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abyMother 看板 #1M-f20pu ]
作者: domin (无解) 看板: BabyMother
标题: Re: [新闻] 内湖惊传随机砍人命案 4岁女童身首异处
时间: Tue Mar 29 22:26:06 2016
※ 引述《cplych (努力往前进)》之铭言:
: 这位爸爸抛出的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但推楼歪了许多,
: 先撇开废死的话题,
: 回归到家庭教育本身,身为家长,
: 我也很想知道要怎么避免教育出像凶嫌这样的孩子?
: 以我的认知是要陪伴孩子成长,
: 佐以教育是非道理,
: 也就是《教》跟《养》是不同
: 但这些够吗?
: 我不清楚...
: 到底是哪一个十字路口让孩子弯错跑道?
: 我想讨论这可能更有实质教育意义...
: 引述《namieamuroma (GENIC)》之铭言:
: : 今天这个事件 小灯泡的妈妈有一段话很发人省思
: : ‘这样的随机杀人事件,凶嫌基本上在当时是没有理智的,这不是靠立什么法,怎么做
: 处
: : ,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希望能从根本,从家庭、从教育,让这样子的人消失在
: 社
: : 会上面,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出现这样子的人。’
: : 从家庭、从教育!家庭当然是家长的责任 教育不全然是学校、老师的范畴
: : 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仔细想想 父母、家庭的责任非常重大
: : 今天发生这个事件大家都很担心以及义愤填膺
: : 我想要请问一下有没有人担心的点跟我一样?
: : 可能我想得有点远也许在这时候不是太中听 不过还是想问问
: : ‘我以后会不会养出像凶手一样的孩子?’
: : 前几年还不想生小孩的时候 我妈对我催生(我是爸爸)
: : 我回他万一我生出的小孩像郑捷一样怎么办?生小还有比较好吗?
: : 我妈就骂我说 我们家出生的小孩怎么可能像郑捷一样?你神经咧
: : 我就应了一句 那谁家的小孩会生出杀人犯 难道郑捷的爸妈一出生就知道他是杀人犯?
: : 记得当时是有一点胡说八道的回答 但是一直记在心里
: : 从以前到现在社会上发生像这种重大刑案 我总是很想知道凶嫌的家庭背景
: : 没生小孩以前是很生气的觉得凶嫌爸妈一定也要负责 有种想要连坐法的心态
: : 现在生了小孩之后想法有点改变 还是很想要了解
: : 但是想要了解是怎样的教育或是作法造成了这种凶恶偏差心态?
: : 是不是在某个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 家长疏于关心 以致于走错路回不来了
: : 我想要知道我要记起来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 : 这样的惨案之下 很多社会、政府要做的事我不清楚是不是有用
: : 但是我知道我要倾全力了解、教育、关怀我的小孩
: : 不求他多出人头地 只求他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 如同小灯泡妈妈说的
: :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人 至少这是我能保证尽力去做的
这真是个很难回答,很难归结出结论的问题
自己在教育现场十年,所接触的国中生和高中生来自各式各样的家庭
可以从经验去归纳出比较具体的只有一个:
通常学校的同学老师无法替某个学生处理的问题,其问题多半来自家庭
也就是说
学生如果遇上问题,而学校的辅导机制和教师同学的协助也使不上力的
那就肯定是家庭所带来的问题
这是我在教育现场多次对自己的无力和无能感到挫败沉重的一点
(有责任感的教师通常都要努力练就很强的生命能量,不然会先被学生的家庭问题击垮)
那些学习成就特别低落,眼神毫无生气,就连叛逆的态度也没有力道的
几乎没有意外,家庭都有状况,这些状况不外乎:
父母离异却没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说明
父母为了工作或某些因素分居多年,教养不一致和及时的情感需求未满足
父母感情非常差,会展现暴力(语言或肢体)行为给孩子看
父母养而不教不陪,或者隔代教养
父母本身就是社会边缘人,在社会上低成就
父母忙到只剩下赚钱请佣人保姆顾小孩
父母遇到孩子出状况时,通常很情绪化,要马不问是非痛扁小孩,要马不问是非痛骂别人
父母无法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与适当的亲情依靠和思想引导
以上这些大概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会出现状况的概括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就是极品妈宝,这种人间逸品是另外一种讨论,
通常他们根本没有伤人的能力和意愿,他们唯一会伤的,可能就是他们的父母)
不过也别忽略了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地方:校园
校园是个学习社会化的场所,这个场所有众多来自不同家庭的成员
这些成员带着不同的故事和价值观要学习两件事:认清自我和融入群体
这些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和生命成就几乎可以说是由人际关系交织而成的
我们成年人感到无聊至极或不值一提的事
他们可以为此哭得死去活来,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黑暗尽头
然后尽责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再多的安慰照拂都取代不了学校发生的那丁点小事和几个八婆
在这段情绪有如外星人,令我们这些地球人摸不著头绪的年纪里
如果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存在价值
那么等到上了大学或出了社会,他们更不容易了
因为此后大家都越来越迈向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忙碌
谁能再花大把时间在这些无聊小事上呢?
大家都长大了,大家都要去为了某个更高更远的未来拼一片天了
但有些人被留下来了,这些人心智年龄跟不上,因为过去的群体生活没跟上
因此他与人群就逐渐分手,被迫的,无奈的,无可避免的走向一种孤独
人之所以能享受孤独,是因为他在群体中和情感上建立了足够安全感,所以能和自己相处
相反的,人为孤独而苦,往往是因为他渴望的安全感从来没有拥有过
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开始
为了自我保护,所以那个被留下来的孩子(即使他已经长大很久了)选择以下几个方案:
学会讨好群体,讨好的程度到达了价值混淆是非不明(混入帮派当跑腿挡枪的小弟)
学会信仰和自己一样孤立于社会的非主流价值(西方很多扫射狂都是这类型)
学会逞凶斗狠,以武装自己很强悍的假象(很多小乖乖突变成小疯狗通常都是自我伪装)
学会用幻想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种自导自演自欺欺人型的连自己都骗到底,不然就借助外力像毒品成瘾或网络成瘾)
还有一种,就是学会压抑忍耐,然后有一天他就爆炸了
回过头来,怎么让孩子在校园里学会融入群体?
这是一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成人能教的都是成人认知中的模式
大人都忘记自己青少年时期那段发神经的日子,也很难想像他们到底为何如此愚蠢
何况,如何介入?何时介入?什么情况下介入?
当一个老师要介入青少年的群体交流,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家鸟兽散不然就装模作样
谁要大人插手管我们喜欢谁讨厌谁说谁坏话?简直太有病了!
唯一的机会,就是从幼稚园,从学龄前就开始,让小孩练习面对很多不同的人际状况
被人讨厌,被人拒绝,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主动去接触别人,等待别人来接触
学会观察肢体语言,学会判断别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每一次的新状况都有父母陪伴,并有父母去解释和辅导
老师能做的,是在一个有弹性的公平秩序下,耍点心机有技巧的给予引导协助
可是父母才是最主要的影响者
接着就是看缘分。真的是缘分,你会在什么班级遇上来自什么教养的家庭不得而知
但相信我,把小孩都丢进一个全部都来自高知识份子良好教养家庭的班级
也许真的比较没有明显的霸凌和排挤行为(守秩序的人怎么会主动破坏秩序?)
不过长远来看也不见得真的比较好
因为从来没有遇过与自己不同世界的人,不能理解与自己不同生长背景的人
在主动理解别人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心态上都差上一截
我自己就带过这两种班,人际互动的方式差异甚远
前者的孩子们通常懂得用聪明技巧去回避不喜欢的人,同时保持(读书人的)风度
他们世故而了解避免冲突(不是化解冲突喔,是直接不让冲突发生,鄙视情绪化行为)
后者的孩子们通常鲁莽行事感情用事,但他们习惯于面对团体生活的万千变化
他们幼稚而不断制造冲突再靠自己处理冲突(受不了自以为清高立场超然的人)
到底在哪种处境下,孩子能学习融入群体?某种程度还得看这孩子本身的性格决定
我自己观察是,来自教养良好家庭,有父母深度陪伴和被培养有主见有自信的小孩
若丢入后者的班级,对这小孩而言其实是一种不错的训练
(某种程度也是避免阶级化社会的产生吧)
乱无头绪的讲了一大堆,其实重点就是
人生的路上有一半父母替孩子打底,有一半孩子靠这个底去闯荡未知的人与事
真正理解孩子的处境,在情感上与他站同一边,在原则上踩住有道理的那一边为他说明
孩子就比较有自信和自知,能去面对一些他难以承受的人际挫败
我们的社会如果不要那么价值单一,不要那么排斥异己,不要那么喜欢情绪的同仇敌忾
那么文化上的多元性就比较能让孩子接纳与自己不同世界的人
不至于做到刻意接近不欣赏的人
但肯定能做到不踩他人痛处,不冷眼看人受挫
边缘人不再当边缘人,正常人才能真正当正常人
社会风气不改,家庭教育不彰,学校制度就只能教些与现实不符的道理和道德
这次的事件和前几次的事件都告诉我们
想要有安全感的社会,就要多给需要的孩子安全感
否则我们还是得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还回去
推荐两本书:
1.背离亲缘上下册
2.有故事的人,坦白讲
补充一下,最近刚好看到一篇研究,讲的是阅读小说能帮助提升人际关系
同一个研究有两个报导,可互为补充:
关键评论: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96395/
纽约时报国际生活:http://cn.nytstyle.com/health/20131004/t04chekhov/
其中有个重点:
阅读经典小说更甚于通俗小说有效,因为经典小说中的人性展现和人物性格比较立体
人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对情境处境的想像塑造和理解也会比较深刻内化
其实昨天那则新闻之后的许许多多的评论,确实让我不自觉想起了近来读的一本小说:
萧飒的"逆光的台北"
那真是深刻展现了这个时代的阶级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