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探索的三阶段

楼主: ccps960904 (木木)   2024-10-11 02:36:34
第一阶段:...(前略)
是一场群众运动...(下略)
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法治建设进入
了快车道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
系。”党的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要求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治建设带入了快车道。
1.提出了法治经济的时代命题
学界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得出了“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契约经济、竞争经济、
平等经济”的结论,而权利经济、契约经济、竞争经济、平等经济都离不开法治的作用,
所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其一,市场经济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保障权利﹔又要求
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权利客体的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利的方法、原则
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商品交换还是分配与消费,都涉及权利与
利益,而这些权利与利益只有在法律确认与保障下才能成为现实﹔其二,在现代市场经济
中,一切交换活动和分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离开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
场经济就寸步难行。契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契约本身具有
法律的约束力,也需要法律确认与保障﹔其三,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维护自由、
公平竞争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就是运动场,竞争就是比赛,
比赛就必须有规则,有裁判员,而规则就是法律,比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而裁
判员就是政府与司法机关﹔其四,市场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意志是自由的,任何胁迫
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的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了确保这种地位平等与意志自由,就必须
依赖法治。
2.加大了市场经济的立法进度
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新阶段的立法任务是,
“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
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重点
是“要抓紧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
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同时,还要适时修改和废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
应的法律和法规”。十五大在立法方面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市场主体方面,先后制定了公司法、
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
质量法、投标招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在金融方面,先后
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証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为了让农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先后制定或修改了农业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乡镇企业法等。除此
之外,还制定或修改了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和发展基础产业等方面的法
律,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弥补市场本身的软弱性。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
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8件法律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初步形成”。
3.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
3月,现代宪法第三次修改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田纪云
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将‘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以往的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然只是把“制”改为了“
治”,一字之改,意义重大,它反映出我们党对法治内涵的认识递进了一层。并强调“依
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証党
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証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表明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又有了提高,达到了
一种全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和现代化腾飞,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正
处在“中等收入陷阱”阶段,面临了众多矛盾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处于攻坚阶段。如何
在多发的矛盾当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和现代化
腾飞?根据世界各国经验,法治必须积极跟进,必须积极引导,必须提供有效保障,必须
全方位推进法治建设。
1.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
护稳定能力”。法治提到全面推进的高度,原因在于经济腾飞阶段的社会多元化、利益多
元化,唯有法治才是社会共识、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社会发展中,不同政治力量和
个体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只有法治可以把不同利益诉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
得社会不至于内乱或分裂。无论管理者、被管理者都应当服从法律,个人或者某些团体的
权威无法超越共同体的意志,唯有法律才是政党、政府、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公民生活
的根本规范。“改革、发展、稳定”是当代中国“铁三角”的关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当代中国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就是要加强法治的顶层设计,在法治框架内深化改革,让改革取得社会共识,让改革做到
“蹄疾而步稳”,既保持改革活力又保持改革有序,不能因为改革而乱了“方阵”,不能
因为改革而滋生新的社会矛盾,不能因为改革而给社会“添乱”﹔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
动发展,就是要克服发展过程中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和表面化的现象,从而保持发
展的可持续性。过去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抛弃科学发展的内涵,搞“掠夺式
”发展,其结果劳民伤财,既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又损害党风政风,损害群众利益,更不
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就是要把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框架内
解决,通过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树立法律权威,让纠纷在法治框架内解决,服
从法律,尊重法律,尊重司法机关做出的最终裁决﹔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稳定就是通
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从而
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2.要求法治建设一体建设共同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法治建设不能特行独立,不
能“单打独斗”,必须跳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普法的“法律过程论”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方面推进法治建设无疑是一个维度的推进,一个
方向的用力,但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多维度、多视角、多方位推进,必须服务于中国改革发
展稳定大局,必须着眼于中国经济和现代化的腾飞,必须全面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以及军队及国防等法治化水平。强调法治建设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还因为法治建设
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
完善,需要法治来健全﹔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清,需要法律来界定﹔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
到位等问题,需要法治来明确。政治领域存在的公民民主权利被政治权力以种种借口和形
式剥夺的社会现实,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权力缺失有效监督和制
约等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拓宽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和表达机制,需要通过法治把权力关进制
度的笼子里。文化领域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党的意识形态外,还有民粹主义思潮、老左派
思潮、新左派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
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和
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种种挑战,需要法治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的走向,特别是需要法治去抵
制错误思潮的影响﹔社会领域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群
体性事件频发等问题,需要法治来构建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需要法治来化解社会矛盾。
生态领域存在的公共资源产权保护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法治建立系统
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法律保护。
3.绘就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下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