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咳,是的我又出现了。:)
看完这篇,回想到十年前的我,有一点小小的心得想要分享。
(可能会有点长,有点囉唆。:P )
1.外商要找的机构工程师?
2.台湾十年前的状况,和我回头看自己是什么问题?
3.移动力也是竞争能力,你的热情在哪里?你今天做功课了吗?
======
以下讨论,不比下限值也不比含金汤匙出生的人。囧
( lol 很混,偷懒,只想钱多事少离家近什么的... 我没兴趣讨论。抱歉。)
tl;dr
======
1.
需要年资这件事,一直到累积了一段时间,才知道重要性。我最喜欢比喻的是,设计
硬件就像是养小孩,要亲自养过几遍,才会知道什么阶段你需要做什么,看什么,注意
什么。就算再怎么天资聪颖,很多事还是需要时间,遇到问题,和团队一起找方法解决。
从中学习你[需要哪些工具] 来加强你的分析能力。
从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说(非常简略)
- 跟团队讨论产品的规格,要知道市场大概在哪,知道功能,使用的挑战。(architect)
- 然后做 prototype, 根据设计产品选择材料,(金属/塑胶/皮革...) 根据选择材料设
计细节。这时后第一要考虑,产品的感觉,手感,重量分布 (human factor)
(大公司或是大部门,通常会有专职 Industrial Designer 或是 architecture)
再来,可以使用的材料
(举例:天线不可以被金属屏蔽,speaker 需要特殊塑胶...各式各样非常多需求)。
好的机构设计,是会提升整体产品性能的。
最后是,每个选择的材料,都有设计的极限。
(塑胶会有材料厚度比/undercut 问题,金属stamping,casting,forging 各有细节...)
设计极限会让你需要一直无限循环的推进制造极限,同时修改设计,以达到可以组装,
满足功能,(功能包括信赖性测试,现在很多3D 绘图软件都有内建可以跑简单结构分
析功能。)又可以开模生产。
- 差不多设计开始收敛,就可以发包给厂商。然后会有为期约3个星期的时间是
DFM review (design for manufacuring 根据设计复杂度,可能更长可能比较短)。
这时候是很考验实务经验,所谓实务经验,不是瞎猜,是可以有理有据的[一起解决问题]
像是,帮厂商想分模线可以放在哪,滑块怎么动,水路怎么摆,进胶口位置合理吗?
成型刀可以怎么设计,治具/夹具/对位的细节。重点尺寸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帮忙设计
量测手法。
如果生产制造有瓶颈,再回头跟团队讨论修改设计(这时候就有开不完的乔设计大会...)
重要的心态是,一个新产品又复杂的设计,是不可能一次到位的!
一次次挑战瓶颈,每次的对话和学习,都会让人一直成长。越挫越勇的把产品生出来。
- 最后就是生产制造,看 Cpk用点小软件跑趋势。(minitab,jump...)
FA (failure analysis) 又会是一场硬仗,这时候如果改设计又是一个大阵仗...
这里很需要跟代工厂团队合作的能力,说话和解释的技巧,还有鼓励/带领代工团队一起
做 DOE (design of experiments)。
以上是我在美国的工作状况。猜想台湾外商的机构工程师也是很雷同,
三年说真的要可以独立作业真的有困难。机构越老越吃香,绝对不是在倚老卖老。
(在此不讨论特例 lol )
主要是产品设计[是整个团队的中心], 无法扛起以上的沟通协调,会丧失 credibility。
我猜想是会非常非常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面试的时候会很严谨,怕这种压力把人吓跑。
也怕你进来,讲这个不知道,讲那个不懂,又怕问,也不敢组织大会议跟大家报告。
======
当年在零组件厂做几年,对零组件怎么放在系统设计好奇,于是转到系统厂,做一做然
后开始对于系统怎么被设计出来好奇,又了解大部分原设计不在台湾,于是萌生出国唸
书的念头 (细节有post在 studyabroad)
念完硕士有点想家,想回台湾找工作,薪资和就业状况让我不是很满意,也运气很好找
到美国的工作。现在回头看,其实可以理解问题在哪。
[半数以上] 台湾和亚洲区,还是以代工为主,可能因为投资风险低,也可以大量用没有
经验的人才压低成本。(产品卖不出去会倒,代工只要有谈好开线就有钱拿。)
但是当经验累积到某个程度,想要跳脱这样的大环境生态,在台湾三五年内是不会发生
的(我已经离开十年所以不确定)。这时候你的移动力就会变成竞争力的一部分。
移动是很辛苦的,要能够适应新环境,能够安顿家人安顿自己生活,适应跟各式各样厂
商沟通,跟不同的人不同专业背景跨部门沟通,不同文化会在意的英文用字也略有不
同... 那又是另个故事了。
======
如果没有移动力,那要怎么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资源
和文化国情。企业发展是几十年的累积,部分也和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叹)。做代工和
零组件,其实是很厉害很值得尊敬的路,原因是要对特别的专业有 [非常] 深入的了解。
散热,涂布,光学,声学...有些讨论或是设计,都需要有专业人才,能够看到分子层级
间的差异,来解释或一起推进更多设计极限。这也是为什么要大量用硕士甚至于博士生
投入业界,基本上这个策略是对的,解释成要升学是因为薪水比较好,是有些偏差了。
窄一点的专业路在台湾是比较竞争的,我自己在美国的工作,有部分很受惠于亚洲的代
工专业。如果将来整合型的工作能够在台湾受到重视,也越来越多企业愿意投资,基本
台湾是有很完整的供应链和各式各样技术了。 :)
请各位机器人,一起爱你自己,爱你的工作,尊敬你自己的专业。
======
抓到一点时间,又编辑了最后一段。
======
※ 引述《juliehsiao (123)》之铭言:
: 原PO目前25岁,很想找外商公司
: 觉得这是唯一能让自己感到骄傲的出路
: TOEIC金色,自认英文程度不错
: 但是无奈没有太多面试机会,现职越做越不开心
: 希望知道外商公司用人的标准
: 以及是否自身有能力不够的地方要再加强
: 有求板上大大们指点个明灯
: ==================================
: 机械系毕业后做机构设计的工作至今也将近三年了
: 差不多是过去前辈离职的时机
: 也是当初给自己的时限
: 由于产业的关系,前辈们大多往陆厂跑
: 薪水都能从80-90跳到200
: 对于机械系乃至台湾就业市场来说
: 都算是很不错的薪水了
: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我想走或该走的路
: 第一是这种跳槽飞升的机会越来越少
: 第二是希望之后做的工作可以是用到英文的职业
: 因为英文能力是自认最大优势
: 但是找了找外商的硬件人材职缺不多(相较软件)
: 不然就是需求的是5年-10年的资深工程师
: 目前的想法有3,满三年之后
: 1.到国外读研究所之后在国外找工作
: 2.休息一段时间去打工度假再回台湾找工作
: 3.继续做现在的工作,边做边找适合的机会
: 考量的点如下
: 1.要钱,现在算起做满三年存款约200,怕不够
: 2.担心打工度假对自己未来求职没帮助
: 3.维持现状,越做越无力
: 以上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