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意见
台湾的科技保护是必要的,问题是国内政策只沦为政策防堵而不给胡萝卜。
在台湾,一个在科技业经过好几年磨练逐渐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未必能有适当的发挥舞台,反而经常遇到派系内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当他面临中年转型的时候,国内市场就是这么小,
如果你在芯片设计业也许MTK、NOVA等还有几家同级薪资的外商可以考虑。
今天如果是在台积,当你痛苦想离开的时候,只剩下几家供应商、或者客户端能去。
况且国内公司对于基层工程师几乎不给付竞业禁止的补偿金。
现在居然想靠这样"国安法"、"两岸关系条例"免费的范围技把大家绑住,
而且条文是写着"关键技术",
园区工程师们哪知道哪些领域算是关键技术?
:我感觉我平常工作就是打杂打嘴砲,也是不太关键啦。
也没一个很精细的定义,反正就给法官认定了。
这些新闻报导给我的感觉,更大程度像是释放出来恫吓大家的手段。
反正多数人法律常识也不太够,你怕,
哪都不敢去,收入又不想变太少,你就只能留着。
这一系列商周的专题报导,第五篇访问到工研院吴政忠董事长我觉得说得好:
""
国科会前主委、现任工研院董事长吴政忠也提出,台湾要赶紧拿出“胡萝卜”的观点。
他认为,目前台湾对关键技术的管理,是棒子多于胡萝卜,也许可以参考韩国的做法,
“他们管制一家公司人才跟技术的同时,也会给激励,譬如租税、减税优惠,”
让企业有资源回馈在员工薪资福利上,借此让受管制员工获得补偿。
""
我觉得阿,公司们就老老实实的把该给竞业条款(包含薪资补偿)的部分落实吧!
觉得这个人重要,给补偿绑他,违规你就依法办理!
既然你不觉得需要竞业禁止,那八成这人手上也没什么关键技术,那又何必在乎他去哪里
呢?
有了薪资补偿,这些优质硕博士也乐于回到收入不那么多的学术、财团法人机构,
又何必这么多人去当"台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