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顿巴斯
在第三次察里津战役结束时,红军南方面军向南压迫白军顿河军团,兵锋直指马内奇河南
岸。顿河军团负隅顽抗,已经大致扫清北高加索的志愿军团─刚在1919年一月下旬改名为
北高加索志愿军团─也转向北方,迎战滔天而来的赤红浪潮。
红军南方面军主帅吉提斯是旧俄军上校,1918年十一月指挥过北方战线的主力第六军团,
十二月被调来指挥南线的第八军团,更于一月下旬接掌南方面军司令一职。吉提斯精明干
练,为红军此时的第一流人才。
吉提斯升官之后,第八军团的司令官换成刚自第一军团转调而来的图哈切夫斯基;第十军
团司令仍是叶戈罗夫,麾下的混成骑兵师在第三次察里津战役中收编了一些其他的红军骑
兵单位,改名为特别骑兵师。南线红军将星云集的程度并不亚于东线。
吉提斯上任后下令南方面军奋力进攻,位于更西侧的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安托诺夫,战力
较弱─也向顿巴斯西北侧压迫。眼见顿河军团屡次迎战都不利,一月下旬北高加索志愿军
团派遣的约六千兵力往西北方推进到达前线,由曾任旧俄军禁卫军军长的马伊马耶夫斯基
担任主将。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位于红军乌克兰方面军的一个旅正在转移至南方面军,该旅的长官名
叫马赫诺─这个人物之后会使红白两方都感到头疼不已。作为无政府主义的支持者,马赫
诺与他的同伴们虽然暂时隶属于红军,却仍不信任共产党,认为列宁政府并未完全脱出帝
俄的窠臼。
马伊马耶夫斯在二月上旬向红军猛烈反击,有效阻击了有显著兵力优势的红军,红军高层
体认到战局的艰辛,决定将顿巴斯视为南线的主要战场,下令南方面军全力攻击顿巴斯地
区。邓尼金也未有被动等待,急调兵力前往顿巴斯战场,使马伊马耶夫斯基麾下的前线兵
力达到一万两千人之谱。
值得注意的是红白双方在顿巴斯争夺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仰赖铁路,但是双方在先前的战
斗中破坏多条铁路,限制了通往大后方的交通线。红军不得不以行军纵队赶往前线再行重
整,白军则曾经善用黑海的港口海运。
虽然连接大后方的铁路相当脆弱,顿巴斯战区内的铁路网却呈扇状展开、相对绵密。善用
铁路者必有较大机会赢得此役。
绝对国防圈
马伊马耶夫斯麾下的部队几乎全是志愿军团的嫡系精锐,他本人也是百战沙场的骁将,再
加上此时志愿军系的装备已经颇有提升,遂得以驰骋于顿巴斯战场上,给予红军重大杀伤
,打破红军意图。
在顿巴斯战役中,白军善用骑兵与飞机进行侦查,随后以装甲列车与装甲汽车配合步骑兵
进行快速打击。虽然红军兵力远多于白军,却未能发挥此一优势,反而在马伊马耶夫斯倚
靠铁路线实施内线作战下面临顽强抵抗。
1919年三月初才成立、隶属于红军南方面军的红军第十三军团经过大半个月的激烈交战,
遭到重创,阵线几被突破。红军高层却是仍显乐观,屡次命令南方面军与乌克兰方面军尽
快集结兵力,再次实施攻击。
红军高层也不是毫无缘由的展现信心。在南线的较西侧,号称“克里米亚亚速军团”的志
愿军团分支─号称军团,实际上战力仅为军级─在红军的压迫下败退;在较东侧,顿河军
团亦未能完全遏止颓势,情况危急。
红军的第十三军团与第八军团此时合计不下四万人,加上乌克兰方面军前来助阵的兵力后
逾五万人,马伊马耶夫斯基为首的顿巴斯当面白军则不足三万。在另一头,顿河军团与邻
近的志愿军系部队也同样兵力困窘,红军第九、第十军团有望以优势兵力取胜。
然而白军毕竟享有显著的骑兵优势。什库罗和马蒙托夫等白军骑兵悍将在二月到五月间连
番冲击红军战线,数次撕裂防线后重创红军后方。白军的步炮兵也利用优越的纪律与战技
,有效抵御了还未脱民兵习气的红军。
由于在二月、四月、五月三次大规模攻势都以失败收场,自身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红
军南方面军被迫由攻转守。不过对红军来说仍有幸运的消息,但那是来自于东线─高尔察
克的春季攻势渐显疲态,该是共产党反将一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