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清代早中期财政与后勤浅论(一)田赋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5-12-30 21:24:20
本文为回答jimmy版主提问清代财政体系的缺陷
本来想简短写
但后来发现功力不足
难以简明扼要回答
先从清帝国最基础的田赋制度谈起,后面会讨论在这样的财政设计下,
对帝国的财政、吏治、工商业发展和军事动员体制的影响
清代早、中期财政继承晚明财政体系(原文中大数字、年代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样以田赋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列三组数据
《清圣祖实录》
顺治18年(1661)
人丁户口1913万7652,田地山荡畦地526万5028顷29亩有奇,
征银2572万4124两有奇,米豆麦610万7558石有奇,草226万4640束,
茶15万7823引,行盐412万8387引,征课银272万1212两有奇,
铸钱2万9158万4600有奇。
康熙24年(1685)人丁户口2034万1738,田地山荡畦地589万1623顷37亩有奇,
征银2721万0649两有奇,米豆麦691万2213石4斗有奇,草229万2287束,
茶15万9315引,行盐435万6150引,征课银276万1308两有奇,
铸钱2万9485万1480有奇。
《清世宗实录》
雍正 2年(1724)人丁户口2551万0115,又永不加赋滋生人丁61万1838。
田地山荡畦地890万6475顷24亩有奇,征银3044万6692两有奇,
米豆麦459万0619石有奇,草492万2798束,茶49万5630引,行盐502万4490引,
征课银442万6155两有奇,铸钱49万9200有奇
顺治18年田地山荡畦地526万5028顷29亩,赋银2572万4124两,粮610万7558石
康熙24年田地山荡畦地589万1623顷37亩,赋银2721万0649两,粮691万2213石
雍正 2年田地山荡畦地890万6475顷24亩,赋银3044万6692两,粮459万0619石
其中田地有多少?
据《石渠余记》历朝田额粮赋总目
顺治18年(1661)549万3576顷,赋银2157万6006两,粮647万9465石
(亩约赋银三分九厘有奇,粮一升一合有奇)
康熙24年(1685)607万8430顷,赋银2444万9724两,粮433万1131石
雍正 2年(1724)683万7914顷,赋银2636万2541两,粮473万1400石
乾隆30年(1765)741万4495顷,赋银2991万7761两,粮931万8735石
嘉庆17年(1812)791万5251顷,赋银3294万5474两,粮435万6382石
(据会典起运漕白不在此数)
可以看出亩收银没什么变化,平均1亩赋银4分(0.04两)左右
粮的问题后面会讨论
而康熙年间跟雍正年间最大的差异是山荡畦地大量增加
顺治18年(1661)田地549万3576顷
田地山荡畦地526万5028顷29亩
康熙24年(1685)田地607万8430顷
田地山荡畦地589万1623顷37亩
雍正 2年(1724)田地683万7914顷
田地山荡畦地890万6475顷24亩
从1661年到1685年田地 增加 58万4854顷
山荡畦地增加 4万1741顷
从1685年到1724年田地 增加 75万9484顷
山荡畦地增加225万5368顷
(皆为估计值)
山荡畦地增加田地两倍多,原因是税制和人口增长
山荡畦地的赋税较轻,根据《清朝通典》‧食货‧赋税‧田赋(各省有很大的不同,
取几个省当范例)
银的单位:两、钱、分、厘(厘)、毫、丝、忽、微、织、沙、尘、埃、渺、漠
容量单位:石、斗、升、合、勺、抄、撮、圭、粟、颗、粒
皆为十进制
田赋银单位统一折算为分
田赋有二,曰民田、曰屯田,皆分上、中、下三则。有本征者,有折征者,
有本折各半者,本征曰漕。漕有正粮有杂粮(正粮米杂粮豆麦荞麻等类),
折征者始定以银,继则银钱兼纳。
直隶
田赋每亩科银八厘一毫至一钱三分零不等(0.81~13),
米一升至一斗不等,豆九合八抄至四升不等;
更名田每亩科银五厘三毫至一钱一分七厘三毫不等(0.53~1.17);
农桑地每亩科银一厘六毫八丝零(0.168);
蒿草籽粒地每亩科银五分至七钱二分五厘一毫不等(5~72.51);
苇课地每亩科银一分至六分不等(1~6);
归并衞地每亩科银七毫二丝至七分九厘三毫不等(0.72~7.93),
米八合九勺七抄至九升七勺二抄不等,豆四合三勺八抄至三升六合不等,
草一分(每十分为一束)九厘二毫至四分一厘不等;
河淤地每亩科银二分九厘至二钱五分六厘五毫不等(2.9~25.65);
学田每亩科银一分至二钱六分七厘八毫不等(1~26.78),小麦、粟各六升。
江苏
田赋每亩科银九厘至一钱四分一厘零不等(0.9~14.1),
米豆一升四合七勺至一斗九升二合六勺零,麦二抄至三勺零不等;
地每亩科银九厘至三钱三分三毫零不等(0.9~33.3),
米豆七合三勺至四斗一升六合九勺零,麦一抄至八勺零不等;
山荡漊滩每亩科银九厘至一钱四分五毫零不等(0.9~14.05),
米豆三合四勺至一斗六升五合二勺零,麦一勺至三勺零不等;
城基仓基屋基每间科限五分七厘至一钱二厘四毫不等(5.7~10.24),
米豆五升五勺至一斗二升六合三勺零,麦一勺至二勺零不等;
归并衞所地每亩科银九厘至一钱四分一厘一毫零(0.9~14.11),
米豆一升四合七勺至一斗九升二合六勺零,麦二抄至二勺零不等。
浙江
田赋每亩科银一分五厘三丝至二钱五分五厘不等(1.503~25.5),
米三勺至一斗九升零不等;
地每亩科银二厘四毫至二钱一分三厘二毫不等(0.24~21.32),
米八抄至一斗九升三合五勺零;
山每亩科银五丝至一钱九分六厘三毫不等(0.005~19.63),
米六抄至五升三合七勺不等;
荡每亩科银四毫至七分三厘不等(0.04~7.3),米五勺至七升五合不等;
塘每亩科银二毫至一钱二分四厘五毫不等(0.02~12.45),
米七撮至一升六合八勺不等;
湖地每亩科银三分七毫(3.7),米九勺五抄;
桑每株科银一厘九毫至五厘六毫不等(0.19~0.56),米一抄;
茶每株科银一厘五毫(0.15),米七勺;
灶地每亩科银一分六厘一毫至一钱四分一厘四毫不等(1.61~14.14),
米三合七勺至三升七合不等;
归并衞所田地每亩科银五厘七毫二丝至一钱四分九厘零不等(0.572~14.9),
米一斗五升七合五勺至二斗四升零不等。
陕西
田赋每亩科银二两三钱八分一厘七毫(238.17),
粮五升八合五勺至五升二合五勺不等;
屯地每亩科银二厘至九分八厘不等(0.2~9.8),粮一升五合至三斗不等;
更名地每亩科银六厘九毫至七分五厘一毫零不等(0.69~7.51):
粮四升三合五勺至一斗四升八合零不等。
清代田赋非常复杂只单纯处理上面几则红字
直隶、江苏两省田赋接近(下田亩收银0.8~0.9分、上田亩收银13~14分)
浙江田赋较高(下田亩收银1.5分、上田亩收银25分)
陕西田赋高到亩收银238分,全国仅有此省数字这么离谱(各省田赋高不过20多分),
查《大清会典则例》‧户部‧田赋,一模一样的数字,但在陕西后多了两个字
陜西西安所属民赋田每亩科银二两三钱八分一厘七毫,
粮五升八合五勺至五升二合五勺不等。
这么高的田赋仅指西安一地,为何西安比起寻常田赋多近10倍,我还没找到原因
其次来看直隶、江苏、浙江几种属于山荡畦地亩赋银(粮不计)
直隶
苇课地每亩科银一分至六分不等(1~6);
河淤地每亩科银二分九厘至二钱五分六厘五毫不等(2.9~25.65)
江苏
山荡漊滩每亩科银九厘至一钱四分五毫零不等(0.9~14.05)
浙江
山每亩科银五丝至一钱九分六厘三毫不等(0.005~19.63),
荡每亩科银四毫至七分三厘不等(0.04~7.3)
塘每亩科银二毫至一钱二分四厘五毫不等(0.02~12.45),
湖地每亩科银三分七毫(3.7)
苇课最高不过民田赋一半
河淤地则比民田赋高一倍
山荡漊滩跟民田赋相近
浙江则差距很大,但均低于民田赋
清代早先对南方的控制力并不强(南明、三藩)
直到三藩平定后才有效控制南方各省
安定后人口免受战乱,开垦增加
早先田地较易开发,垦荒有免科期,后期人口增加向一些较难开发的地方拓展
大清会典则例‧户部‧田赋
(康熙15年)又议准各省报垦劝垦荒阙田地,应按照年限分数并起科年分
(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及额粮数目统于岁终取结造册题报,
仍竢升科之年将新增地亩并额征银粮草束,按年分晰造报奏销以凭覈对。
如果光看顺治18年的两组数据
咦?《石渠余记》比《清圣祖实录》的田地多了22万8548顷
赋银少了41万8118两,粮则多了37万1907石
再比对
康熙24年的数据田地多18万6807顷,赋银少了27万60925两,粮少了258万1082石
雍正2年的数据,赋银少了408万4151两,粮多了14万0781石
我个人的看法是资料来源的不同
《石渠余记》的来源应是《清朝通典》跟户部档,
《清朝通典》‧田制的数据跟《石》书一样
(顺治18年)是年总计天下田土共549万3576顷有奇。
(康熙)二十四年户部总计天下田土共607万8430顷有奇。
(衞所田土归入州县征粮者并载于内)
(雍正2年)是年总计天下田土共683万7914顷有奇。
《实录》的数字没有明确的来源,但数字本身很可疑
以下的图是我从《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和《清世宗实录》三本中
每岁户口田地税粮输入EXCEL做出(《清高宗实录》开始没有每岁户口田地总目)
http://miupix.cc/pm-030L39
红色圈起处的一是三藩之乱,一是康熙蠲免天下钱粮
清朝通典‧食货‧蠲赈
康熙五十年原欲将天下钱粮一槩蠲免,因廷臣集议恐各处兵饷拨解之际,兵民驿递,
益致烦苦,细加筹画,悉以奏闻。
故自明年始于三年以内通免一周俾远近均沾惠泽。直隶、奉天、福建、浙江、广东、
广西、云南、贵州各巡抚及府尹所属除漕项钱粮外,五十年应征地亩银共722万6100两
有奇均予豁免。并累年旧欠118万6100两有奇亦著免征。
其五十一年、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候旨行。
把蠲免的赋银加回去,可以看到清代早期的田赋银很平稳,这跟清代“原额”财政
有关,之后会讨论
绿色圈起处可以看到田地大幅增加、粮大幅减少,原因则是纪录者不同
康熙61年的数字取自《清世宗实录》,换本实录就让数字产生如此大的波动
数字本身可信度我觉得有问题(尤其是《清圣祖实录》)
因为很多年没有任何波动,很像现在当兵所做的假资料
如从康熙23年到康熙46年,有很多年田地或赋银数字一模一样(如康熙26~27年、
31~32年、39~40年、43~45年)
但查《清圣祖实录》
31年4月已酉
偏沅巡抚王梁疏报丈量田地:新增六万六千一百六十余顷,增额赋银二十六万
三千三百余两。增漕南等米共九万四千六百余石。下部知之。
8月
四川巡抚噶尔图疏言:清查四川户口田粮,除补足原额外,计新增户名十九万
七千九百六十五口,田地八万八千五百顷有奇。应征地丁银两等项十二万五千
九百九十二两零,米三千六百三十三石零。下部知之。
光这两笔田地增加15万4660余顷,赋银38万9292两(四川加计丁银),粮98233石
可是实录当年的田地增加40772顷,赋银10467两,粮8083石
两者数字对不起来
32年3月癸丑
户部议覆察勘河工,吏部尚书熊赐履等疏言:淮、扬、凤、徐四府州属之
高邮、山阳等十二州县,并淮大二卫,开河、筑堤、建闸、栽柳,
抛废田地三千七百二十八顷三十七亩有奇,应征钱粮俱请豁免。
又海州、山阳等六州县,并大河卫,淤出田地一千一百三十七顷一十亩有奇,
应征钱粮请于康熙三十二年起科。并应如所请。从之。
8月
河南巡抚顾汧疏报:豫省康熙三十一年分开荒地共一千六百顷有奇。下所司知之。
而32年的田地、赋银、征粮跟31年一模一样
我怀疑《实录》的数字是抄自《赋役全书》略做修改
简单讲《石渠》依据是户部实收的档案
《实录》可能是根据“原额”的理想数字
接下来谈田赋征收很重要的依据《赋役全书》
清代的赋役全书主要来源是万历年间的赋役全书
《皇朝经世文编》‧田赋说豫乘识小录
其后因四方有兵革之事,三次迭加九厘,今所谓九厘银者是也。
国朝顺治十四年,颁赋役全书于各省。
恭读 御制序文有曰: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至万历年间,海内殷富,
家给人足。及乎天启崇祯之世,因兵增饷,加派繁兴,贪吏缘以为奸,民不堪命,
国祚随之。良足深鉴。
兹特命户部右侍郎王宏祚。将各直省每年额定征收起存总撒寔数,编撰成帙,
讨稽往牍,参酌时宜。凡有参差遗漏,悉行驳正。钱粮则例,俱照万历年间。
其天启崇祯时加增,尽行蠲免。
地丁则开原额若干,原额以万历刊书为准。除荒以覆奉谕旨为凭,地丁清核,
次开实征,又次开起存起运者,部寺仓口,种种分。存留者,项细数。事事条明。
至若九厘银旧书未载者,今已增入;宗禄银昔为存留者,今为起运;
漕白二粮,确依旧额,运丁行月,必令均平;胖袄盔甲,昔解本色,今俱改折;
南粮本折,昔留南用,今抵军需;官员经费。定有新规;会议裁冗,改归正项本色;
绢布颜料银朱铜锡茶蜡等项,收折色者,照督抚所题价值开列;
本色者,照刊书价值造入。
每年督抚确察时值题明,填入易知单内,照数办解。后有续增地亩钱粮,督抚按汇题
造册报部,以凭核稽,纲举目张,勒成一书,名曰:《赋役全书》。
颁布天下,庶使小民遵兹令式。
而万历年间的田亩据《明史》食货志
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
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
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
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
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云。
晚明至顺治据《清世祖实录》顺治11年6月
今计北直、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南、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十一省
原额地丁银3164万5668两有奇。
先说明这是地、丁合计,比上面单计田赋高
这额度到康熙晚期才恢复
虽然清政府屡次下诏要清丈,但实际上各省大规模的清丈很少,全国统一的清丈
清代没有有实施过
赋役全书虽有规定十年一修(大清会典事例‧户部‧田赋),
但受限于人力、物力还有地方的反弹,大多还是依循原本,
至于田地的买卖跟地方政府征收田税的方法后面会讨论
以宣府赋役全书为例,书中写到极细
书影
http://miupix.cc/pm-O57EV7
原额屯团地亩赡军余地驿传籽粒操赏稻粮,并退还新垦等地壹万玖百玖拾参顷
贰拾伍亩贰分玖厘柒丝伍微参纤壹沙,内上、中、下各征本折不等,共征析色等银
贰千捌百柒拾壹两伍钱陆分参毫壹微参织伍沙贰尘柒埃陆渺伍漠......
虽然大清会典则例有写切要款目删去丝秒以下尾数
但地方实际上并未完全遵循
淡水厅志‧赋役志
雍正十年奉旨:自九年始照同安例,田园均化甲为亩,以一甲作十一亩。
其田照同安民谷例征收:上田亩征银八分五厘三毫四丝,秋米六合九抄五撮;
中田亩六分五厘八毫八丝四忽,秋米三合八抄七撮;下田亩五分七厘五毫五丝,
秋米免。
这是中央政府跟法律所规定的做法
但对地方实际操作的官员来讲
是一套难以操作的制度
地方有一套运作方法,这是师爷、胥吏、地方仕绅对地方官如此重要的原因,
也是清代为何陋规屡禁不断的根本
作者: durant1224 (威尔.杜兰特)   2014-01-03 01:49:00
只能大推了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5-12-30 23:46:00
: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5-12-30 23:46:00
作者: pilgrimangus (pilgrim)   2015-12-31 00:40:00
没看完还是推0。0
作者: RollingWave (Lost in the Dark)   2015-12-31 00:50:00
oo
作者: magicqw (为人正直)   2015-12-31 01:25:00
end后推
作者: e9089   2015-12-31 02:37:00
经济史料很疲劳,看户部资料也是如此
作者: GTHO (多龙少将)   2015-12-31 13:08:00
好复杂,好奇单位这么小有相对应的银币或银两吗?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15-12-31 14:52:00
银两的话可以削小块的下来当零钱用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5-12-31 17:48:00
这么小的单位只是去除出来的,除了给胥吏上下其手的空间外实务上通常最多到毫这个单位,往下只是刁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