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创]《太学明纪》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9-06-05 11:18:29
其实我很讨厌回儒家系列文,
不过因为很多解释先秦文献的人很少有通盘的思考,
这里提出个解法,版众可以听看看合不合理。
:    ────────────────────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
:
:    ───────────────────────────────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
:   “止定静安虑得”六意,就是“止于至善”心迹修为的实践进阶,也是修习达善的
: 德性心意阶段。知善可止,人之心意造作,乃有止守之向善德范,故谓‘知止’。意有
: 所止,人之心志向善,乃有笃定之专壹意旨,故谓‘止而后有定’。意有所定,人之心
这种儒家常见的逻辑硬伤,大概是这样:
【止于至善】-哗~!好高的境界~到了至善才肯停下,实在太积极、太销魂啦。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这个停下的状况,才会产生定性,产生定性才会巴拉巴啦..。
为何上面某种极高的境界,却会当成下面最起步的前提?
follow这个前提run到最后也只是【得】?不是【至善】?
我也懒得卖关子了,这千百年来,【止】根本往错误的方向去解释。
【止于至善】的【止】并不是【停下】或是【达到】的意思。
在象形字中,【止】是脚印的形状,
从脚印这个构成,延伸出【停止】、【行进】的原意,
再从这些意思中延伸出【礼仪】、【阻挡】等意义。
所以这个【止于至善】的【止】,本来最可能的解释方向是【前进】,
【止于至善】-往至善的目标前进;
【止定静安虑得】-你要先明白该往哪个目标前进,你才会因为有了方向感而感到安定。
至于拿道家或佛家的只字词组去套上儒学的文字,
真的不是严谨的论述方式,
把这类论述拆开来会有点像这样-
B的C段落讲到A、D的E段落也讲到A,
所以A很有道理,所以我用F诠释A也很有道理。
(即使B跟D可能无关、F跟A也可能无关)
基于言论自由,我想没违背板规都能尊重,
只是希望论述上尤其是引证上还是尽量聚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