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最近读书的心得。
其实以前一直不是很理解地中海的划桨战舰,从古典时代的雅典、迦太基、罗马共和,
到了中世纪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各邦,再到近世文艺复兴时代,
到底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最近在看关于东罗马的一些书,终于理解到中间的一些变化。
1.古典时期末期(3~6世纪)
在古典时期的后半段,所谓的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共和后期,
最主流的战舰是五桨座战舰(Quinquereme),
而直到罗马帝国前期仍在广泛使用的上一代主力为三桨座战舰(Trireme)。
此一时期的战舰普遍装备撞角,虽然撞角的战术价值有所下滑,仍不失为主力兵器。
除了可以直接摧毁船舰航行能力的撞角之外,投射火力和接舷白刃战也一直很普遍。
在罗马帝国后期,船舰开始有明显的变化,直接的影响是Dromon的崛起。
Dromon是从罗马帝国早期的轻型战舰(以Liburna最具代表性)发展而来,
因此比较早期的Dromon都是略显轻型的船舰。
Dromon和希腊化时代的战舰相较,最具代表性的是舍弃撞角和使用三角帆。
目前研究认为舍弃撞角的主要的原因是船只建造方式有所变化,
古典时期的战舰普遍使用榫卯来密合木板,当船壳受到冲击时,木片容易碎裂,
到了古典末期和中世纪初期,船只逐渐不再利用榫卯来构筑船壳,
而是在优先定住骨架后,船壳用木片钉住后,另外用软的材料来堵住缝隙。
使用榫卯的话,船壳平时轻又稳、也不太会漏水,但是就很没弹性容易断开,
改成新的造船模式之后,船身没那么容易被撞开大洞,而且小洞可以用补的,
船只的损管能力就可以大幅提高,撞角的“杀船”功能因此削弱到被淘汰。
取代撞角的是水线以上的长竿,除了破浪以改善航行速度之外,
战术上也用于冲撞敌方船舰,尤其是要撞断敌方舰艇两侧的桨,使对方失去机动力,
沦为己方投射火力的活靶且难以逃脱,登船时长竿也可以用来架在敌方船只之上,
稍微压住敌舰,己方士兵比较容易跳过去。
虽然冲撞仍是战术重点,但是已经不再有杀船的目标或效果了。
三角帆的部分,主要是容易操纵,对远程航行来说比较有利。
结合船首设计与桅杆、帆面的差异后,Dromon以及其所发展下去的船种,
就得以在速度上优于过往古典时期的战舰。事实上,Dromon本来的意思就是快船。
其他的设计差异还包含:完全甲板的出现(早期的船舰没有把甲板盖满),
以及不再使用外伸桨架(outrigger,从船体侧舷水平延伸出去的阳台架构),
桨手都直接坐在有船身内,下层的桨手有甲板保护。
由于海战中不再有杀船的装备(希腊火不具相同的战术地位),所以战术上都是先投射,
接着再逼近打白刃战,想办法把敌方的人员都杀伤殆尽或使船只失去行动能力,
但是就没有撞沉对方的观念了。
(希腊火必须在平稳的海象、风向时才有用,而且运用上并不是那么方便有效)
2.拉丁海权的崛起(10~11世纪)
Dromon系统后来再次发展出较为重型的战舰,构成拜占庭和阿拉伯诸国的海军主力;
在另一边,随着西罗马与其领土继承者的海权实力在中世纪初期严重衰颓,
意大利地区的新兴海事城邦一开始都是自东地中海仿效船只设计。
到了10世纪却出现了一波重要的变革,那就是alla sensile此一划桨方法。
板上Nomic大以前撰文“16世纪地中海的划桨舰”时提过,
alla sensile指的是每一名划桨手各自划自己的桨,但是Dromon也是如此,
所以到底差异在哪里呢?
Dromon延续自古典时期以来的惯例,桨手都是坐在板凳上划船,
此外,比较重型的Dromon是双桨座战舰,也就是说划桨手分配在两层甲板,
上下两列来划船,下层的桨手必须在低矮的空间、较不通风的环境之中。
alla sensile的划桨模式就完全不同,是:无论多少条桨,一率都在上层甲板划船。
在这样的架构下,外伸桨架再次兴起,划桨手是内外分层,而不再是上下分层。
如此一来,所有人都位在上层甲板,虽然是比较暴露在外,但也较为舒适,
更重要的是既然没有天花板限制,划桨方法就可以大改:
自11世纪以后的拉丁海权,是以站─坐方式划桨,不是一直坐着,
先站起来身体往前倾,接着用力划桨的同时身子往后靠到椅背上。
如此一来就能够发挥全身的力气而不是只用手臂划桨,每一次划的距离也可以更远。
在使用外伸桨架的时候,划桨的力矩也可以对桨手更有利,毕竟支点往外移,
可以去调整桨手、桨和支点的相对位置与距离。
换言之,使用alla sensile的划桨系统之后,船舰的效能可以有所提升,
尤其是在长途上而言,可以让划桨船于同等时间内航行更远。
由于所有人员都在上层,甲板以下也更方便储存补给品,一来一往之下,
船舰就可以比过往航行更远且更久才靠岸补给,战略投射能力强大许多。
在战术上,所有的划桨手都在上层,代表所有人都可以在接舷的时候立即参加战斗,
而不像过去上下分层的时候,下层的桨手在船只御敌时候很难参战。
11世纪以降,拉丁世界发动十字军,远自意大利地区往中东进行战略投射,
就是和意大利的战舰可以进行比较远程的航行有关(跟之前比)。
拜占庭的海权逐渐衰颓固然与国势有关,但也是因为Dromon系统受到严峻挑战与淘汰,
君士坦丁堡不再掌握最优异的航海技术,拜占庭帝国末期也已经不再使用Dromon,
使用拉丁世界改良过的galea。
值得一提的是,15世纪之后较显普及的alla scaloccio是多人划一桨,
经过实证之后效率是比古典模式更差的,不过这方法本来就是用杂鱼凑数,
效率低下也不奇怪。
本文最主要的参考资料是
The Age of the DROMON: The Byzantine Navy ca 500-1204 (Bril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