金单方面的记录留存。
作者: ct13579 (张纳兰)   2020-01-06 17:26:00
推 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