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

楼主: aimermer (landrover)   2022-03-15 01:13:06
RWD好读版(Medium)
shorturl.at/pCMO5
研究方向
Machine learning
申请结果
[Admission]
- UC, Santa Barbara (2/2, interview on 1/24)
- Cornell University (2/16, interview on 1/21)
- Duke University (2/20, interview on 2/3)
- Ohio State University (2/21, interview on 1/15)
- UC, Santa Cruz (2/24, interview on 2/1)
[Rejecti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4)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15)
[Pending]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interview*2 on 1/9, 2/9)
- Brown University (+ interview on 1/28)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interview on 2/11)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S/PHD)
-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Decision]
- Cornell University
履历
[教育背景]
- Medical Doctor, NYMU, 2015–2022
- Research Assistant, NCTU, 2020–2021
(两校于2021.02合并)
[三围]
- GPA: 3.92/4.3 (~ 3.82/4.0)
- TOEFL: 106 (R30 L30 S22 W24 on 2021.10)
- No GRE
[研究论文]
- 1st author top conference paper (ICLR)
- 1st author second(/third?)-tier conference paper (MICCAI)
- 1st author Nth-tier conference paper (IEEE EMBS)
[推荐信]
- 指导教授*2
- IBM research scientist*1
心得
[前言]
大一开学第二天,初生之犊的我问刚回国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说:“人工智能和脑神经科学
有没有可能搭在一起,成为新的研究取径?”
老师当时回答说:“有个领域似乎跟你说的有关,叫做Machine learning,你可以到线上
平台去学看看。”
老师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第一次了知道线上课程平台,也为我开启自学机器学习的大门。
而后四年,我陆陆续续地学ML/DL,打比赛以及做有趣的专案。
早在大二,我就曾思考使用台联大系统到清交交换两年学习(应用)数学。
但碍于医学系的制度较为麻烦,迟迟未动身。
一直到大五实习结束,我才前往交大交换一年,并投入研究。
那年,我恣意地读著各个领域的论文(,并张扬地浪费实验室的彩色打印机),到那时,我
才清楚自己喜欢研究远胜于临床,于是萌生出国做研究的念头。
[动机]
然而,为什么要申请CS博士班呢? 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在我的数据库中,MD背景的学长姐大多出国做wetlab (neuroscience, cell biology等)
,鲜少就读工程相关科系。凡有者,或者先出国读学程或硕班而后直接工作转Ph.D.。
相较之下,EECS背景的学长姐本身具有稳固的背景,搭配强而有力的推荐信以及名符其实
的论文发表,其人生规划与申请策略不一定适用于我。
老实说,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我一直很茫然,因为我没有典型的role model可以跟随。
即使如此,我仍是幸运,因为我拥有诸多前辈的故事和人生经历可以参考,我只需要去找
到适合的路。
说易行难,这本身是一个offline learning +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
我需要厘清什么是我期待的目标,向往的未来生活? 我自身与过去的硬限制和软限制是什
么? 以及,人生规画中有哪些重要的关键选择节点?
综观来说,关键选择节点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 长期规划:国外←→国内、教职(←→)研究员(←→)工程师。(←→代表这些选项未必
是冲突的)
2. 中程规划:
2–1. 学程:特殊学程? 硕士班? 博士班?
2–2. 领域:神经科学? 生医工程? 生医资讯? 电脑科学?
3. 短程规划:
3–1. 时间点:医学系毕业? PGY结束? 拿到专科医师?
3–2. 桥接方法:延毕一年? 当RA一年(或两年)? 晚一年(或两年)并补GRE/CS学分?
光是上述第2–1, 3–1, 3–2点,就有27种组合,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劣。例如,如果未
来不走临床,当PGY的意义并不大,但是两年PGY的薪水能让自己经济独立,并避免被薪水
/学费/生活费绑架。
当时,我(1)对研究有兴趣、(2)难以无法负担两年硕班学费、(3)推测自己应可冲刺到某间
top40–60的学校,所以在跟家人协商讨论后,决定预留2–3年的时间尝试申请,若在
2025年前都申请不成功,就摸摸鼻子回来当PGY。
同时,还有额外四个考量:
1. 未来一年履历不会增长。因为要医院实习、准备国考和当兵,我在2022年不会有(足够
的)时间做研究,所以在2022年底申请时,我的履历和2021年年底是一样。
2. 不需要GRE。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多学校并不需要申请者通过GRE,这让我有更充裕的
时间准备其他申请文件。2022年底的申请则可能需要GRE。
3. 准备好退路。若2022 Fall未申请上,我会先当四个月的兵,接着找教授当RA,并同时
准备2023/2024 Fall的申请。而当时我已联系台大与交大的教授们,他们都愿意提供RA。
4. 了解到学校大多愿意接受deferral。由于需要服四个月的义务役,所以即便成功申请
,我还需要至少defer半年。在咨询学长姐后,他们认为这大多不是问题。(因为COVID的
关系,学校对于deferral的接受程度较大。老师们在面试时也都表示deferral不是大问题
)。
一直到2021年9月和实验室同学聚餐时,我才更清楚博士班申请的时程、细节与应准备的
文件与事项,并着手准备申请。最后,在朋友们、学长姐们和老师们的协助下,我顺利地
递出申请。
[Timeline]
- 2021.09.下旬:规划博班时间流程。开始写SOP。开始准备托福。联络国外CS PhD前辈
。挑选学校落点。
- 2021.10.上旬:准备托福。修改SOP。写CV + 架个人网站 → 投套辞信。
- 2021.10.下旬:托福 OK。SOP OK。投套辞信。
- 2021.11:奇美医院实习,吃台南美食。ICLR'22 rebuttal。催老师寄推荐信。送出所
有申请资料。
- 2021.01:面试。
- 2021.02:面试。收到offer。
[Connection]
有三个面试教授和我的指导老师有直接认识(分别为大学同学、博班同学、职场同事),但
其他学校(UofT, Cornell, Duke, JHU, Ohio State)的教授则否。我同意前辈们对于申请
材料重要性的观点,亦即,connection >> publication。
然而,我认为,在我的例子里,推荐信的角色或许在于替研究能力背书。
[Publication]
1. 第一篇论文暂且忽略。
2. 第二篇论文跟explainable/interpretable AI有关。当时大五在医院实习时有一个想
做的题目,后来直接带到交大,最后发表在MICCAI。不过,MICCAI的ranking不上不下,
我很难评估这个发表对申请的帮助。
3. 第三篇论文跟meta-learning有关,证明(在一个假设下)MAML算法是一种
contrastive learning算法。当初投NeurIPS'21以6663被拒,转投ICLR'22。因此在SOP
上只写ICLR under submission,有些吃亏。一月底ICLR放榜后,又赶快寄信给有兴趣的
教授,提醒他们我的论文被接受,但现在看起来这个提醒动作帮助并不大。
[选校]
我的CS背景薄弱,因此当初抱着“全灭后在台湾蹲1–2年RA”的心情在准备申请。
换句话说,当时我不认为有“保底学校”。
选校上,当初我排除(1)四大、(2)需要GRE、(3)研究方向不符合、(4)网页明确写不接受
deferral的学校,并考量US news和CS ranking的排名。我主打的研究方向是ML
(robustness, representation theory), explainable AI和medical AI。对做medical
AI的老师来说,我或许是个适合的人选,毕竟一边读MD一边发ICLR的学生不多。后来的经
验也许证实这点:UofT和Cornell的面试老师都是做medical AI的(,尤其Cornell Tech的
CS未来貌似要和其医学院有更紧密的合作)。
[套辞信]
1. 附上个人网站之连结(如github.io)和CV(用overleaf或word排版皆可)。
2. 善用Email的主旨,例如Prospective Ph.D. Student (CVPR*9, ICLR*8, top 1%
student from Taiwan)等等
[SOP]
我的SOP风格
1. 掌握topic sentence的结构。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摘要,尽量一句话包括动
机、过程和结果,让评审一目了然该段落的主旨。第一段更是所有段落的topic sentence
,别忘了强调个人优势。
2. 解释从医学转ML研究的动机。由于非CS背景,我在第二段解释自己基于怎样的临床动
机看待ML以及为何需要这个Ph.D.。第三四段讲解过去的研究经历。第五段讲未来研究方
向与远程目标。
3. 避免中式英文。使用工具(如Grammarly, textranch)辅助校正文法,并找身边英文强
者修改遣词用字。
4. 面对劣势与强调优势。在倒数第二段,我写“除开繁忙的医学系课业外, 我在课余修读
CS课程,并用线上资源自学;由于对理论有兴趣,在交大交换期间修读高等微积分和高等
机率论”。我清楚CS背景是我的短版,但也清楚认知到他们更看重做研究的能力,所以我
主要强调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的数学能力(,尽管高等机率论是水水的低分飞过)。
5. 其他:额外对投稿会议名称、指导教授名字以及想跟的教授名字画底线粗体。
以下分享一位系上MD-PhD学长给的(犀利的)建议,在此节录几句:
1.“这些顶尖大学已经看了一百份长春藤CS背景的application,为什么要多花一点心思
在你身上?你有什么特点?”
2.“SOP最主要的重点是purpose,交代你为什么想要去,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收你”以及
3.“说服他们你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他们也可以offer相关的帮助,要尽可能把这几
个角度align起来”
[英文考试]
- GRE:当初一股脑儿地报名GRE补习班,付钱后没几天,才注意到今年大多不需要GRE
- TOEFL:胆战心惊地准备,很幸运地拥有战友一起练习口说和写作。
[面试]
- 准备两份投影片,一个自介,一个研究。
- 我没有特别准备面试内容,也没有特别去细读教授的论文,仅大概粗读过3-5篇论文以
了解研究领域和研究取径(理论引导or实验引导)。对我而言,我需要在面试说服他们:
(1)我能独立进行研究、(2)研究方向是吻合的、(3)具备CS/数学基础能力。
- 分享几个有趣的面试经验:
. A老师则是一开场就自我介绍,持续至少十五分钟吧。我还以为是我在面试他。
. 我前一天根据B老师的论文推导出一个新的公式,所以在面试当天报告,并提出几个潜
在研究方向。老师马上翻出他们今年要投稿到ICML的论文,然后说他们有一样的发现。
[未来规划]
- 2022上半年:医生国考.
- 2022下半年:当兵.
- 2023上半年:到台大/交大当RA + 到Cornell visit.
[心得1]
“出国之后,那你读了六(七)年的医学系算什么?”
这是我曾问过学长、如今不断问自己的问题。我相信,未来还有很多学弟妹也会如此扪心
自问。而我还没有答案。
前往交大交换之前,我已在医院实习一年。尽管实习路上跌跌撞撞,但也有不少的收获。
临床(实习)的生活很吸引人,繁杂的临床事务与医学知识填塞生活,并时不时给予微小细
碎的成就感,多到足以让人忘记这壮阔世界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冒险的事情。
如果当时没有被告知博班申请的资讯,我则可能选择在医学系毕业后才准备申请,然而,
届时又经过一年临床的洗礼,或许就人云亦云地走向PGY的生活。
[心得2]
收到面试通知的当下战战兢兢,收到书面offer的时候顿然手足无措。沉住心静思几日,
又有严重的冒名顶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CS能力没有比别人强,也没有实际
执医的经验,当我未来写下M.D., Ph.D.时,我可能既不M.D.也不Ph.D.。
尽管如此,我仍会继续走下去。
回首过去一年,我只能说自己深受上天眷顾。我只能,也必须,好好地谢天:
很幸运地被交大资工的实验室收留
←→ 如果当时,只修课而没有选择跟实验室,或许水水地交换一年后,就继续申请PGY。
很幸运地认识IBM的coadvisor
←→ 如果当时,没有在课堂后问老师few-shot learning的问题,也许就没有机会加入实
验室好伙伴的meeting并遇到coadvisor。
很幸运地在NIPS截稿前两周找到题目方向(然后很爆肝地完成)
←→ 如果当时老师在slack询问“要不要冲刺NeurIPS”时,我拒绝了,也许就没有NIPS
的投稿以及后续转投ICLR。
很幸运地在9月参加实验室聚餐并获得博班的申请细节。
很幸运地,(在父母愿意资助申请的情况下)放手一试
←→ 如果当时被其他前辈说服而没有申请top 10的CS,那我或许就会去跟某些老板开始
996的博士班生活。
录取只是开端,后头又有更多挑战在等著。
[感谢]
三位指导老师: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以及一路带我走过研究的风风雨雨。当初询问老
师们的意见时,他们很委婉和保守地建议往BME或是neuroscience申请。但他们仍用心写
推荐信,并给予很多建议。
各路战友:在相互分享CV、SOP、个人网站、套辞信的templates的过程中,我学习甚多
,也让我可以有效地把时间着重在内容上。
两位医学系的朋友:帮我修改SOP和PHS,协助理清架构,并让文章更通顺。
台湾前辈们:去年9-10月,联络了十多个不认识的学长们,并在与他们的对谈中,形塑
我的申请流程、SOP/CV撰写方式以及申请策略。当时的我NIPS被拒绝,在学长们的眼中就
是一只小小菜鸡(,现在则是小小肥鸡),真的很谢谢他们。
最爱的家人:谢谢你们最终愿意支持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