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与蓟镇的防御
晚明面对清兵入塞,试图处处设防、集结各路兵马围剿,但是各路部队协同不佳且素质不
足,往往陆续遭击败或根本未参战,最终还是只能靠关外兵马入关救援。明朝在关内各地
增加的兵力成效有限,连防守都成疑问,遑论出战压迫后金,甚至西北各边镇因为在崇祯
年间严重欠饷,导致不少官兵变为流寇。
谭纶和汪道昆在隆庆、万历年间的提案中,都曾规划组织数万人的精锐部队,用于反击攻
入长城以南的敌人。和前面推估的关外兵马一样,若裁撤整并部分兵力,或可改善剩余兵
马的武装和素质,用于抗衡入侵关内的敌军。[1]
应如何裁减兵力?史实中崇祯初年裁减的兵力主要有保定四万、东江一万,天津、山东也
有数千兵力被裁撤或并入关宁,这些额数恐怕是不得不裁。其他边镇如果都要低于嘉靖时
期的兵力,则应该裁宣府一万、大同一万、山西两万,合计再裁四万人。[2]
最关键的蓟镇、永平、密云,崇祯二年兵力一度短缺三万人以上,己巳之变前夕只补充了
近八千人,另外有一万两千名新兵被调往关宁。既然前面说过关宁要裁军,蓟密永或可再
补充数千兵力,但是重点还是在于部队素质的提振。崇祯后期蓟镇兵力大增,仍无法阻止
后金肆虐京畿,显然素质比人数更为重要。
天启、崇祯年间,京营整饬困难又浪费军饷,不如把派驻蓟镇协防,一方面方便京兵的整
顿,也可免于在蓟镇招募大量新兵;事实上在嘉靖、万历年间,京营确实曾多次派兵到边
镇协防和加强训练,也曾有许多官员认为京营必须发派到边镇才能转弱为强。[3]
己巳之变时,京营一度有六万人部署于北京城外,城内则有约四万人。如果把精锐的选锋
、壮丁约一万六千人留下来当预备队,则仍有四万余人可供运用。由于后金直到崇祯初年
尚未完全击败察哈尔,京营可着重驻守地处偏东的蓟镇、永平,于遵化、三屯营、建昌营
分别驻守一万两千人,另于偏西的密云、石匣营分别驻扎三千人。
北京城内外除了三大营,尚有忠勇营、勇士四卫营、门军、巡捕营等不同层级的各式部队
,若能将后金主力拦阻于边镇,京师应不至于防御过于空虚。
以己巳之变的后金军入侵路线而言,明军若能于遵化、三屯营击退后金,则经济上的损失
应就能大为降低。史实中,遵化在后金破墙七天后就已陷落,赵率教率领的四千援军也被
歼灭;袁崇焕亲率的主力在遵化陷落当日才刚从山海关出发。
若要拖延到大批援军抵达,遵化和三屯营可能会需要坚守半个月;为了达成此一目的,或
许应考虑对城池加以改建,并装备相当数量的重炮。到处裁军所省下的经费,一部分即应
运用于此一目的。虽然密云、济南等城在装备红夷炮的情况下,仍于崇祯后期清兵入塞时
遭攻陷,崇祯初年后金奔袭长城后的攻城能力仍有限,己巳之变时曾遭昌黎县城守军以万
历三大征时期生产的大将军炮击退,想来城内守军若指挥得当、装备精良,应不至于轻易
陷落;事实上在崇祯十二年,明军都还有在松山击退皇太极短期强攻的纪录。
结语
虽然明朝的财政结构与同时期的西欧相较,显得颇多缺陷,毕竟能透过庞大的人口基数来
取得丰沛的财政。后金军直到崇祯初年都不过数万人,明军在关内外部署十余万兵马都只
能勉强相抗,而后被迂回攻破防线,华北更遭蹂躏,劣势暴露无遗。[4]
会有本文的发想,主要是看了David Parrott的The Business of War一书,对三十年战争
后期中欧各国的陆军规模缩减和作战艺术升华有进一步的体悟,方才理解后金在机动作战
上与中欧不无相似之处,而晚明则陷入同时期中欧也存在的军事体系困境之中,因无法跳
脱而陷入财政与战略的崩溃。
前面提过孙元化认为只要练出全面装备西洋铳炮的六万精锐,即可剿灭关内外的敌人。虽
然本文认为孙提出的编装不太可行,但是从同时期的荷兰可以知道,如果要维持六万西欧
精锐,会需要耗费约一千万荷兰盾──约四百万两,如果再计入堡垒的修筑、长途补给的
耗费等等,则达到五百数十万两,约与明朝在崇祯元年的辽饷相当。[5]
所以本文的结论是,明朝如果发展出与同时期欧洲相仿的方针,裁减部队人数来稳定财政
、提高部队素质,不敢说能扭转战局,但是其发展可能会较史实中好一些。
[1] 《明代战车研究》
[2] 〈明末辽饷的支出〉、《边镇粮饷》、《度支奏议》、《明实录》、《明清天津驻军
研究 (1369-1840)》、《明代宣大总督研究》
[3]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
[4]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1000-1500、《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
较研究》
[5] The Dutch War of Independence (Hart,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