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庸的视角] 2016年台湾 vs 2025年韩国
中央日报 2025.09.10 13:25
“像南京东路、中小复兴这类繁华街区,晚上也仍然人潮拥挤。碰到的企业家都会请我介
绍值得投资的地方。”
近期因采访而见面的孙准亨(55岁,Sunny Consulting代表)表示:“过去韩国经济繁荣
时的首尔气氛,现在在台北也能感受到。”他在台湾大学毕业,过去20多年来在台湾来往
经商,是名副其实的台湾通。他也指出:“过去台湾企业家对韩国还有竞争心理,但现在
感觉是把韩国看作比自己低一级的国家。”
景气低迷时进步政府再度执政,台湾靠亲企业政策复苏;韩国则担忧“企业被束缚”
从台湾政府的数据来看,确实令人点头称是。台湾上月将今年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
率预测,由原先的年增3.1%上调至4.45%,提高1.35个百分点。与韩国(0.9%)的成长差
距进一步扩大。尤其台湾预估明年成长率为2.81%,将率先超越韩国与日本,迈入人均GDP
4万美元时代(预估4万1019美元)。
事实上,台湾经济受到关注是相对近期的事。2003年台湾人均GDP被韩国超越,2008年全
球金融危机后,又因资讯科技(IT)竞争力落后,曾在“亚洲四小龙”中沦为最弱。
许多专家认为,2016年是台湾复苏的起点。这一年是民进党蔡英文总统首次执政。虽政治
上偏向进步,但在经济上却主打亲企业、亲市场。“科技是台湾安全的保证”“民间企业
才是创造就业的主力”等口号,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他们提供包含金融、税制、用水、
电力、人才支援在内的产业园区综合激励方案。针对半导体人才供应不足,甚至将大学半
导体新生录取频率由一年一次改为每六个月一次。
产业结构也从大企业导向重新调整。曾经有部分国内进步学者认为台湾应以中小企业为主
,提出“大企业拆解论”,但如今“韩国以大企业为主、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说法已
成过去。如今台湾不仅有TSMC,还有苹果产品独家代工的鸿海、行动AP市占世界第一的联
发科,以及亚洲最大民营石化集团台塑化等世界级企业林立。
仔细观察会发现,“2016年的台湾”与“2025年的韩国”有些微妙的相似。当时台湾陷入
出口疲弱与内需低迷的泥淖,现在的韩国也面临同样情况。当时的台湾感觉已到极限,而
韩国则给人“仍有向前动能”的印象。
在政治上,两者也有共同点:保守党被击败、进步党再度执政的第一年。蔡英文后,由赖
清德接任的民进党,自2016年起一直掌权。透过实用主义的亲成长政策,打破“进步政党
重分配而轻成长”的既有印象,改善了台湾经济体质。韩国的李在明总统也提出类似的“
吃好活好”式成长与实用主义政策方向,与过去韩国进步政权有所不同。
如果套用平行理论,韩国经济今年可能像9年前的台湾一样,为再度跃进打下基础。但从
近期政府与执政党动作来看,让人不免觉得这还只是空想。原因是《黄丝带法》可能助长
非法罢工、修改《商法》威胁大股东经营权,以及其他强化企业责任、束缚企业的法案仍
在立法程序中。
“企业友善环境”上,两国差距已十分明显。台湾公司税最高税率20%,低于韩国(明年
起25%),考虑地方税差距达7.5个百分点。劳动条件也更弹性,派遣员工限制较少,加班
规定更弹性,企业可依经营状况调整人力。在台湾,建造一座半导体新厂约需3~4年,韩
国因各种规范与地方民众抗议则需7~8年。
蔡英文2016年就职演说中,“经济”一词出现31次。她将首要任务定为“经济结构变革”
,并指出:“必须激活新的成长动能以克服经济衰退。出口与内需双轴并进,使企业生产
与民生互利,同时紧密连结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
希望韩国政府能参考她上任后的经济政策。因为在进步政权下,透过亲企业、亲市场政策
,台湾成功提升了经济规模。
https://reurl.cc/A3Y9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