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其全盛时期有着极具特色的军事体系,战果也很辉煌,是我很喜欢的议
题,但联邦军事的介绍走进十八世纪后就好像凭空消失了,要直到联邦的末日前夕才又有
较多的篇幅。
本文希望能利用有限的资料来概述1680年代以后的波兰立陶宛陆军,并且简单解释为何这
支陆军并不足以保卫此时依然幅员广阔的联邦,以及联邦是否有潜力保卫自身、方法又是
什么。
本文引用资料来源有限,或恐有所错误,还请不吝指教。
1680年代的联邦陆军
在进入十八世纪前,我们应优先探讨在进入十七世纪末以前的各国军事,此一时期的军事
状态基本上决定了各国以什么样子进入下一个世纪。
1683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常备陆军规模并不大,大概只有11,000人[1],在1683年远征维
也纳的兵力最常见的说法是两万余人[2][3],也有说是三万余人,而当时联邦两国的战时
总兵力则接近五万人[4]。
[1] Vienna 1683, Simon Millar (Osprey)
[2] The enemy at the gate, Andrew Wheatcroft (左岸文化)
[3] Relief of Vienna, Nafziger Collection of Orders of Battle (网络)
[4] Wieden 1683, Jan Wimmer (网络)
联邦的此一军事规模在十七世纪末是否充裕呢?答案是否定的。紧邻联邦的俄罗斯沙皇国
在1681年即已坐拥逾十六万兵力[5],即便扣除必须用于守备南方边境的兵力,在东欧作
战时兵力仍大大超过联邦;普鲁士在1681年也有着三万兵力[6],对联邦构成严重的挑战
。
[5]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 1500–1700, Brian
Davies (Routledge)
[6] http://www.spanishsuccession.nl/prussian_army.html
然而,沙俄和普鲁士此时仍属次一级别的军事集团,同时期欧洲最强大的非法国莫属,
1680年代的法国常备陆军有十五万人,而在九年战争(大同盟战争)期间员额达到可怕的四
十四万人,虽然实际兵力可能只有三十五万[7],仍傲视全欧无人能及。
[7] The French Wars, 1667-1714, John A Lynn (Osprey)
在联邦西南方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于1682年扩军至六万余以应对可预期的匈牙利战事,
隔年开战后神圣罗马帝国为了应对不同方面的威胁而进行了多个不同系统的扩军,在维也
纳城郊的卡伦山和大约两万名波兰部队并肩作战的是奥地利军两万余和三万多人的其他德
意志部队,这还不包含在西、北两线牵制瑞典和法国的其他帝国兵力[8]。
[8] German Armies: War and German Politics, 1648-1806, Peter H. Wilson
(Routledge)
在1685年,鄂图曼在匈牙利的野战军仍有六至八万人,神圣罗马帝国军却有十万兵力可以
投入东线,其中过半是奥地利陆军,此一兵力优势持续到大同盟战争迫使帝国调兵至西线
为止,并于西线停战后重现[8]。兵力的消长对战况影响甚钜,帝国终究是凭借兵力的优
势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往乐观的方向去看,联邦陆军的兵力不足此时还不严重,奥地利哈布斯堡在1664年动员后
的总兵力是八万多人(帐面九万多)[8],法国在1661年的军力也不过七万人[7],丹麦在
1657年动员至极限的兵力亦仅约五万[9]。
[9] The Northern Wars: War, State and Society in Northeastern Europe, 1558 –
1721, Robert I. Frost (Routledge)
联邦在1680年代的兵力或许无法与几个最大的军事集团相比,但仍高过那些较小的邦国,
勉强能被视为国际上的要角,问题在于这种兵力在此前数十年间已经逐渐不足以应付越来
越艰难的处境。
联邦在1680年代的军力与此时的一百年前并无显著差异,斯特凡˙巴托里(Stephen
Bathory)在利沃尼亚战争中已有五万兵力的先例[10],但这百年间的德意志、法国与俄罗
斯等各区域却有着大幅的扩军趋势[8][11],如俄罗斯就从不足十万增长至十六万[12]。
这种平衡的倾斜接下来会在本文描述的时间区段中愈显严重。
[10] 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 Brian L. Davies (Brill)
[11] Richelieu's Army: Wa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France, 1624-1642,
David Parrott (Cambridge)
[12]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in the Ottoman Empire and Russia, 1500-1800,
Gabor Agoston (网络)
对规模有了一点概念之后,更重要的或许在于兵种与素质。在维也纳城外击败土耳其人的
波兰陆军(立陶宛部队未及抵达)声誉卓著,却未必如何精良。
不管参加维也纳城外那场卡伦山战役的波兰部队有多少,他们都只带上了二十八门小于六
磅级的轻炮,人数与之相当的皇家陆军有高达七十门火砲,人数是其半数的巴伐利亚、萨
克森和帝国军部队[注]也各有38、18和18门火砲,全都在比例上大大超过联邦部队[3]。
[注] 此指佛朗科尼亚和史瓦比亚的部队,帝国军之名指的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体系下的
部队,而不是通称奥地利军的皇室直辖部队。
波兰陆军在1683年有五十组砲兵,每组四至六门火砲[13],由此来看应该也有数百门火砲
,在卡伦山战役仅投入二十八门可能是因为运输上的困难。
[13]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more_xvii_century_polish_militar.htm
在兵种方面则比较复杂一点,波兰此时仍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比较传统的系统,另一个则
是十七世纪上半叶引进的西欧化系统,以1683年的战时编制来说,波兰陆军在近四万人中
两系统各占半数,骑兵以传统编制较多、约占七成,步兵刚好相反。[4]
立陶宛陆军的规模与波兰一样,长时间内并没有大幅的变动,1680与1660年代相去不远,
其中约有六成多是西欧式的部队,其兵力则较波兰小上不少,最多仅一万余人。[14]
[14] The Lithuanian Army 1653 – 1667, Michal ‘Kadrinazi’ Paradowski (网络)
同时期的沙俄同样正面临军事转型,在其十六万陆军之中,西欧式的部队占全军五成五
[5],和联邦的比例相去不远;若只看其中的骨干十三万兵力,则更有六成以上是西欧式
部队[15][16]。
[15] Armies of Ivan the Terrible: Russian Troops 1505-1700, David Nicolle
(Osprey)
[16] War and Peace in the Baltic 1560-1790, Steward P. Oakley (Routledge)
从西欧式部队的比例可知在1680年代,联邦和沙俄虽然军事规模有着差距─主要肇因于两
方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差异─两方在引进西欧军事编制与战术的进度上并无显著差别。
引进西欧军事编制并不代表部队素质必定较高,联邦的重骠骑(翼骑兵)此时仍为精锐,而
沙俄征兵而成的西式步兵在彼得大帝即位时已经腐朽不堪作战,但引进西欧式体系对于扩
军和重整军容实有莫大帮助,并且有利于战争型态的趋势,因此联邦和沙俄都意欲进一步
透过西化来强化自身的军力。
下回我们要来看看在进入十八世纪的前夕,各国在1690年代是否有什么样的变化,联邦在
大北方战争爆发前是否有试图改善其状况,以及联邦在面临军事平衡变动的状况下是否有
潜力─不论是在政治上或是军事上─回避将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