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ed (不及格学佛者和东正教徒)》之铭言:
: ※ 引述《chungrew 看板: Warfare》之铭言:
: : 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战
: : 《淮南子·人间训》
: :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
: : 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 : 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
: : 。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
: : 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 : 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战
: : 《史记·秦皇本纪》
: :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 : ......
: :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 : 我主要是想请教 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战
: : 照史记跟淮南子的叙述 秦军第一次大举南征 总兵力大约50万
: : 大约是进攻现今的福建 广东 广西等地 兵分五路 如前述资料所记载
: : 但若真的死伤30多万 意思是死亡率在60%~80%
: : 也太惨烈了吧?
: : 这会不会太夸大?
: : 毕竟在秦朝时期 应该处于青铜兵器成熟时期 也是铁制兵器的初期
: : 无论如何 秦军在武器和防具上 应该比南方百越诸部落来得先进吧?
: : 怎么可能死这么多人?
: : 再者 一支军队死掉60%~80%的人 为何没有崩溃?
: : 所以主要想请教各位先进两个问题
: : 第一 秦攻百越之战死亡30万人以上,请问大家觉得是否真实?
: : 第二 如果以上为真 那请问究竟为何战死这么多人?
: : 真的是史书上记载的原因吗?
: : 请各位先进不吝指教 谢谢
: 我先前还认真写过一篇 但后来还没发文就随旧笔电挂掉就消失了。
: 简单地讲3大原因
: 一、初期战术不适应 华北 江淮之地的视野开阔程度当时已相当高
: 但岭南和福建山多 树多 不是秦军能习惯的。所以游击确实很困扰
: 二、补给问题 由于初期靠人兽沿路转运 常常供粮不畅
: 灵渠开拓后状况好转非常多
: 三、瘴气
: 古人统称瘴气 但其实包括中暑、食物中毒(热带边缘坏很快了 不是北方能想像)
: 重金属水(南岭又是特殊金属矿密集区)、热带病(疟疾为主)
: 因为这些因素 第一次损失惨重 但第二次缴过血的学费后 就顺利很多
: 包括用运河运粮 也开始穿着热带化 标注干净泉水
: 特别重视从楚地带军医或当地合作军医等等
回一下自己的文
这篇主要写的是瘴气 毋庸置疑地,造成秦军最大的损失肯定是瘴气。
因为根据记载(但歹势 我忘了是那个纪录) 秦军不只病死的多,因卧病在床 粮饷缺乏
丧失战斗力而被越军在夜袭与游击中杀死的不在少数。所以才导致死伤惨重,
减员达60~80%。
但瘴气在战史中一直有很神祕且重大的影响,不过瘴气其实是古人对陌生领域中,
大量人畜病倒及死亡现象发生的通称(而且通常配合著变化万千的云雾或陌生香气)。
但有哪些瘴气高度影响战史哩?
一、疟疾
疟疾肯定为瘴王,许多染瘴气的旅人士卒进了南方丛林水泽区“或先寒后热,
或先热后寒。”这不是疟疾,什么才是疟疾? 而且多半高发区为北纬25度以南地区,
和近代疟蚊盛行区相符。至于疟蚊的杀伤力就不用多说了。以前葡萄牙人初到热带
光疟疾就可以干掉一半的人。古代许多被流放云贵广西的北人甚至被疟疾灭族。
但也正因南征时疟疾的肆虐,才会使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收录了草蒿,也就是黄花蒿
(屠呦呦因从黄花蒿提炼出青蒿素救人无数而得到2015诺贝尔医学奖)
秦第一次南征、汉征伐西南、清征缅甸,都因为主帅与军官不熟习疟疾威力导致
未战先死伤惨重。国军杜聿明更因此在野人山区死掉80%的人。
二、食物中毒
(一)洪水污染水源:痢疾
古人说“当四五月新水方生,挟涧谷之泥土而来,食之多腹痛泄泻...此所谓黄梅瘴也”
这不就是雨季山洪,污染了一般泉水井水,引发的肠胃传染病吗? 这之中当然是痢疾
威胁最大。
(二)霉菌滋生
梅雨季节,阴雨绵绵导致霉菌滋生。在万家岭战役期间,北方士兵常吃坏肚子。
因为日军砲火猛烈,伙夫常常爬了1天多带来煮好的饭:结果发霉了。
这就是为什么老芋仔喜欢大蒜 川贵云湘习惯花椒、马赛人爱茴香。
其实都是这些香辛料多少有防霉效果,吃久成习惯。
但从北方来的士兵、旅人或士人 可能还保持北方(包括江浙)的习惯:蒸个饭团、腊肉
带身上然后就霉菌中毒了。
(三)湿热腐败
齐桓公曾经吃周王赐下的胙肉,还再拜而受。小时候我觉得周王真没良心,路程那么远
赐给人家吃...。但我发现我多想了,北方新年前后冷天多、又干燥,肉哪里会坏。
但南方又热又湿,一碗粥、一盘菜放个几小时就坏了,但北方士卒一开始很可能带着旧
习惯,然后就食物中毒了。
三、毒水
三国演义提到的哑泉,不是掰的,是真有其泉。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哑瘴”。云南大理附近有“哑泉”,清乾隆二年于泉旁立碑:
“此水哑毒,过往之人不可饮”。后来检验是砷元素(想想台湾的乌脚病)
另外,从南岭到云贵,富含稀有金属矿,纳粹德国也因此和国府合作,但早年就变成
许多泉水不是硫酸铜过量,就是钾、钠离子含量异常偏高,甚至合成天然的氰化钾和
氰化钠。多喝几斗就不用去回春堂买砒霜了。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高金属离子溪泉
多喝几个月都会中毒的。
四、中暑
北方人对于中暑认识不深。即使到了黄埔军魂电影年代,还标榜站不住是意志不够
锻炼不够,妈呀那是横纹肌溶解阿。番外一提 外省菜高雄口味平均比台北重,
很大的原因是海军多,从美国人那里学来,锅炉间吞盐片 船上、热带要吃口味重
补充电解质。北方士卒刚到南方,常常还穿厚重皮甲:然后就中暑了。
所以古代南方军队 后来越来越多除了心口、头顶用金属 其他用竹、藤编铠甲
五、恙虫病
这个会让人卧病,但致死极少,但还是会让北人心生恐惧。你如果怀疑,就穿短袖短裤
在夏天爬一下寿山、高雄观音山、小岗山、里龙山 你就会体会到当年士卒的苦了
六、最后一个神奇的瘴:高山症
魏书记载和平元年北魏西征军攻吐谷浑,“九月,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疫疾,
乃引军还。获畜二十余万”。古代吐谷浑或吐蕃可以长期控制高原区
靠的就是一般人对高山症不熟悉。
依据兵法,兵贵神速,为了不让高山部落发现,主体文明征伐军常常自山下急进,
然后就高山症了。当他们看见高山午后变幻莫测的云雾,联想到瘴气。
所以西藏政权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失去对喜马拉雅山脊以南的控制
因为英国人破解高山症后,一方面有车辆运补给,一方面让英印军逐步适应,然后藏军
就变英印军后膛枪的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