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讨论到新台币是否是靠美援稳下来,那就是政府支出是否有美援物资进入而不必靠大量发行钞票来"购买"民间物资的必要。政府取得物资的手段有:
1.征税=>透过征收人民手上的货币以取得购买力以购买物资或是征收实物(实物税的话)
2.发行国债=>透过发行国债取得人民手上的货币
若政府支出过于庞大不方便完全透过征税来取得相应收入(此时税率数目可能会引起民众怒火),而国债又卖不出去时(没人要借政府钱),
最后一招即 3.发行货币去"购买"物资(经济学上会称此为通膨税)。
1949年的国府为了备战而拥有大量财政赤字,使新台币发行额从1949年6月开始发行时到该年12月底以逼近当初的2亿元发行上限,
之后是透过黄金储蓄存款(放出黄金收回新台币)与优利存款想办法回收市面上的新台币,死守2亿元的发行上限,
关于黄金与新台币的详细情形可参照此文,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BigInflation-Historica.pdf。
至于美援是否于1950年提供民生物资以稳住新台币,可看{台湾省统计提要-1946-1967}第432页到439页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hst/databook/Stat-Abstract-1946.pdf,
其中1950年台湾总进口额是974514千元新台币,其中包含"美援"进口180561千元新台币,总出口额是599011千元新台币。
1951年总进口额是1687503千元新台币,包含"美援"进口499797千元新台币,总出口额是1083877千元新台币。
1950年美援进口中包含棉花、大豆、小麦、木材、化肥、原油(包含柴油在内)等项目,对于台湾物价稳定应有帮助(由其是化肥,协助台湾农业生产,台湾普通作物如米、甘藷、豆类在1950年的"实质"生产额已超越战前最高点,参见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agrioutput.pdf)。
至于日本时期的建设,根据Jacoby, Neil (1966), U.S. Aid to Taiwan, New York: Fredric A. Prager
Publishers这本书中记述,对于日本遗留的软硬件建设对于战后经济的发展抱持相当高的评价(作者是当时美国驻台单位自美国邀请来台做美援成效的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即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