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交大见证台湾半导体产业起飞

楼主: GuanLaoBan   2024-02-28 00:12:46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219000605-260309
2024年2月19日
旺报
口述吴重雨、纪录周湘云
交大见证台湾半导体产业起飞
《交大校长系列之一》无我心宽 吴重雨口述历史
当时交大电子系的学生在我看来,跟我当初进交大读大学时的样子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就
是学生都很认真、比较乖,比较会遵守学校的一些规定,虽然有些规定可能不是很合理。
那时候来读电子系的大学生以及跟我做研究的博、硕士生,都有很强烈的企图心,就是全
心全力投入于学业上,不论是在半导体方面、IC设计方面等等,只要选定了研究领域,学
生们几乎都是很尽力在拼。学生们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也是很踊跃,会尽所有的力量
去把研究做好、把功课照顾好,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一种非拿到学位不可的决心。
可能是因为早期交大很多学生家里的环境并没有很好,当时普遍的想法是要靠读书的机会
来改变自己家庭的环境,我自己也是如此。不过近年来我在学生身上已经比较没有看到这
样子的精神,因为现在学生所身处的外在环境条件相对是比较富足,家庭环境普遍都比较
好了,而学生本身的自主性意识越来越高,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大环境的选择性也比以前
的学生多很多,所以在求学上面的企图心相较于以前的学生就比较没有那么强烈,他们会
花更多时间去寻找不同的尝试、探索更多可能性,这也算是新生代学生的特色。
当我还是交大学生的时代(指1968-1980年间),有很多大学部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当然人数是比不上台大的毕业生那么多。我想假如台大的学生出国的比例是百分之八十、
九十的话,交大毕业生出国的比例可能就是在百分之五十、六十左右。没有出国的学生中
,大概分别就是像我这样出不了国的,或是不想出国的,其中不少人会选择在国内继续读
研究所。一旦在国内读研究所,拿到硕士后再出国的人相对就又更少了,大部分不是继续
在国内唸博士,就是直接去就业,但当时除了一些公家单位,几乎没有产业界的机会。
如果让我现在来回顾求学时期的1970年代,其实有很多半导体产业正在萌芽发生的重要事
情,例如早期即有国人自行成立的半导体公司“寰宇电子”(1969年施敏所推动设立)、
“万邦电子”(1970年由张俊彦带领交大校友筹设)、“华泰电子”(1971年由杜俊元创
办)等。但是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太清楚有这些公司的出现。有关的
事情都是要到以后,我才从一些资讯中知道有这些公司的发展。
至于在1974年,国家因要推动IC计画而在工研院成立“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今电子
工业研究所),负责进行引入美国RCA的积体电路技术并加以研究发展,以今日的眼光来
看,这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具关键性的起点,非常重要。在IC计画引入技术前,台湾的电
子公司技术所能制造的是二极管、电晶体这些是半导体元件;要等执行IC计画之后,才有
制作IC的技术,才开始有能力做出像电子表以及音乐卡片中能发出声音的芯片。
当时工研院分批送往美国受训的人当中,就有很多是交大毕业的校友,因为交大是台湾最
早有能教授半导体的师资,及设有专业半导体实验室跟设备的学校,在1960年代已有能力
进行半导体研究。多年下来也训练、培育出许多具有半导体基础的学生,1970年代应该也
是国内除了工研院外,研究半导体的重镇(交大于1976年8月进行国科会国家电子大型计
划──“半导体元件及积体电路技术发展”,迄1979年7月完成。1977年半导体实验室改
制为半导体研究中心,纳入教育部正式编制)。但是回到当下时空,那时的我们对这样产
业政策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又怎么想得到这会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很重要的里
程碑?但是那时候就是机会来了,可以让这些专业人才聚集起来发挥专长,共同去开创出
后面的路。
教书之后,就我自己的观察,在80年代以后交大电子系毕业生选择出国读书的比例,在前
期跟后期上出现一些变化,跟我当学生的时代不太一样,原因在于当时刚好是台湾半导体
业开始进入发展提升的转捩点。尤其是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成立,而由工研院所衍生而设
立的联电(UMC)也在同年成立,成为第一家进驻竹科的公司,早期联电是兼具IC设计与
制造的公司,要到90年代以后联电转型成为纯制造IC的公司,才把IC设计部门切割独立出
去。回头看1980年竹科跟联电的成立,可以算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开始。到了1987年同样
是由工研院所衍生成立的台积电(TSMC)开始营运,是全世界第一家只专门代工制作IC的
制造厂。
在联电、台积电这二家公司先后成立的几年当中,竹科里面陆续开始有了半导体的公司设
立,也有IC设计的公司出现,例如有:太欣、和德、华智、其朋、通泰、普诚等等,台湾
的半导体产业在整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如果以整个80年代来看,在前期交大的大学生毕业出国比例还是会比较高,像是我们常常
都需要帮学生写很多推荐信,让他们去申请国外的学校,但是到了后期人数就减少很多,
甚至还出现了只有个位数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台湾半导体产业厂商的增加,其他电
子相关产业也带动起来,整个产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增,就渐渐有比较多的交大学生
选择在台湾唸研究所,或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中后期以后,交大研究所毕业生直接投入
到电子相关产业的人数也更多了,自然影响到出国求学人数。
我想,这是1980年代交大学生跟台大学生在出路选择上算是不太一样的地方,因为在当时
溋大学生都仍然以出国为优先选择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交大学生投入到台湾正在发芽的半
导体产业中就业,从基层的代工中取得经验,然后再去进行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早年竹科
里面几乎都是交大人,而后出现有所谓的“交大帮”这样的称呼。
台大毕业学生回台投入台湾半导体产业创业或进入公司服务的时机点,似乎是到了90年代
后人数才开始相对比较多起来,当时的竹科已经发展起来,台大人多数是已经在国外绕了
一圈,有了历练、成就后才回台工作;相较之下交大人则多是在国内产业的基层一路做上
来。不过到了今日,产业界中已经也不那么区分,不论是交大、台大、清大、成大等等各
校的人才在产业的比例都有增加,大家都在这个产业中共同合作,付出很大的贡献。
如果回到产业发展历史来看,我认为交大的学生是产业发展中很重要的奠基者,可以说是
靠着许多交大学生投入基层,替早期台湾半导体产业一步一步打下雄厚的基底,应该值得
肯定。这些交大学生有了工作历练后,不少人就选择自己出来创业,现在可能都是科技业
的大老板,或者很多都是业界大公司的中高阶干部,带动产业的成熟化。从我实验室历年
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正好反映了交大人在产业里面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我认为这是台湾后来半导体产业能够得以起飞,走到现在达到世界顶尖规模的重要因
素之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