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仿人类神经元的电脑芯片

楼主: ljsnonocat (我家有乳牛貓)   2013-12-09 00:25:43
http://pansci.tw/archives/50530
仿人类神经元的电脑芯片可以用更少的能量做更多事!
夸比纳‧鲍恩(Kwabena Boahen)在1982年时得到他第一台电脑,当时他只是个住在加纳首
都阿克拉的青少年。他回想道:“那是一个很酷的装置。”只要将储存用的卡带机和充作
萤幕的电视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写程式。
但是当鲍恩发现电脑的运作原理时,他有点失望:“当我知道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
必须不断将数据在RAM和ALU之间来回处理时,我心想:‘天啊!CPU竟然要这样疯狂运作
到死,电脑才能用。’”当下他直觉地想说电脑的设计需要一点“非洲元素”:多一点分
散和流动,不要那么死板。
鲍恩现在是加州史丹佛大学的生物工程师,跟一群研究员试图透过对脑的反向工程,开发
出这种“分散又流动”的计算模式。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高效又节能的器官,用没那么
完美、又慢又杂乱的的神经元,就可以处理一些对世界上最厉害的超级电脑而言都很棘手
的问题:理解语言、抽象思考还有控制动作等。
而这个比鞋盒还小的脑,不但不需要用到中央处理器,还只用了比家里电灯泡还少的能量
。为了让硅芯片达到同样的效率,研究人员想要做出非数位式的芯片,尽量模拟生物神经
元运作的方式。就在几年前,鲍恩的团队制作出一个能够模拟一百万个神经元运作的装置
——Neurogrid(神经网络),相当于一只蜜蜂脑中的神经元数量。
在经过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研究,仿神经型态技术(neuromorphic technology)的应用
趋于成熟。这种技术被看好能应用在任何体积小、追求低耗能的装置上,像是智慧型手机
、机器人,甚至人造眼、人造耳等。因此过去五年来,这种技术吸引了很多投资人,在美
国和欧洲投入数亿美金研发。
“仿神经型态装置也提供神经科学家一个有力的研究工具。”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资讯研
究所(Institute of Neuroinformatics,INI)的贾科莫‧印地维里(Giacomo Indiveri
)表示。在这些装置上实地测试各种神经功能理论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大脑的运作
方式。
不仅如此,仿神经型态技术也可以使芯片突破摩尔定律的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
办人戈登‧摩尔提出,指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而这个趋势已经持续超过半世纪。照这电晶体不断缩小的趋势,总有一天这些电路会因太
小太过紧密,让电子逸出零件互相干扰,讯号不稳。有些工程师尝试用软件的方法解决,
例如目前已用在让网络跑得顺畅的统计误差校正。不过最终而言,鲍恩认为最佳的解决方
法还是生物在几百万年前就发展出的模式:大脑。
“我的目标是一个全新的计算方法,一个即便零件太小而不够可靠,仍然可以进行计算的
方法。”鲍恩说。
硅胞
仿神经型态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世界知名的微芯片设计先驱-加州理工学院的卡佛‧米
德(Carver Mead),他在1980年代发明了这个词,并且着迷于大脑不同凡响的能源效率。
米德说他深深地被这个问题吸引:“到底脑是怎么用这么少能量完成这么多事呢?”
于是米德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亚阈值(sub-threshold)的硅芯片,也就是在低于可以让电
脑位元从0跳到1的电压下运作的电路,模仿大脑低耗能的运作方式。在这样的电压下,仍
然会有微弱但不稳定的电子流流过电晶体,自发性地消长,就像是离子透过离子通道进入
神经元,所引起的电位消长。米德认为若加上微型电容电阻及其他零件来控制电流,这种
微型电路就可以互相连结形成网络,像脑中的生物神经元一样,分散处理各种资讯,而不
是把中央处理器操到死。[1][2]
到了1990年代,米德和他的同事证明了制作仿真硅神经元是可行的。该装置可以透过模仿
神经元突触的接点,接受外界输入的电子讯号,这些讯号会像在神经元内一样地在电子回
路中合成,若是这些讯号加总后高于阈值,这些硅神经元才会兴奋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如
同轴突的线路,跳跃传递神经冲动。虽然说这种讯号传递的全有全无律,可以说是数位式
的(只有0和1),但仿真硅神经元主要的运转基础(把讯号加总),却跟生物神经元一样
都是非数位的,不若传统芯片的电压和电流是一些特定不连续的数值。[3]
这样的话,在足够强的刺激使硅神经元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之前,只需要用很少的能量来合
成输入讯号,就像低耗能的脑一样。相反地,不管有没有在计算任何数据,传统的芯片都
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电流,以维持中央协调所有零件的计时器。不只如此,米德的团队也
打造出了分布式神经资讯系统回路,可以说是硅芯片版本的视网膜。这个装置以50×50的
侦测器网侦测光线,并且为了像大脑一样节省能量,仿真硅神经元不会一直发送讯号,只
有在光线亮度显著改变时才会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送到显示器,就像是视网膜对于光线
、阴影和动作的侦测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地区辨移动中的物体轮廓,同时最小化需要传送
和处理的数据量。
[4]
写程式的挑战
鲍恩在1990年代加入米德的实验室,他说:“那时候研究人员可以充分掌控仿视网膜的单
一硅芯片,但现在我们想要做的是像大脑一样的装置,这代表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芯片间
通讯技术。”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现有的芯片间通讯算法是建立在精确的数位讯
号上,无法套用在这套使用非数位式杂乱讯号的仿神经型态系统上。于是在鲍恩与其他研
究人员的努力下,针对这套仿神经型态系统,设计出新的算法和电子回路,才引发了大
规模仿神经型态系统的风潮。其中一个应用是,提供给神经科学家测试其大脑功能理论模
型的大型仿真模拟器。
举例来说,在2006年的九月鲍恩发起了前述的Neurogrid神经网络计画,希望能够成功模
拟一百万个神经元的活动。虽然相较于人脑中860亿个神经元而言微不足道,但已经足够
建构出大脑皮质上,被认为构成大脑基本运算单位的几个互动密切的细胞柱(column)。神
经科学家可以设计程式在Neurogrid上,以大脑运作速度,跑几乎任何大脑皮质功能模型
,像是:工作记忆、决策和视觉注意力等等,比在传统的数位芯片上模拟快了几十万倍。
“以实际效率和精确度来说,鲍恩的Neurogrid的确是领先其他大规模仿神经型态系统。”一起开
发仿真硅神经元的苏黎世大学神经资讯所(INI)共同创办人罗尼‧道格拉斯(Rodney
Douglas)如是说。
“不过没有任何系统是完美的。”鲍恩自己迅速地指出。Neurogird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
其突触设计,每个仿真硅神经元平均有5000个突触,其简化的设计使得突触没有办法被个
别调整,但是人脑中的神经元突触是会随着经验被修饰的,无法随着经验改变了话,就无
法记忆并学习。这个缺点使得科学家无法在Neurogrid上测试学习模型。若要每个突触跟
生物神经元一样能够随经验改变,同时间还能塞在芯片有限的空间里,必须把电路缩小一
千倍到奈米尺度。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做到,不过最新开发的奈米尺度内存“memristors
”日后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组建Neurogrid时无可避免的变异性,导致每个Neurogrid芯片有些微不同。
“虽然这个差异已经比大脑中的神经元小了。”鲍恩说,这代表Neurogrid的程式必须去
处理仿真硅神经元各异的反应速度。这个问题使得一些研究人员放弃了米德的亚阈值硅
芯片。他们转往用传统的数位式芯片,模拟个别神经元的活动,代价就是需花费较多的
能量,但也是为了以大脑实际运作的速度,模拟大脑大规模的活动来测试理论模型。
其中一个重要的计画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电脑工程师史蒂夫‧费博(Steve Furber)所
领导的SpiNNaker Project(脉冲神经网络结构)。SpiNNaker奠基于费博本人协助研发的
ARM处理器,也就是智慧型手机里的处理器,此计画目前可以模拟五百万个神经元的活动。
科学家的另外一个尝试是维持之前的仿真硅神经元芯片(非数位式),但增加其运作速度
,比实际的大脑跑得快很多。不若Neurogrid是精确模拟大脑的运作速度,德国海德堡大
学的加速器物理学家卡尔‧海因次‧迈耶 (Karlheinz Meier) 所领导的European
BrainScaleS Project,目前能够以比大脑快一万倍的速度,模拟约40万个神经元的活动。
虽然说这代表处理同样的讯息量需耗掉比大脑多一万倍的能量,但对脑科学研究很大的好
处是:“我们因此可以在十秒内模拟完大脑一天内的神经活动。”费博和迈耶两人的计画
都在最近得到更多资金援助。在欧盟十月正式上路的十年十亿欧元的人类大脑计画(Human
Brain Project)中,拨给仿神经型态技术约一亿欧元的经费,让费博可以将其计画增加
至模拟五亿个神经元;迈耶则有望模拟多达四百万个神经元。
这些仿神经型态芯片的成功,燃起了世界对其应用的兴趣,想运用其超低耗能的特性在手
机和机器人上。不过对电脑业界来说,并没有那么急切的需求,因为现阶段要减少体积、
提升效率,只要简化电路设计或是使用平行运算的多核心系统就行了。现行的传统方法也
就只能做到如此。因此,除了纯学术的研究,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画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也花了将近一亿美金在自己的SyNAPSE(突触)计画上,开发
小巧低耗能的仿神经型态技术。
其中主要的承包商IBM,就拿这笔钱开发256位元的数位式仿神经元芯片,作为以后大规模
系统的基本单位。开发人工脑鲍恩则是自己想办法开发新应用,从Spaun开始。Spaun
(Semantic Pointer Architecture Unified Network)是一个在超级电脑上面跑的脑功能
仿真模型,可以接受视觉刺激、控制机械手臂甚至做决策。其程式语言,是在十年前由加
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理论神经科学家克里斯‧伊里亚史密斯(Chris Eliasmith)所开发。使
用者只需要告诉系统想要执行的功能,例如移动机械手臂,系统就会自动帮你设计好相对
应的神经网络来控制其动作。
伊里亚史密斯及其团队在传统电脑上测试Spaun,结果Spaun可以用250万个模拟神经元、
模拟视网膜和模拟手臂,完成抄写手写的数字、回想清单上的项目、推论出数列中下一个
数字等认知测验。[5]这绝对是模拟脑功能史上空前的进展,唯一的问题是其运作速度只
有大脑的九千分之一,要模拟大脑一秒的运作就得花上两个半小时。因此鲍恩向伊里亚
史密斯提议:用Spaun的软件系统在鲍恩的仿真硅神经元硬件上,用大脑的真实速度模
拟大脑功能。
伊里亚史密斯为此感到十分兴奋:“我们就像各自手上有花生酱和巧克力,加起来就超好
吃的!”他们合作拿到了美国海军研究总署的计画补助,计画在三年内做出小型的样品,
五年内完成完整的系统。就像人脑有感觉神经输入外界讯息,运动神经输出动作指令,这
个新系统会配备INI制造的仿神经型态视网膜和耳蜗,配上机械手臂表现动作。但相当于
大脑的核心认知功能,却是要从零开始。
“这不是新版的Neurogrid计画,而是全新的设计构造。”鲍恩说,为了更实用,会牺牲
一点仿真度,做出“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率的几百万个硅神经元”。毕竟这个系统是为了
应用在实际需求而建立的,而不是为了研究大脑功能的理论模型。鲍恩期许在五年内能
研发出,“完全独立自主跟环境互动学习的机器人,同时其大脑只消耗跟手机一样的电力
。”
长远来看,这个计画的成果可以从机器人拓展到电脑,提供电脑小巧且低耗能的处理器。
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掌握大脑超高效率运作的秘密,也许能够避免如今不断缩小的芯片即将
到达极限的命运。“虽然我们不确定我们的方法有没有用,但是没试过怎么会知道?”鲍
恩表示。
作者: showyoulovex (zombie)   2013-02-09 01:01:00
感觉就跟AI当初一样
作者: hopesong (希望之歌)   2013-02-09 01:40:00
AI已经发展快20年了 但进步得很慢 表示遇到瓶颈了
作者: hopesong (希望之歌)   2013-02-09 01:41:00
想短时间内快速进步... 很难
作者: cheinhun   2013-02-09 01:50:00
也许AI的瓶颈就在于不能把CPU操到爆 要用神经元的方式?
作者: chuegou (chuegou)   2013-02-09 05:00:00
我觉得很像FPGA的逻辑闸阿...
作者: chuegou (chuegou)   2013-02-09 05:04:00
另外忆阻器(memristor)现在还在非常初期的尝试阶段,
作者: chuegou (chuegou)   2013-02-09 05:05:00
也很多人认为忆阻器可以改变摩尔定律就是了
作者: chuegou (chuegou)   2013-02-09 05:09:00
内文提到运作速度,cpu时眽来自石英震荡,科幻作品设定大脑时眽来自心脏,那这台类神经电脑咧?
作者: NEOdesu (娑罗双树)   2013-02-09 09:51:00
老鼠脑袋阿(误)
作者: chivalry70 (火锅)   2013-02-09 20:39:00
铳梦的世界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