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天线设计与职业发展

楼主: cj6gji (骑士精神)   2015-02-27 00:45:23
※ 引述《Laco5566 (. )( .)》之铭言:
: ※ 引述《nsa1099 (可鲁)》之铭言:
: : 作者: minowsky (ms) 看板: comm_and_RF
: : 标题: [请益] 天线设计与职业发展
: : 时间: Sun Feb 8 00:44:14 2015
: : 当天线工程师有几年的经验了
: : 主要产品是笔电,手持式装置,少数为网通产品
: : 不过本身不是相关科系出身
: :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 : 主要分为天线的设计还有天线工程师将来的发展性
: : 1.天线的设计
: : 在业界设计天线还是靠trial & error吗?
: : 天线的设计,大方向也许有一定规则可循
: : 例如要求low profile,就使用PIFA,外露式天线要求高覆蓋率用monopole之类的
: : 但是细节的finetune,例如受到机构或环境影响,特性差SPEC一些
: : 只能用try的吗?
: : 我会看paper还有相关的书
: : 但是我有发觉一点,通常paper内容都是这样:
: : 设计了某天线,对某参数(如频宽,隔离度...)可以达成较好的性能
: : 然后秀出S11,一堆辐射场形图等等来证明成果,另外也给出天线几何图形
: : 并给出实验与模拟数据的对比
: : 重点是原理都写得很简单
: : 例如只写因为使用了某某架构,所以可以达成某某性能
: : 好一点的会多几行句子去描述,或是给出电流分布之类的图来解说
: : 不过真的不好理解
: : 因为我没发过论文,所以我不知道是因为:
: : 论文格式限制,不能写太多文字在讲解原理
: : 或是为了隐藏know why而故意不写得详细
: : 或是只知道天线可以work,就可以发文了,即使背后原理不是很清楚
: : 还有翁老的书我也看过,对我而言感觉不是很有用啦....
: : 那几本书既不像教科书,也不像handbook,倒像是论文集,
: : 他会列一堆参考文献,不过看那些paper又回到上一段文章的问题:原理没有写很详细
: : 所以顶多知道know how,有哪几种天线可以尝试
: : 但是finetune还是要try
: : 回到问题原点,每次设计天线
: : 都是从旧有架构,放进去try,感觉没有一定的方针
: : 运气好调个1,2次就OK,难的话可能加班好几个礼拜都调不出来
: : 所以我的疑问是设计天线本来就这样?
: : 学术单位的研究生或是教授也是这样调?(指细部的finetune)
: : 如果不是应该有一定规则吧,
: : 但是我看天线出身的同事也是用try的居多
: : 这样技术门槛似乎很低,好像也不用很懂天线阿
: : 其他公司是不是也这样做?(该不会我找错公司了?)
: : 有人也是天线工程师可以分享一下吗?
: 曾经跟你一样很困扰理论上的事情,后来我放弃了lol
: (说好的共振腔咧~说好的天线理论咧?)
: 天线设计的门槛极低,说穿了你只要够无聊,会拿美工刀会用烙铁就好。
: 再花个两天学会看S parameter, Smith Chart,然后就可以开始天线宝宝历险记。
: 用到的东西来来去去就那些,馈入阻抗、couple、共振(倍频)波长、极化方向。
: dipole, monopole, PIFA, loop, patch, 产品应用与环境先决天线样式
: 难解的环境真的就是埋头下去try,因为整个layout都先给EE、ME定了,
: 能给你antenna距板端5mm的高度根本佛心来着(行动装置都不用期望这个)
: 搞不出来还要去求ME让空间因为我觉得摆这边的performance最好,
: 一个爹不疼娘不爱吃不饱饿不死的职位。
: 最常干的事情就是try出一个结果再回头去想办法自圆其说。
: "阿~应该是因为这个极化方向刚好闪开了这颗大电容"
: "这个距离刚好反射1/4波长,所以这个方向的场型才会这么差/好"
: 拿个按摩棒戳半天,"哦~这里很敏感,就是这里在搞怪"
: 几个天线RD挤在一起研究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论完全正确。
: 某大师的paper会这么海量据说也是都先设计出结果再回头找一个解释,
: 英文写一写,模拟和实做的S11/radiation field放一放,一篇paper就生出来了。
: 更懒的新样式只要改个天线外型,正方型变梯型之类,照本宣科一下就放你毕业,
: 通篇paper里面单字甚至句子的重复性有够高 lol
: 可能只有圆极化和array真的需要头痛...吧
: 做过的case越多越能从经验下去判断哪些位置、哪个type根本不用试,
: 或是一眼发现超贱的特殊解,不见得前辈会愿意告诉你为什么他会这样设计,
: 这种know how在现在行动装置市场里面决定能不能生存,人缘不好就都听不到~
: 不过paper里面的know how我个人觉得不用太过期待,
: 看看整个型状、体积,然后注意一下稍微特殊的地方,可能是共振馈入,
: 有个印象让你多一招临阵可用就可以停止再深入了。
: 说穿了,微波也不是肉眼可见,甚至牵涉范围太广泛。
: 拿一个最哭的grounding来说好了,低频吃不到大地只能掷筊;
: 换个位置grounding或是layout小改都是牵一发动全身,
: 甚至最后只能说"嗯因为电流走向改变了blablabla所以isolation解掉了"
: 做新的case,从旧有架构下去修改就是最快的了,
: 换句话说前人从连加好几个星期的班好不容易解出来的答案,
: 你沿用再去tune个两三天搞不好就有解了,为什么不?
: 连图纸都是现成的,改个料号随便承认一下就可以出货了。
: 解不掉大不了当做一个新的开始就好,时间上的期望值绝对是正lol
: 真的太想太想知道电磁波在这鬼环境里面到底是怎么走,为什么会得到这种奇怪结果,
: 那就签下去成为翁老手下另一个博吧lol
: : 2.天线工程师发展
: : 第二个问题就是发展性了
: : 做天线似乎都focus在天线本身
: : 整个系统如何运作,其他fuction如何work,讯号怎么跑,波形长怎样都不太清楚
: : 只要天线能达到SPEC,各种测试认证都测过,可以出货就没我们的事了
: : 这样感觉视野很狭隘耶,以后转职似乎很难
: : 大家有推荐要学些什么吗?
: : 或是转职成什么职务的较多?
: : 听说是走RF的较多
: : RF是layout线路,电路匹配,解EMI,测各种performance,noise之类的吗
: : 我比较担心应该不会像做天线那样,用try的解问题居多吧
: : 我并不反对try,只是我觉得念到硕士,解决问题还是要动头脑才有意思吧
: : 不然为何要念那么多书呢?(当然有人会说念硕士是要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 :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况是,用理论分析至少达到,例如7成以上,的正确率
: : 因为现实跟理想有差距,所以剩下的误差不得不要用try的
: : 当然try的过程有发现规律或原因,可以有系统地改善那更好
: :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有没有同业的可以分享解惑
: : 谢谢!
: 这个嘛...纯天线宝宝真的除了VNA和chamber以外碰不到什么仪器,
: 三用电表? 真的了不起从频谱仪看通道和module是不是有问题吧。
: 可以给你的治标方式是往系统厂去,天线设计经验会帮你加很多分数,
: 虽说门槛不高但是人才不够,到了系统厂当个OTA工程师或许会有新的体悟XD
: 不怕学新玩意的话,RF/EE/HW工程师都可以去试试,毕竟基本上的知识不会差太多。
: 勇敢一点不怕砍年资的,直接跳FW/SW去提升自己的工具量也是一个可行之道。
: 大不了新人价嘛!!!!
: 我也在无聊的trial & error中苦思出路,老实说做天线真的搞到对HW兴趣全失,
: 不过就试嘛? 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真的很悲哀。
: 目前想到的最佳解是往系统组进修(顺便问要修什么方向好,不然真的瞎子摸象),
: 一方面觉得coding比较好玩,另一方面觉得软硬双修才不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 提高不可取代性才是王道~共勉之! (所以系统组修什么比较难被取代阿?)
难得Tech_Job版出现了跟antenna有关的讨论,
小弟身为尘世中迷途的小小天线工程师,看完前两位大大的心声是心有戚戚焉
本身是在IC Design House作了3年半的antenna engineer,然后跳到OEM
诚如前两位前辈所说的,针对tune天线这块,基本上门槛真的不高
从山寨机窜起时,只要手上有美工刀跟铜箔 人人都可以变身成天线工程师
有经验的 有一台NA 然后把pattern割好 手挥两下就知道gain有没有出来
但现在mobile phone的进展已经打到一种白热化的阶段,
中低阶市场就像跑步 一样 你做什么 我也做什么 只要有mtk solution
人人都可以做出1000RMB以下的手机
反观高阶市场,现在是一团迷雾,各家想端出消费者买单的菜 但消费者的口味没人说得准
一个失误 赔上半年甚至一年的苦心 可能就把现有的半壁江山拱手让给竞争者
Band从双频三频四频五频 到 LTE全包 外加CA还有wifi2.4/5 G
一支手机要从700~960, 1500, 1700~2700全包, 让现在很多天线厂吃不消
给你tune到天荒地老也tune不出来, 从3G进到4G的时代的确淘汰掉不少没实力的天线厂
不搭配主动元件的辅助 还有SW的控制,很难达到all band的操作,
但即便是使用主动元件,加在哪里 怎么加 加完之后衍伸出来的side effect怎么解
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学问
感谢iPhone的antenna gate,让大家开始更重视天线这个玩意儿,知道如果这东西没搞好
使用者的抱怨会排山倒海而来,已经不是以往degrade几dB end user不会发现的情形
回到现在的手机市场,由于对天线要求的频宽越来越多,大家也慢慢理解到如果完全
让ME/ID定死 不给天线说话余地的话,最后双手一摊还是作不出来
天线也慢慢也一些可以发声的机会
回到天线工程师可以做的事情来讨论 除了原先的antenna design到 HAC, SAR到
testing的优化,甚至解desense 解coex
很多时候也都需要天线RD一起参与讨论跟debug
我倒是没有抱持这么悲观的角度~更遑论 现在全世界手机都在你抄我我抄你
从iPhone用metal ring, HTC用metal cover,接着全部的人都朝着同样的方向在做
现在消费者的胃口都已经被养大 各家也都在绞尽脑汁
但我确信的是 不管怎么变 antenna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 wireless已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
回到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手机复杂度已经不是以往可以比拟的
各种noise 各种layout, 光是用simulation tool都模拟不出来了
更遑论是完全用理论基础去建立一个模型出来
翁老师很常讲的一个观点是:学术研究是提出一种方法以及架构 不是真的去implement
真的去应用那应该是业界专家去想的事情.
这个观点或许不是放诸四海皆通用(至少在医学 化学及其他科学上可能不适用)
但在天线这门学问上 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以现有学术的能力及设备 要把passive的design去套用在active的device难度太高
根本没有这样的环境, 除非透过一些产学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即便是一个可行的技术及架构 也可能因为现实的考量以及公司的产品方针而放弃
但这并不能抹杀掉创新设计的一种能量
最后,回到工作机会及薪资的部份,台湾的系统厂薪水真的是喵滴低(HTC的陨落)
去小的外商当FAE出一张嘴 都狂电很多系统厂的RD
只剩下IC Design House还有点可以喝汤的机会
除了外商及西进对岸 已经没有太多选择
身边有许多前辈 朋友 及同学 还是努力不懈的在为天线发展进一份心力
在此 像所有的科技业前辈 同伴 后进 致上 敬意
希望 薪水高涨 分红多多 薪水不会月光的 那天可以重新到来~
作者: T3T (G.S.M.W)   2015-02-27 00:49:00
只剩下IC Design House还有点可以喝汤的机会 => 你跳去OEM ??
作者: pinkowa (pinkowa)   2015-02-27 01:07:00
不是还有Smart Ant?
作者: MJ5566 (木栅5566)   2015-02-27 01:42:00
推 天线人
作者: Laco5566 (. )( .)   2015-02-27 02:03:00
讲得太棒惹 TATSmart Ant个人认为关键技术比较偏向软件控制
作者: ji3ji3ji3 (~夏夜晚风~)   2015-02-27 10:48:00
去OEM对以后跳FAE应该也有帮助吧
作者: hchs90118   2015-02-27 13:05:00
强者我同学
作者: cobrasgo (人鱼线变成鲔鱼线,超帅)   2015-02-27 19:48:00
就天线宝宝嘛,说个你好来听听
作者: harden13usa   2015-02-28 23:30:00
身为菜鸟天线工程师的我 tune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很痛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