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看到这种新闻就不禁反思, 我们的优秀人才都往医
而理科商科, 则各自往对应的大公司
对于这种愿意放弃利益, 为了热情奉献的人才
我们对待态度是如何呢?
Tesla有财务问题没错, 但扣除技术方面就单论Tesla这一个字
就确实有创造出话题与热度, 从中获利的不管是资本市场, user
甚至是员工赚到一份漂亮的履历, 都有其价值与族群的认同
但是我们台湾, 如果有人从事这种行为, 往往很容易被贴上以下类似的标签;
到底想干嘛? 是不是在骗人? 来的人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我想这不是能力的问题, 而是环境本身就不鼓励这样的行为?
即使政策上是鼓励的, 但是其实投入的人不仅吃力不讨好, 也得不到任何正回馈
不是钱和工时的问题那么简单而已
任何东西的推动都需要热情与奉献, 至于结果本来就不一定会成功
但留下的东西都会是对将来持续推动的动力, 给后人一个轨迹
我一直觉得为了唱衰而唱衰的人, 是有持股吗? 自私就算了
还是任职于其竞争对手的公司, 必须承担对方成长的压力?
如果都没有, 其实都是一般人, 而且是劳工阶层
那我真的觉得根本就是底层互相伤害
我们在做的似乎是在毁掉第一个环节, 在投入阶段, 就开始互相攻击
大家都告诉你会失败, 不可以, 你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坚持下去的还得时时花费额外心力, 应付各种批评攻击
最后失败了, 一堆诸葛亮跳出来
果然!!
有没有想过, 这个果然的"果", 其实是谁种的?
我一直很佩服愿意放弃利益, 投入奉献的人
但这种人在台湾, 往往都要有成为孤鸟的准备
行事方面, 在儒家文化下, 也不能像国外这样以个性化的特色发挥创造价值
势必只能低调 (谦卑, 谦卑, 再谦卑?)
这样也大大影响抓住时机的能力, 还有影响力的创造
然后慢慢掉入所谓的"果然"
就算失败了, 其经验与价值, 被认同的接受度也不高
大家宁可挑舒适圈内的, 这与鼓励走出舒适圈是截然相反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 成功不可复制, 但是失败经验却是最实在的
而我们就好像一直在舒适圈里期待奇蹟, 然后创造各种"果然"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