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长期走势可预测 美国3雄夺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产错误定价能引发金融危机,祸延全球经济,从5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足以证明。
若能正确判断资产价格,便能有效察觉市场机制是否失灵,从而避过危机。美国3名经济
学家汉森(Lars Peter Hansen)、法马(Eugene Fama)和席勒(Robert Shiller)为人们更深
入理解资产定价奠定重要基础,不仅为学术研究贡献良多,更改写了人们的投资习惯。3
人昨日获颁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美国学者连续14年膺经济诺奖得主。
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表示,资产价格“可预期性”
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3-5天内的价格,却可预测到未来3-5
年等长期走势,这种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3名得奖者的研究。
若能准确判断股价或债券走势,投资自然无往不利,令资产定价成为金融经济学一大学问
。法马与其他经济学家在1960年代发现,投资者吸收市场消息速度异常灵敏,并迅速地反
映在股价上,因此要预测股价数日至数周的短期走势根本不可能。汉森的研究结果改写了
市场运作模式,并催生了指数基金等投资工具。
1980年代,席勒分析股市和债市长期的价格波动后,发现资产价格短期走势虽然难以预测
,但若要预测长期趋势却并非不可能,为研究资产价格揭开重要一页,并衍生出多项经济
假说和理论。汉森在1982年提出“广义矩估计理论”(GMM),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有效测试
资产价格理论的统计方法,对研究资产定价作出重大贡献。
资产价格的可预测性另一重要之处,在于它可成为测试市场是否正常运作的重要指标。单
就理论而言,在一个运作顺畅的市场,股价走势应接近无法预测,因为当投资者能准确预
测某支股票会上涨,自然会大手入市,大幅推高股价,结果减少了该支股票的吸引力,亦
使得股价走势变得难以预测。
然而经济学家指出,即使在此情况下,“风险”等关键因素仍能为资产价格走势提供一定
可预测性。这是因为投资者通常对具风险资产不感兴趣,故此风险资产要以较高回报来吸
引投资者,使得其价格普遍较一般资产上升得更快。若我们能够准确分析一支具风险资产
应该提供多少程度的合理回报,便能分析资产定价是否有错,以及市场运作是否正常。
美国2007年爆发次按危机,触发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个中原因与美国楼价在危机前疯狂
飙升不无关系。有分析认为,若当时人们能够准确察觉资产正确定价,可能不会引致楼市
泡沫。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雷鼎鸣表示,汉森是计量经济学专家,以方法学著称,与前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西姆斯及萨金特同样主力研究宏观经济;这次汉森凭资产
价格有关理论获奖,反映诺贝尔奖委员会希望回应5年前发生的金融海啸。
雷鼎鸣指,法马在1970年代提出的“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简称EMH),是现代财务学根基,当中提到股票市场价格充满随意性,难以预测走势,不可
能长期跑赢大市。
雷鼎鸣提到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一日法马授课期间在黑板写上“EMH”,表明大规模
跌市是不可能预测;连向来避谈政治的英女王,亦曾质疑为何无人料到危机发生。雷鼎鸣
称,当时不少人无法理解,如今法马获诺贝尔奖肯定,可说还他一个公道。
雷鼎鸣非常认同EMH的理论,深信短线获利或许可靠运气,但股市“长胜将军”根本不存
在,强调分散投资较为稳妥。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于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
与统计学杰出教授。
汉森197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早期透过研究计量经济学,设计出一套可测
试资产定理论的统计方法,为研究消费、储蓄投资和资产定价作出重要贡献。
汉森的妻子格雷斯.蒋(Grace Tsiang,译音)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的女儿,蒋硕杰
是首位获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格雷斯现于芝加哥大学任职经济学高级讲师。
汉森表示前往健身室途中接到得奖电话,暂未有计划如何庆祝,现在只集中“学习如何深
呼吸”。他接受诺贝尔奖网站访问时,笑言自己是得奖三人中的“年轻人”;他指投资者
应对市场消息时,往往会苦恼到底如何正确看待消息和它的影响,自己的研究正是用于反
映投资者的困惑会对资产市场产生何种影响。
尤金.法马(Eugene Fama)193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
济学杰出教授。
法马在3名得奖者中年纪最大,他忆述当年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刚开始利用电脑进行分析
,并称股价是当时最易取得的研究数据,使得股市成为不少经济学家的首选研究目标。他
笑言已准备好首次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到大学授课,但不会因此对学生“手下留情”,已准
备好今日测验,表示学生“付了学费便应获得全套服务”。
法马1964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1970年提出“效率市场假说”(EMH)而闻名
。法马专长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研究风险与回报的关系,被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在
经济领域上获奖无数。
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1946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底特律,现任耶鲁大学斯特林
经济学教授。
席勒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接受电话访问,表现得既惊且喜,称“从没想过会获奖,因太
多人值得奖励”。他表示对金融着迷,原因是“因它可改变人类的活动”,他很高兴见到
金融学提升人类社会的福祉,以及自己和同僚的工作得到认同。
席勒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多年来有多本著作探讨经济议题,包括
分析和探究股市和楼市泡沫、2008年金融海啸及人类心理对理性经济学的影响。
本届经济学奖3位得主中,以席勒最为中国人熟悉。他于2009年访问中国,目睹中国楼市
与国民收入差距后,判断中国楼市存在泡沫。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
警告股市泡沫的风险,并于2005年的再版中,准确预言美国楼市将崩溃。幸好目前为止,
席勒断言的中国楼市泡沫仍未爆破。
席勒当年访华时,指出中美楼市发展相似大于相异,而且全球各国的行为模式类似,如
1990年代以后楼市繁荣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危机的出现。中国2005至2008年楼市非
常火热,同样的情况亦于不同国家出现。
席勒是“凯斯-席勒指数”(Case–Shiller index)开发人,该指数反映美国楼价波动,由
标准普尔每月发布。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该指数对
中国楼市有很强借鉴意义,中国也可仿傚它,发布全国平均房价指数、超大城市指数、一
线城市指数及二三线城市指数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昨日揭晓之际,适逢美国联邦政府局部停摆,加上美债上限将见顶,外界
揣测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选择,会将某些政策或社会规范对经济的影响纳入考量。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指,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更是一门政治学。瑞典经济学家默达
尔1974年因探讨种族歧视如何让非裔美国人深陷贫穷,获经济诺奖;《纽约时报》专栏作
家克鲁明则于2008年因分析缘何很多国家仅从少数地方进口商品而获奖。
美国学者近年屡夺诺贝尔经济学奖,过去10年,20名得主中有多达17人是美国人,包括去
年的哈佛大学教授罗思和博弈论大师沙普利。对上一次得奖者并非来自美国,已是1999年
的事。
历年经济学奖得主大部分来自欧美,其中以美英最多。迄今74名得主中,非来自欧美的得
主只有3人,其中两人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唯一真正非欧美籍得主是1998年的印
度学者阿马蒂亚.森,他是亚洲首名经济学奖得主。
2009年得奖的美国女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则是经济诺奖历来唯一女性得奖者,她去年因胰
脏癌逝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