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这么一篇论文:
Journal of Medieval Military History, Vol.8
Numbers in Mongol Warfare, Carl Sverdrup
因为最近回去看一些关于中世纪战争的研究,想起这篇很有趣的文章,稍微翻了一下。
基本上这篇论文的内容就如标题所言,是在讲蒙古西征的时候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因为我没把书借回家,所以只凭印象讲一些要点:
1.图们(万户)只是名义上的一万人,实际上通常只有二到四个敏罕(千户)
也就是说,不能看到图们就说是一万人,要考据有几个敏罕(通常没几个)
如果直接把图们当作一万兵力,会有严重的兵力高估问题
2.很多文献不可信,例:成吉思汗派七十万大军攻击花剌子模的四十万大军
作者考证认为蒙古进攻花剌子模的时候顶多派出七万人,有效战力只会更低
1221年的印度河之战,作者考证蒙古军有效战力低于三万人,不过札兰丁仅三千骑兵
3.1241年列格尼卡战役,作者考证认为蒙古和东欧军分别只有大约两千人
这支蒙古军只是用来牵制波兰军队,不是主力,所以兵力很有限,苦战后才险胜
当时波兰内部分裂,所以连几千人都很难凑出来
4.1241年蒂萨河之战,虽然很多人说匈牙利和蒙古军各五万余人,但是作者不采信
作者考证认为匈牙利军队可能只有大概一万人,蒙古军也只有约一万五千人
蒙古军的兵力优势是战胜的原因之一,当然战术和装备之类的也很重要
5.蒙古军在十三世纪上半叶,总兵力约十多万人,作者列出多个证据
金朝在战争初期部署失策,没有派遣足够的援军去边境而蒙受惨败,丢了很多地盘
后来就没有充足的资源可以扭转颓势(兵力重创、马场被夺走),只能守城拖时间
5.作者考证后认为蒙古军在历次重大战役中经常享有兵力上的优势,是获胜主因
蒙古军能够常有兵力优势,主因是战略上的组织与机动较强,可以抢先集结兵力
当蒙古军没有显著的兵力优势,就比较有可能陷入苦战甚至战败
因为我对蒙古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只是提出这篇论文给大家参考,欢迎多做讨论。
作者:
GTHO (多龙少将)
2017-07-19 06:59:00其实以优势兵力参战才是稳妥之策吧,以奇胜 以正合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19 09:38:00我比较好奇成吉思汗发70万军攻打花剌子模的文献是哪个?可能是出自明朝时期之后的蒙古史书?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7-07-19 10:04:00蒙古军力那么少 为何对上金 宋 大理这些传统中原/东方体系 喜欢海兵的国家 没有被所谓的大规模兵势拖垮呢?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19 10:51:00机动力强,后勤需求少,士兵素质强
作者:
Kavis (抱着兔子的地鼠)
2017-07-19 11:29:00这篇文讲的不是总兵力,而是动员或局部兵力,蒙古军队由于后勤与机动性较优越,往往能在作战区域以多打少,分而击之
用世纪来说,海一堆枪山矛海没用,圣骑游侠蒙突把步兵队列拖长,就可以轻松吃掉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7-07-19 12:10:00局部优势吧?假设你的总兵力是十万,蒙古一万,但每个据点放一千兵,那蒙古人进攻时就会是一万打一千的局部超优势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7-07-19 17:20:00也觉得重点应该在于发达的机动能力 文章中却提得不多
机动拥有主动性,打不赢的就逃,打的赢才打。兵海追不上敌人,即使交锋胜了也无法扩大战果兵海败了却会被蒙古扩大战果继续追杀。所以即使战场兵力均势,也容易吃亏。
作者:
Kavis (抱着兔子的地鼠)
2017-07-19 20:03:00之前版上有讨论过,正面交锋的话,南宋的军队非但不弱,还具有当时世界上名列前矛的实力。但宋军缺乏扩大战果的战力,导致赢的都是小胜,输的都是大败。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19 20:11:00南宋军队要看谁带的阿 岳飞跟范文虎带的 战力大概差个百倍吧
农业民族要赢,大概得靠车队一路赢,杀进草原民族的老巢,避免敌人打不赢就跑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7-07-20 14:01:00事实上是跟本没办法杀进去,都是荒漠的地方光后勤就拖垮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20 14:46:00要打赢就是打进去恰好碰到游牧民家小,或碰到大群牲畜,然后杀光,这可以压制大概10年吧霍去病就是如此,只不过要担上屠杀的罪名
作者:
FMANT (OE)
2017-07-22 14:58:00左宗棠打新疆也只带2万人 这样看蒙古军算很多了
就是得冲进去刚好撞上畜牧团杀到刀钝。否则战场上怎么打都难以重创草原民族。很难,所以通常草原民族永远是农业民族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