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之铭言:
: 这种儒家常见的逻辑硬伤,大概是这样:
: 【止于至善】-哗~!好高的境界~到了至善才肯停下,实在太积极、太销魂啦。
: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这个停下的状况,才会产生定性,产生定性才会巴拉巴啦..。
: 为何上面某种极高的境界,却会当成下面最起步的前提?
是的!您所说的这个问题,正也就是宋明儒学传统的误解。
所以我的诠释才会说,“至善”不是宋明儒学所谓“极善”,而是“达善”(向善)。
所以我认为《大学》三纲的正确实践顺序应是 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
而非宋明儒学传统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关于《大学》的诠释范式,我最近刚编写了WIKI的《大学》条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D%B8_(%E7%B6%93%E5%82%B3)
其中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相关解说,或许可以解答您对于儒家传统的这些问题。
: follow这个前提run到最后也只是【得】?不是【至善】?
: 我也懒得卖关子了,这千百年来,【止】根本往错误的方向去解释。
: 【止于至善】的【止】并不是【停下】或是【达到】的意思。
: 在象形字中,【止】是脚印的形状,
: 从脚印这个构成,延伸出【停止】、【行进】的原意,
: 再从这些意思中延伸出【礼仪】、【阻挡】等意义。
: 所以这个【止于至善】的【止】,本来最可能的解释方向是【前进】,
: 【止于至善】-往至善的目标前进;
: 【止定静安虑得】-你要先明白该往哪个目标前进,你才会因为有了方向感而感到安定。
: 至于拿道家或佛家的只字词组去套上儒学的文字,
: 真的不是严谨的论述方式,
: 把这类论述拆开来会有点像这样-
: B的C段落讲到A、D的E段落也讲到A,
: 所以A很有道理,所以我用F诠释A也很有道理。
: (即使B跟D可能无关、F跟A也可能无关)
: 基于言论自由,我想没违背板规都能尊重,
: 只是希望论述上尤其是引证上还是尽量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