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万历四十六年以降,晚明在辽东一再吞败,防御体系屡遭蚕食鲸吞,从万历四十六年的
抚顺、清河,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惨败后的开原、铁岭,到天启元年的辽、沈沦陷,再到
崇祯年间的大凌河、旅顺、皮岛,乃至于最后阶段的松山、锦州。
晚明要阻挡后金、清军的攻势,究竟会需要多少支出?本文试图研究看看大约同时期位于
欧洲的政权,其边境防卫体系的规模、防御效能和耗费资源如何,以及明朝在天启、崇祯
年间有没有可能承担这样的支出与开销。在这里还要先感谢carsen板主分享给我的很多资
料和见解,对我助益良多。
晚明辽饷开支与战局
万历四十七年,明廷任命熊廷弼执掌关外兵权,他提出四路战守的策略,计画用兵十八万
、马九万匹与后金抗衡,而后进剿努尔哈赤。他被撤换时,关外兵力已经达到十三万人、
马七万匹,然而他被撤换之后,辽阳、沈阳旋即被攻陷。后金在辽沈之役能够陆续在沈阳
、浑河与辽阳击败兵力居优势的大量明军,足见双方战力差距。
自万历四十六年夏季至天启元年,明廷辽左用兵耗费将近2020万两银。据欧阳泰《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一书,一两白银似乎在三个荷兰盾金币上下,考虑到金银比价
在十七世纪持续拉大,本文姑且以一两白银等同2.5荷兰盾来估算十七世纪上半叶的购买
力。如此,2,020万两银约等于5,050荷兰盾,除以三年则一年约1680万荷兰盾。
虽然熊廷弼被重新启用并准备了三方布置之策,却因王化贞掣肘而有广宁之战的惨败,后
续遂有孙承宗、袁崇焕督师辽东,此后明军数次重新推进至锦州、大凌河,却屡次蒙受败
绩,终至不可挽回。
天启初年,辽东军费每年达620万两左右,等同1550万荷兰盾;至崇祯元年,虽已下降至
510万两左右,等同1275万荷兰盾,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崇祯二年皇太极首次入塞后,
明军防卫显然左支右绌,崇祯四年的辽饷遂冲上高峰,达到将近840万两银,等同于将近
2100万荷兰盾的开销。
然而,即使辽东军费比辽饷收入多出120万两,明军仍在该年的大凌河之战惨败。崇祯八
年的军费约786万两,等同约1965万荷兰盾,但是此等军事开支也无力阻止皇太极再次南
掠。[1]
年分 辽东军费(万两/万荷兰盾)
万历47年(1619) 673/1680
天启二年(1622) 620/1550
崇祯四年(1631) 840/2100
崇祯八年(1635) 786/1965
晚明辽饷效能讨论方向
综观晚明辽左战局,明军的可能选择不外乎稳固关外阵地,以及编练出足以与清军决战并
取胜的野战部队,惟明军此二者皆始终未能有效达成,崇祯梅山自缢时已经败退至宁远。
虽然明军从宁远之战以后,偶有凭坚城、用大炮短期力守的案例,要能长时间死守城池却
需要比较庞大的兵力,并且也因而会需要大量粮食。当清军开始有能力实施长期的攻势后
,明军在关外的据点处境愈显艰难,往往在粮食用罄后遭成建制歼灭。
因此本文后续要讨论的,即是同时期西方的军事体制与战争艺术,是否有可能让明军在压
低财政负担的同时,更有效抗衡后金。
[1] 《晚明辽饷研究》,林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