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一如其它全球史或东西比较史一样,围绕者“大分流”、“为何是西欧”等书而展开
;只是以上这两本名著专著于经济史、社会现像,这本书讲的是火药。并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本是火药先进国,为何后来反而落后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火药与管型火器的发明国,在北宋,中国就把爆炸型武器与燃烧型武器
运用在战场上,前者有震天雷,后者有火箭、火球等;后来还有突火枪这样的早期管型火
器,一根粗毛竹能喷出火燄、浓烟与铁砂,这种火器在明清时被称为喷筒,一直用到清朝
中叶,被中国人视为海战利器。
直到西元1326年,欧洲人才有使用火器的记录;一个花瓶状的管子射出一只几十磅重的铁
箭,类似朝鲜或日本往后使用的铁火矢,这就是欧洲人早期使用的火器;其火器无法对城
堡造成伤害,威力还不如配重式投石机。
那时中国的火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除了火箭等燃烧武器以外,有铜制的单兵用手砲(手
枪),火砲方面有碗口铳、铜将军、盏口铳等,虽然这些火砲重量多半才几十斤,但已有
近代火砲的特征;较长的倍径比、金属管身、前装火药,发射石头或金属制的圆型子。不
过欧洲的火器发展的很快,在14世纪中叶,欧洲已经出现由锻铁打造的金属砲管,它们发
射石弹,架在简易的砲车上,被称为射石砲。欧洲火砲开始越做越大,譬如铸造于1411年
的Faule Mette青铜巨炮,口径有670-800mm,能把752磅的石弹射出了8012英尺(2442公
尺)外。但此时中国的火砲比起过去,却增大增重的有限,大部份的火砲还在百斤左右;
这又引来另一个问题,为何中国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攻城巨砲?
作者认为中国城池变态的防御力可能是原因之一;中国的城墙太厚了,外披砖石,内有劣
土,以西安城为例,高12米,底层的墙厚达15-18米,往上逐渐变薄至10-12米,形成一个
斜面,有效的分散砲弹动能,就算是工业时代的火砲都无法破坏城墙。欧洲中世纪城堡的
墙可能会一样的高,但厚度远远不及,且全是石头做的,没有劣土能吸收弹威力;所以中
国火砲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城墙,而是杀伤人员、攻击城垛、破坏城楼与城门,在破坏城防
方面反而不如传统的投石机;作者举元末明初的平江城之战为例,破坏城垛城楼的是襄阳
砲与七梢砲,明军火砲被用来杀伤人员与攻击城门,当城门被破,徐达率军拼死冲过瓮城
以肉搏战拿下城池。
不过我觉得作者在此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就算15世的攻城巨砲甚至工业时代的火砲都无
法破坏中国城墙,就表示中国人不需要大型或更强力的火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明朝
很爱用西来的火砲。
明朝对西来的佛郎机砲、铜发杠如获至宝,马上彷造后就投入战场,因为它们比传统的大
将军砲、碗口铳等更为好用;至于更后面才来的欧式红夷大砲,明朝人更讶异于它的威力
,称赞威力能“靡烂数十里”;不管是吴桥兵变、大陵河之战,参战双方皆使用新式的红
夷大砲对敌,松锦之战中后金用红夷大砲轰毁杏山城垣二十五余丈,所以大砲并不是不能
破坏中式城防的。
作者在这方面找不到答案,只好又回到传统的需求决定论;认为欧洲多战事,敌我双方皆
有大量的步兵,所以火砲科技发展的很快。中国自明朝建立以后大型战事不多,北方的敌
人来去如风又飘忽不定,重型火砲跟不上蒙古人的速度;而南方战事虽然有大量的步兵参
与,但战争烈度不大,多以平定造反为主,冲突一下子就结束了,火器的发展就此停顿。
作者是杰佛里‧帕克的学生,自然无法免俗的会提到“西方军事革命”的话题;
帕克认为“西方军事革命”为西方军队带来装备、战术、组织、训练、数量上的优势,最
后让西方人横扫宇内,建立全球霸权。
不过欧阳泰并不是太同意老师的说法,他不觉得16~17世纪西方在军事比起中国有何先进
之处;在装备方面,中国已经很早就使用火药,所以“钢铁、枪砲、病菌”的优势不在西
方人手上,枪砲带来的装备优势只在美洲有用;常备军、中央集权、数量众多的军队这些
的组织上的优点早在中国便有之,西方军队在中国往往要面临数量庞大且训练有数的军队
;至于战术上,他认为中国比西方还早出现退后轮射的火枪战术,不管是沐英或戚继光,
皆有三段击或火枪轮射的记载,再加上孙子兵法与诡道的加持,西方军队在野战上无胜算
?他举了郑军攻打台湾为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陆战上是惨败的[注]。
注: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1655 – 1663的作者也抱持相
同观念,认为VOC的士兵在装备与训练上面对亚洲强权是无优势的,就算对手的战术比较
落后,但对方也学得很快,火枪轮射战术对手也有使用。
我对此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欧阳泰对沐英三段击的解读是错误的;图中第二排人所谓的
进铳,并不是前进一步,而是把枪拿给第一排的人。所以当第一排的人射完火枪后,他们
并不会退后到第三排,然后第二排的向前一步继续射击;而是从第二排手中接过装填好的
火枪,把发射完的火枪递给第二排,传到第三排去填装子弹火药,类似日本根来众的钓瓶
击战术。所以三段击根本不是他口中的退后轮射战术。这样的战术有个大缺点,它的火力
永远只有人数的1/3,而且无法齐射。
至于效纪新书上所谓的喇叭一响,一哨射击,喇叭五响,五哨轮翻五响虽然比三段击更像
退后轮射战术,但戚继光并无说明五哨射完以后如何再继续射击,因为他接下来的动作就
是铳手退居杀手队之后,然后杀手队向前准备开始肉搏;戚继光常强调火铳临阵不过三发
,所以我觉得此战术只是强调火力不间断的把枪管中的子弹射出去,并无考虑与对方来继
续比拼火力。
至于棱堡与海战科技,西方人的优势太明显了,这是欧阳泰认为“西方军事革命”唯一带
给西方军队的两个优势;在热兰遮城下,面对西方的火砲棱堡,郑军死伤惨重,而且攻城
毫无建树,郑军只好不得不采用围困;郑成功一开始还轻视此蕞尔小城,觉得他以往遇到
的城池随便都比它大,没想到是根如此难啃的骨头。
西方汉学家有几个优势,许多人懂多门语言,譬如欧阳泰对法文、西班牙文、德文、荷兰
文跟中文能说能读,这样接触到的资料丰富度就远超过华人同行;加上西方社会科学与学
术方法论的发达,他们的全球史一读起来,横贯中西古今,结论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不
过欧阳泰面对的可能是不太懂中国历史的西方一般读者,所以在解读中国先进程度上我觉
得有梢微夸大的倾向(反欧洲中心论过头了??),这点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