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台湾新兴创业家的发文
https://www.facebook.com/johnnyhsu761127/posts/1138055886302318
节录一小段
“再会了,台湾
出走的创业家
我决定去中国北京常驻,设立中国公司,发展当地市场。
目前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完毕,之后会将总部设在中国。
公司不再从事硬件产品的开发,而是提供软件的物联网平台服务,
让不同品牌的物联网装置可以互相连结,透过单一的App就可以控制,
并进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公司会发展中国和美国市场,在没有成功之前,我是不会回来发展台湾市场。
做这个决定,考量了整体创业环境,包含了资金、人才和市场,
我实际在美国硅谷、中国和台湾创业环境经历过,
用自身的经验分析了以下创业环境的差异。
资金
美国 : 我在台上做募资Pitch 3分钟,没有Demo产品,投资人就要投资了。
中国 : 我做募资Pitch后,投资人叫我直接拿Term Sheet(投资条件意向书)给他们。
台湾 : 投资人主要都问这2个问题。1. 公司获利了没? 2. 公司营收多少?
(我心里想,我公司现在获利了,还需要你投资吗?)
”
看了一堆人转贴跟分享,想说应该讲出许多人的心声,他在更后段表述政府效能有中肯。
但这时我好奇的去看创业的项目 SmartAll: The First AI Butler for Everyone
他的目标是透过一组摄影机,侦测家里的人物动作与特征,
并连带启动、调整家中的其他家电(号称可联1000种家电),而第一波主打着美国市场。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977486391/smartall-the-first-ai-butler-for-everyone?token=dd9d5d1b
先不论在Kickstarter没募资成功, 可能已意味着产品并非美国市场所需。
但在技术层面上涉足硬件制造与软件(机器学习、大数据),要好好完成似乎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Amazon 跟 Google 也是近几年才堆出语音辨识为基准的智慧家庭声控装置。
而创办者在四月刊登在kickstarter成员背景
CEO本人x硕业务出身,其余成员
算法工程师x1
硬件工程师x1
工业设计x1
UX x1
Marketing x1
Android x1
IOS x1
在资金上看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37620/BN-2015-10-12-134441-102
去年10月的报导,好像也募得颇多
“目前SmartAll 创业的第一笔种子轮资金 50 万美元,
释放 15% 股权,公司估值约 1 亿 600 万台币,并预计在明年 1 月开始募 A 轮资金,
目标 500 万美元。 12 月则将小量试产、上募资平台,预估明年 4 月正式出货。”
但在这时喊咖不做硬件要去中国,想说是否问题出在这一领域要先有更大笔资金(亿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