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明军备全国"标准化",是网络上明粉的吹嘘。陜西这边军匠做的,跟山西这边军匠做的,标准尺寸就是不一样,绝对兜不上来,搞不好就算是同一批军匠做的,上一批的尺寸跟这一批也有可能是不合的。也别讲后来明廷要仿造红夷大砲时,直接到福建广东抓民间铁匠进京,因为公家军匠的品质与技术实在太糟糕了。许多人也说大明朝已经有标准化的概念,例如会给出鸟枪长几寸,管口直径几寸,弹丸几刃,火药几刃等数据,但要仔细想,这样就够了吗?你光靠这些十分简陋的数据,还是会造出枪口大小不一,枪管厚驳不一(因为每只枪管的内外径不一样),枪管长短ꐊㄓ@,蛋丸大小不一的鸟枪来,然后就会发生你的弹丸塞不进别支枪只的窘况。在武器数模化的部份,大明差西方多多了。如果连数模化都做不到,跟别人谈啥我比对方还标准化,规格还更不杂乱?
有时看中国文献,要仔细想清楚,这书只是百科全书性质的?还是现实出现过的编装表,还是只是后代文人的道听途说,那真是差很多的。我举兵录为例,兵录上出现的,不代表现实上就出现过,例如赵世侦那奔雷铳,就没听过哪路明军有装备过,那火龙出水等就别讲了。还有那红夷砲的部份,看到上面有链弹尖弹片弹分弹等弹种就以为明军也已经拥有,那更是大错特错。兵录关于红夷砲的部份,是抄自西班牙柯拉多于1586年写的实用砲兵手册。
虽然热兰遮城日记不是作战报告,虽然东印度旅行记只是某位VOC佣兵的亲身经历,但把它与相关明郑史料一比,在过程与细节上,谁是一团浆糊,谁更像小说演义,大家应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